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歡,楊怡倩
(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64)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將鄉村文化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強化鄉村文化建設、樹立鄉村文化自信,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鄉村領域加快推動文化建設,使其發揮精神支撐作用,對于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至關重要。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使農民的文化素質持續提高,是奮力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鄉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事關農民落后觀念的轉變,事關鄉村產業結構的改善,事關城鄉之間文化和經濟差距的縮小。2022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航之年,也是我國邁步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重要一年。通過促進鄉村文化繁榮昌盛,改進和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鄉村文化建設成果,形成正確的脫貧致富認知,能夠使鄉村和城市的經濟達到充分協調的發展,促進鄉村的全方位振興。通過鄉村文化建設,不斷協調和平衡城鄉之間以及鄉村內部各種要素的發展差異,能夠全面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在實施鄉村振興總體戰略時,不能顧此失彼,要統籌兼顧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振興過程中忽視對文化的建設,就缺少了靈魂歸宿和勃勃生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以鄉村文化建設為精神基礎,并保證其實施過程中的連續性和全面性。鄉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全體農民通過協同參與和共同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在現實情況下,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必須通過鄉村文化建設,改變農民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進而達到文化自覺。發揮文化的宣傳作用,倡導新風尚和新文明,統一思想,凝聚人心,讓農民有意識去行動,激發其創造活力,使其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由此可見,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發揮其作為“橋梁”的作用,能夠為鄉村發展奠定穩固的根基,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支撐。
近幾年,農民的物質生活整體水平日益倍增,其對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也在持續增長。然而,現實情況是農村文化建設缺乏資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產品結構形式單一,農村的文化管理和運營機制水平參差不齊,農民實際上是沒有文化生活的。借助鄉村文化建設,可以快速彌補農村文化生活的缺失,確保農民的文化權益得以實現;豐富鄉村基層文化生活,為農民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進一步拓展文化的發展空間;使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提高農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總體戰略時,必須貫徹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使得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以整體提升。
農民是建設文明鄉村的主力軍,鄉村因為有村民而變得活力滿滿,得到建設和發展。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得到蓬勃發展,與農村落后的觀念以及慢節奏的生活習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差距也日益擴大。青年農民紛紛涌向城市,準備在城市謀求生存和發展,更好地滿足自己的多元化需要。在青年人看來,農村的教育水平很低,教育設備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所以青年人選擇到城市讀書,畢業之后定居在城市。隨著大批勞動力的流失,鄉村“空心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留下的都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鄉村文化等方面能力不足,缺少發展自身的動力和活力,不能夠擔當建設鄉村文化的重任。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地區地處偏僻,居住條件簡陋,工作條件落后,難以吸引外來的優秀人才來農村發展,缺乏新鮮血液。農村人口的不斷流失導致了文化建設主體的缺失,從而制約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首先,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不足。近幾年,國家對鄉村的文化建設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然而,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卻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當前的建設資金投入遠遠不足。并且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經費的來源單一,缺乏資金籌集渠道;鄉村的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無法為文化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其次,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的基層政府,存在為了追求政績和大作為,重視經濟發展,對農民的精神需求熟視無睹,忽視了文化在鄉村領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出現安排失調問題,使得鄉村文化受到沖擊而變得支離破碎。基層政府的忽視以及不作為,文化建設的組織和管理職能相對弱化,導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鄉村的文化活動無法更好開展,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首先,人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往往無法正確處理好開發和保護關系,存在過度開發的現象,很多當地古建筑在開發中遭到破壞。由于缺少搶救性保護措施,最終導致古建筑出現坍塌,甚至被徹底拆除,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其次,在鄉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農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轉變。農民對于金錢的追求愈加強烈,以金錢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得農村人純真的鄉土氣息和鄰里間的溫馨,正在被外界的種種誘惑所打破。一方面,青年人沉迷于對物質的狂熱追求,而削弱了對鄉土文化的繼承以及建設發展。另一方面,在物欲社會的背景下,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模式被打破,真誠、融洽的人際關系逐漸被功利化的人際關系所取代,鄰里之間變得陌生,漸行漸遠,融洽的鄉情文化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些問題的出現,致使鄉村文化建設遭遇瓶頸,無法發揮鄉村文化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
鄉村文化建設離不開各類人才的支持和建設,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需要主體建設力量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發揮合力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必須采取措施,從根源上調動起農民的積極創造性和主動建設性。首先,大力推進鄉村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受到經濟的制約,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作用。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和綠色產業,鼓勵鄉村傳統手工制品走向市場,打造鄉村文化旅游業,規模化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通過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將農民留在農村。其次,大力發展鄉村教育。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引入優秀教師,提高鄉村的教育質量,為青少年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通過多種渠道開展鄉村特設課教育,使得鄉村教育在教育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上與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結合,引導青少年系統學習鄉村文化知識,樹立文化自信。最后,為人才創設良好的環境。基層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優厚的工資、福利待遇及發展機會,扶持人才在鄉村發展,吸引各種人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文化的建設當中,為鄉村文化的建設作出相應的貢獻。同時,還應在用人方面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對參與建設鄉村文化的人員進行培訓,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
資金投入的多少是影響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外部因素,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則會導致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系統性和完善性,對公共文化建設產生負面影響。政府要通過政策制定,為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資金使用提供有力支持,健全資金投入使用機制,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保障鄉村文化服務資金充足。首先,設立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通過設立的專項資金,建設鄉村文化活動室、圖書館以及鄉村歷史館,建立線上公共文化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形式,充分發揮農民的文化才能。同時要提高專項財政資金的使用,實現資金的最大化作用。其次,拓寬鄉村文化建設資金的籌集渠道。通過制定相應的文化建設優惠政策,為支持文化建設的企業提供減免稅優惠,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投資。讓民間資本參與到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中,不僅能夠強化資金保障,還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鼓勵鄉土傳統文化繼承者和藝術家興辦非盈利性群眾文化服務機構,吸引多種主體對文化公益事業的投入,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最后,健全資金使用的監督機制。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建立完善的多層次監督機制,對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跟蹤和反饋,以增強其使用的透明度,避免出現貪污、浪費等不好的情況,實現對專項資金的有效監督。
不斷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切實滿足鄉村居民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實現農民在精神領域的愿景,培育文明鄉風。高層次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村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有利于鄉村的穩定發展,有利于加快鄉村現代化進程。首先,要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村民對文化的不同需求并進行歸納分類,從而有針對性地為廣大村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絕大多數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完善村民需求反饋機制,借助網絡平臺以及鄉村意見箱,及時了解和回應村民的需求,從而有效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其次,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在管理的過程中,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格局,給予鄉村居民在文化活動中更大的選擇和活動空間。此外,要進一步完善各種管理體系,優化管理制度,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落實到個人,激發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加強公共文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互聯網+”綜合評價平臺,號召村民積極反映意見,及時反饋服務人員的工作質量,監督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通過建立文化建設考核體系,將文化建設的結果作為考核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徹底改變基層組織輕視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問題。
鄉土文化是千百年來鄉村生活的積淀,充分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的價值,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深入挖掘鄉村資源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在繼承的基礎上,除其糟粕,取其精華,并不斷發展、創新,用豐富的形式表現傳達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能夠更快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首先,要保護好鄉土文化資源。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護文化遺產的政策與規定,加強對鄉土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修護工作,加大對古建筑、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對民間戲曲和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通過保護鄉土文化資源,積極展現鄉村魅力。其次,充分挖掘鄉土資源的潛力。各級政府要進行科學規劃,建設體現本地文化特點的特色小鎮,創建體現本地風土人情的旅游和觀光地。并且與大眾媒體達成合作,積極宣傳體現本地風土人情的相關產品和服務,打造極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從而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后,提高鄉村傳統文化藝人的參與度。鄉村地區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文化的代際傳承人進行傳承,使其延續發展。要建立專門的文化管理隊伍,對鄉村傳統文化藝人進行專業指導培訓,同時給予大力資金和政策支持,培養其創新意識,調動其創作積極性,創造出更多具有地區特色,為當代所需要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