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紅
(中共蘭考縣委黨校,開封 475399)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我國物資短缺、技術落后的背景下,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挺身而出。他們內心有著一定要把國家建設好的堅定信念,有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勇氣和決心。他們憑借著堅強的毅力和艱辛的努力擔當起了發展國家的重任,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焦裕祿便是那個年代的優秀共產黨員之一,在焦裕祿身上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大無畏革命主義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強烈使命感和擔當。
焦裕祿在面對困難時有著誓死解決問題的堅強意志和決心。他的意志堅定體現在對組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服從上。焦裕祿來蘭考之前,就患有比較嚴重的肝病,面對蘭考極其惡劣的條件,他有理由拒絕組織的安排,但在焦裕祿心中,共產黨員就應該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認為越是困難的地方越鍛煉人,感謝組織把他派到困難的地方。焦裕祿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到了蘭考以后,面對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對在自然災害面前失去斗志的干部群眾,發出了“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死不瞑目”的錚錚誓言。
焦裕祿的行動堅決體現在他敢于直面困難上。在焦裕祿來蘭考之前,蘭考縣的主要工作不是抗災救災,而是發放救災物資和勸阻災民外流。災民主要是外出要飯和苦熬兩條路。蘭考的干部群眾都被困難壓住了頭,有些人甚至認為戰勝自然災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焦裕祿在了解了蘭考的基本情況后,認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蘭考不能再走外出要飯的舊道路了,必須走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新道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焦裕祿堅定的意志和行動的堅決源于他對廣大人民最深切的同情和熱愛,這種同情與熱愛既與他骨子里的善良和正義有關,也和他自身的經歷相連。
焦裕祿1922年出生在一戶貧苦農民家里,盡管成績優異,他依然因為家庭的貧困早早輟學,跟著鄉親們推著獨輪車運煤賣煤。他的父親因無錢還債,被地主逼得上吊自殺。日偽占領時期,民不聊生。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甚至被押送到遼寧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于1943年從遼寧撫順煤礦逃出,隨即到江蘇省宿遷縣(今宿遷市)避難,在一家姓胡的地主家打了兩年長工。焦裕祿早年的生活經歷讓他對生活的苦難有了深刻的認知和體驗,苦難讓他飽受折磨,同時也讓他對群眾的疾苦有了深刻體會,磨煉出了他在面對困難時鋼鐵般的意志。1945年,他參加了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過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團地委宣傳部長等職,后響應國家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參加工業建設,擔任車間主任、科長等職。為加強農村工作,他又被任命為尉氏縣縣委書記處書記、蘭考縣委書記等職,多個地方、多個崗位的歷練讓焦裕祿成為一個在困難面前處變不驚、能夠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行家里手。
焦裕祿敢于直面困難也和他的思維方式有關,他善于辯證地看待問題,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從黑暗中看到光明。他深知,只有被自己打倒的人,沒有被困難打倒的人,他總是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去感染人。有一回,在莊稼即將收獲的時候,蘭考又一次遭了災,有些干部發愁地哭了起來,認為本來辛辛苦苦想摘掉貧困的帽子,這下不僅沒有摘掉,反而戴得更緊了。就在干部們一籌莫展的時候,焦裕祿鼓勵大家說,哭不能解決問題,關鍵要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把災害的傷害降到最小。他總結出了四句話:“夏季丟了秋季撈!洼地丟了崗地撈!地上丟了樹上撈!農業丟了副業撈!”大家從焦裕祿的話中找到了解決辦法,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全身心地投入救災工作中去。
焦裕祿辯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工作的點點滴滴中,他總是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其閃光之處。有一次,他下鄉看到了一個水坑,就對身邊的人說在這里撒點魚苗,可以用來養魚,后來那里就成為一個收入不錯的魚塘。在焦裕祿來之前,那個水坑已經在那里很久了,普通人只是漠視地走過或者認為它有點礙事,但是焦裕祿看到了它的應用價值。還有一回,焦裕祿問身邊的同志一種植物叫什么名字,身邊的人員告訴他是三春柳,是蘭考很常見的一種植物,在鹽堿地里也長得很旺盛。焦裕祿聽完后感慨地說,我愛三春柳頑強的性格,這正是災區人民需要的。
在有些人心中,焦裕祿是一個苦干實干的形象。事實上,焦裕祿不僅苦干實干,還懂得巧干。憑借著迎難而上、敢于擔當的意志和決心,他既勤奮刻苦,注重調查研究,又善于思考總結,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焦裕祿面對困難時堅強的意志和決心讓他擁有了超出常人的行動力。面對工作中的重重困難,他愿意付出艱辛的努力去解決問題,焦裕祿勤奮努力的程度打動了很多人。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曾經說,父親做什么事總是用心做到最好。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曾和她的孩子們說,雖然你們的文化程度比你們父親高,但是論綜合能力,誰也比不過你們父親。
焦裕祿那滴水穿石的恒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鉆研精神、虛心求教和時不我待的學習精神讓他帶領大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經過艱苦的學習,焦裕祿從一個不懂工業的人成為一個行家里手。他在洛陽礦山機械廠擔任車間主任期間,為了試制2.5米卷揚機,曾在一條長凳上躺了50多天,累了就躺在上邊休息一會,算是睡覺了,醒來就接著干,這樣沒日沒夜的奮戰終于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直徑2.5米的卷揚機。對卷揚機難題的攻關,展現了焦裕祿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勤奮和善于學習是焦裕祿的優秀品質,也是他能夠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秘密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共產黨面臨著由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挑戰。焦裕祿就是成功實現轉型的一個杰出代表,他能做到與時俱進,由一個革命戰士轉變成建設戰線上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的科技人才,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充分展現了焦裕祿崇高的敬業精神。從軍事轉向技術、從技術到車間管理、從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到洛陽礦山機器廠的一次次華麗轉變,都有著背后艱辛的付出。究其原因,是焦裕祿對工作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信仰的堅定,給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焦裕祿在調查研究中有著明確的目標。他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做好前期準備,吃透基本情況,時刻牢記著調研要緊緊圍繞目標展開。焦裕祿深知要解決蘭考存在的問題,就要根除“三害”。為了根除“三害”,縣里成立了一個由干部、老農、技術員組成的“三害”調查隊,他親自帶隊,對全縣的風口、澇地和鹽堿地開展調查。在調查風沙的時候,焦裕祿及他帶領的調查隊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丈量每一個調查點,用心探尋解決的辦法。他們騎著自行車,背著干糧,挎著水壺,帶著儀器,走遍每一個風口和沙丘,在蘭考縣從東到西清查出86個大風口,261個沙丘,63個沙丘群,十幾條沙龍。
焦裕祿在調查研究中講究方法。他在調研中能夠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虛心向群眾學習,做到和群眾同吃同住。通過這種形式的調查研究,干部與群眾關系密切了,時間長了就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有一次焦裕祿到老韓陵大隊蕭位芬老人家中,一進門就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詢問他的生活情況。當天晚會上他沒有走,和蕭位芬老人一起住在了牛屋里,并虛心向他請教治理“三害”的辦法。焦裕祿把蕭位芬說的每個要點都記在本子上,回去之后,結合之前的調研成果,組織有關部門起草了一個工作報告,并制定了相應的治理辦法。焦裕祿敢于拜群眾為師,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他在調查研究中長期與群眾在一起,不僅與群眾培養了感情,而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焦裕祿在調查研究中注重成效。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除了要有明確的調研目標和正確的方法,還要對已經掌握的材料進行綜合研判和科學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尋找治理內澇辦法的時候,盡管前期調研已經了解了內澇的基本情況,但是為了徹底查清水勢,確保掌握第一手資料,焦裕祿還是選擇在雨下得最大的時候帶領大家查看水的流勢,根據水的流勢來進一步精確挖溝排澇圖。這個洪水流向圖為根治蘭考內澇的挖河、開渠等工作做了科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按照水勢挖溝排澇,第二年同樣下了大雨,挖溝排澇起了作用,大水就被治住了,焦裕祿真真切切地把調研出來的結果落實在了蘭考的土地上。
在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后,焦裕祿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目標,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在蘭考時,焦裕祿帶領大家通過調查研究找到了治理“三害”的辦法,之后要求各生產隊、大隊、公社制訂除“三害”的規劃,并經各級社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報上一級批準。在此基礎上,焦裕祿主持制定了《關于治沙、治堿、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設想》,讓干部群眾明白了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并且讓大家知道應該怎么去做,以增強眾人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力量。
規劃是龍頭,是引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焦裕祿到蘭考后,在全面深入調研摸清“三害”情況的基礎上,堅持群眾路線,通過民主集中制,以巨大的氣魄和堅定的信心,制訂了三到五年改變蘭考面貌的規劃,明確了治理“三害”的思路,統一了思想,振奮了人心,凝聚了力量,使蘭考治理“三害”工作走上了科學之路。
焦裕祿深知,要想干好工作,必須發揮好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他常說,“干部不領,水牛掉井”,沒有抗災的干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為了調動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焦裕祿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法。
首先,是注重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面對艱難險重的任務,他總是沖在第一線,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解決困難。焦裕祿的率先示范對其他領導干部起了很好的鼓舞作用。其次,是通過多種形式轉變干部思想。焦裕祿通過風雪夜火車站的實地情景教育,帶領干部到貧困戶訪貧問苦,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苦口婆心的教育,運用媒體鼓舞士氣等多種方式轉變干部思想,使其以飽滿的斗志和熱情帶領廣大群眾戰勝自然災害。
為了讓廣大群眾參與到抗災救災中來,焦裕祿采取了多種激勵方式。
一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他常對身邊的人說,共產黨員要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每當大雪封門的時候,焦裕祿就早早地帶領著領導干部去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遇到群眾有緊急事兒,他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解決。他在訪貧問苦時告訴盲人老大娘自己是她的兒子,他遇到一戶人家因為無錢給孩子治病,準備扔掉奄奄一息的孩子,第一時間讓人把孩子送到醫院救治。
二是善于挖掘典型和推廣經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焦裕祿在蘭考樹立了“四面紅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了四個抗災典型村。其中的韓村是蘭考非常窮的一個村,在抗災過程中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焦裕祿用韓村去發動全縣,讓大家看到韓村這么困難都能成功,其他村只要用心做也能成功。榜樣的樹立在全縣營造了你追我趕、救災抗災的良好局面。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在充分調動干群積極性的基礎上,焦裕祿非常注重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當年泡桐苗種上以后,焦裕祿曾多次下鄉查看泡桐的長勢及保護情況,有一次為讓社員們知道要像愛親人一樣愛護桐樹,焦裕祿還帶著干部群眾給桐樹開了個“追悼會”。經過努力,原來苗圃和防護林屢遭破壞的現象得到了遏制,人們的護林意識空前提高。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焦裕祿的一生,是迎難而上的一生,也是在困難面前不斷提升自身修養的一生。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青少年時期經歷了數不盡的坎坷磨難。參加工作后,正值國家百廢待興時期,物質、技術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落后,他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去攻堅克難,有效推動了各方面事業的發展。新時代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題,面對群眾的期盼和困難,領導干部要像焦裕祿那樣敢于迎難而上,敢于承擔責任,不怕苦,不怕難,在困難中勇于擔當,帶領群眾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