張藝蕾 周昱成
(1.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70;2.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72)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輸送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類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才”的概念認知已經從單純的生產技術掌握者轉變為綜合素質擁有者,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人才思想素質方面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迎合這一社會需求,使學生在學習和日后的社會競爭中具備更為明顯的優勢,廣大高職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教育,并建立起具體的、體系性的策略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從而讓職業教育的作用維度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無論對于任何階段和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學生來說,課堂永遠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精神認知的主要陣地,這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自然也不例外。據此,高職教師對于學生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的融合教育也要以課堂教育為主要依托,通過優化思政課程教學模式、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及開設主題思想教育課程等方法來取得更為顯著的工作成效。
思政課程是針對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而開設的專門課程,自然應當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中擔當“主攻”角色。為了進一步優化思政課程的教育維度和效力,高職思政教師要改變過去過度強調思政理論輸出形式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生活實際和認知能力、興趣等情況融入更多的專業化、日常化成分。借助這種教學模式,學生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思政教育內容更強的真實性和價值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來降低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吸收難度。
例如,在面向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有關“民族自豪感”的思政教育引導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21世紀以來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行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飛速進步和驕人成果來做具體闡述,并帶領學生從多位國內計算機和網絡科技研究人員身上總結出“勤懇奉獻、敢于創新、服務社會”的共有精神來作為對相應職業素養的核心詮釋。
必須看到的一點是,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教育的實施是一項非常宏大的工程,不可能完全依靠某一門獨立的課程來真正實現,只有依托于整個課程體系的高效配合方能取得有效的成果。所以,高職教師除了要重視起思政課程的“主干”作用外,還應當在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中發揮出其他各類課程的“枝干”作用,將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滲透融合進每一個專業和每一門課程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思想教育接觸面,還能從多個角度出發完善其對思想綜合素養的含義、表現和作用形式認知。
比如,對于舞蹈專業學生,專業課教師在進行有關知識和技能的講解、指導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悠久的發展歷史,并可選擇如《六代舞》《九部樂》《十部樂》等中國傳統舞蹈作為具體教學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愛之情,同時將這份對民族藝術的情懷融入他們的職業追求和事業向往中。
高職學生雖然已經基本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思想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他們在文化儲備和思維習慣上普遍不具備很好的條件,因而也會存在著比較濃重的感性主義色彩,更喜歡通過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具體的載體來形成理念感知。出于對這一事實的承認和尊重,高職教師要將主題思想教育課程作為進行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的重要補充形式來看待,結合一些當前學生們所關注的熱點職業事件,通過講座、討論會等模式來進行主題教育,一來使學生能夠產生更濃厚的認知興趣,二來也在更深層面上揭示了思想政治素養、職業素養、現實生活和職業發展四者之間的密切聯系。
例如,隨著當前我國防疫工作的不斷落實,各地紛紛涌現出很多在醫護戰線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那么教師就可組織醫護專業學生舉行一場以“擔當責任,尊重生命”為主題的講座,結合一些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優秀醫護工作者及其突出事跡來詮釋“擔當精神”和醫護職業操守的深刻含義。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高質量的實踐引導永遠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而牢固的精神認知的絕佳路徑。根據這一點,高職教師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也要體現出較強的實踐屬性,借助開發校內實踐資源、整合職業實訓資源以及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推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雙重提高,并讓有關成果的形成更有質感和長效性。
高職院校所具有的一大特征就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這無疑也為高職教師引導學生參加多元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條件。在進行課堂理論講解形式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的同時,高職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能力以及個人意愿,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參加多樣的校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更為真實而直接地感受職業素養的內涵和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現實價值,并在客觀上反促學生專業技能的穩步優化。
比如,教師可以鼓勵餐飲服務專業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院校食堂的勤工儉學崗位,讓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了解有關行業的工作流程和具體感受,使學生逐步形成吃苦耐勞、熱情耐心、勤懇奉獻的職業品質和道德修養,并進一步樹立起學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意識。
作為更加強調應用培養的教育類型,高職教育在課程安排方面必然體現出了對實訓教學的重視,進而也給學生的實踐鍛煉和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平臺。高職教師要將這一優勢轉化為促進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的強勁驅動,在帶領學生參加專業實訓學習時有意識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不斷提高個人專業水平的同時細致而自然地體會到思政元素帶給自己的精神動力,并在主觀上將二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動態發展的綜合精神素質。
例如,在帶領機床專業學生開展實訓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利用手工操作制作無縫鋼管的實操任務。無縫鋼管制作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難,但是通過手工操作就大大增加了作業難度。當學生們完成任務后,教師可向他們介紹20世紀50年代我國工人通過更為簡陋的工具制作出新中國第一批無縫鋼管的事跡,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老一輩勞動者精益求精、踏實肯干的職業修養和精神品質。
社會是一座巨大的學校,能夠讓學生獲得在課堂和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技能和認知。因此,高職教師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工作的開展必然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高職教師可以仿照前文所提到的校內實踐模式,只不過將學生們的實踐地點轉移到真實的社會當中,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和平常課余時間參加與自身專業內容有關的勞動生產,在使學生獲得最為真實的專業知識應用體驗和經驗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接受來自社會的磨煉和陶冶,從而形成更為完備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體系。
比如,教師可以鼓勵或組織幼兒教育專業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前往周邊或居住地的幼兒園、幼兒教育機構等單位進行實習,讓學生在和孩子們的接觸當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履行工作職責,感受到自己肩頭所擔負的育人使命,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教育所具有的“四有”宗旨,并將之融入自己的思想政治認知體系當中。
一項素質的真正形成固然離不開有效的課堂引導和實踐鍛煉,但這些所能起到的更多的是指明方向和傳授方法的作用,真正成果的取得還是要回歸到學生個人習慣的養成上。因此,高職教師要有效利用日常滲透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更具深度和影響力的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融合教育,通過環境滲透、日常行為滲透以及校內活動滲透三種途徑來達成預期引導目標。
環境對于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影響是悄無聲息而又巨大深遠的,這是由人類的客觀認知規律所決定的。高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規律,在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融合教育中積極發揮環境滲透的優勢作用,在學生們經常活動的場所環境中融入一些有利于正確思想政治觀念和對應職業道德形成的“正能量”元素,使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這些元素的漸進影響之下,繼而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成效。
例如,在汽修專業學生居住的公寓內,教師可以在走廊墻壁上懸掛關于我國東風汽車集團、第一汽車集團等老牌汽車制造廠的歷史信息介紹,并張貼關于“新中國第一輛卡車”等國產汽車故事材料,宣揚這些信息背后所代表的我國汽車制造行業勞動者所具有的敢于突破、長思進取、服務人民的可貴精神和優秀品質,并間接體現出我國在汽車制造行業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俗話說“習慣決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真正的教育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著手,而這一項工作的開展就離不開對學生日常行為的正向引導與滲透。根據這一點認識,高職教師的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融合教育要牢牢占據日常行為滲透這塊高地,從小事和身邊事入手,引導學生形成體現正確思想政治觀念和優秀職業道德品質的行為習慣,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實現精神認知層面的長效優化,將“寓教于常”的理念切實落到實處。
比如,不同專業的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專業的特色設計一些口號或宣言來取代傳統的課堂師生問候,如醫護專業的“救死扶傷,生命至上”,教育專業的“教書育人,培養棟梁”,藝術類專業的“弘揚藝術,服務人民”,工程類專業的“添磚加瓦,建設祖國”,等等。
一如筆者前文所言,高職院校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而精彩紛呈的校內活動就是這些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高職教師要依托校內活動強化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融合教育的滲透力度,使學生在多元活動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更為良好的精神素質提升意趣和條件,并在具體的活動形式和過程中切實體驗到有關學習、認知成果的作用效力和價值,從而令教師的思政引導工作更加順利。
例如,學校可在“教師節”當天組織教育專業學生和全校教師一起舉辦以“托起明天的太陽”為主題的文藝匯演,讓學生們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到教師這一行業所具有的特殊社會意義和職業價值,并通過一幕幕演出真實了解教師所應具有的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職業精神和行業道德,進而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奉獻意識。
和書本與校園相比,社會永遠是真正具有大知識容量和高思維密度的學習寶庫——這對于職業教育學生來說表現得更為顯著。結合這一事實,高職教師還應在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融合教育中進一步引入、開發社會資源,憑借校企合作、社會教育單位介入以及鼓勵學生參加社會體驗活動等方式來為有關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升注入強勁助力。對于這一項工作的開展,高職教師應當體現出對學生自主性的更大尊重和利用,使學生的精神素養提升具有更強的自主性和特色性。
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類別,邀請一些在對應行業內做出過突出貢獻且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先進人物來為學生主持一場主題報告會,分享自己的從業經歷、職業發展歷程和事業信念,并就學生的一些具體問題給予充分解答,讓學生在這種交流中鮮活地感受到理想職業道德的含義和其背后所代表的崇高政治覺悟的核心。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外,高職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開展思想政治和職業素養自我完善的便利條件,使學生能夠借助院校圖書館、資料室和觀影廳等場所來主動獲取優質的精神食糧,繼而讓有關教學引導工作得到來自學生自身的有力配合,將外在的教育要求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內在訴求。
高職教師要充分認識并努力踐行這一點認識,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大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開展和融合力度,圍繞課堂教育、實踐教育、日常滲透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等形式制定長效性、體系性和多元性的工作策略,讓學生充分獲得具有現實支撐和職業發展牽引效果的思想引導,繼而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思想素質提升和綜合能力強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早日成為“既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