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遺贈效力再探

2022-11-14 18:10:18房紹坤
東方法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效力法律

房紹坤

在遺贈效力的問題上,因遺贈標的不同,遺贈所產生的效力也有所差異。若遺贈標的為物權(包括所有權和其他物權),則產生該物權何時轉移于受遺贈人的效力;如遺贈標的為債權,則產生該債權何時轉移于受遺贈人的效力;如遺贈標的為債務免除,則產生該債務何時發生免除的效力。在民法學界,關于遺贈的效力,學者們重點討論的是當遺贈標的為物權時,遺贈是否具有直接導致物權變動的效力:若肯定之,則遺贈具有物權效力;若否定之,則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關于遺贈是否具有物權效力,在物權法頒布前,學者間即存在不同認識,物權法第29條采取了物權效力說。但這一規定并沒有消除學界的爭論,仍有學者堅持遺贈的債權效力說。筆者也曾多次撰文指出,遺贈不具有物權效力,并建議編纂民法典時刪除物權法第29條有關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最終,民法典第230條刪除了有關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但是,這種刪除是否具有正當性,學界仍存在很大分歧。有鑒于此,筆者擬再次就遺贈效力進行探討,重點圍繞遺贈效力與相關規則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以期更為準確地理解民法典的相關規定,促進民法典的正確適用。

一、遺贈效力與遺贈性質的關系

(一)遺贈是單方法律行為還是雙方法律行為

從物權法第29條的規定來看,其處于“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即物權變動)一章中的第三節“其他規定”。而通常認為,該章第一節(不動產登記)和第二節(動產交付)是對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規定,而第三節(其他規定)規定的是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若是如此,物權法第29條中規定的遺贈似乎不能認定為法律行為。但是,遺贈是通過遺囑而實施的一種行為,性質上當屬法律行為無疑。對此,針對物權法第29條的規定,有學者正確地指出,受遺贈取得物權,應屬于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既然遺贈是一種法律行為,那么,遺贈是單方法律行為還是雙方法律行為?通說認為,遺贈是單方法律行為,但亦有學者認為,遺贈是雙方法律行為。例如,有學者在解釋物權法第29條的規定時認為,在我國法上,將遺贈解釋為單方法律行為不僅與我國法所規定的贈與是一種雙方法律行為的法理性質不合,而且與我國繼承法第25條第2款有關“受遺贈人未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放棄受遺贈的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的規定存在矛盾。這是因為,若將遺贈解釋為自遺贈人死亡時生效的單方法律行為,則自該行為生效時開始,受遺贈人就已經取得了一項針對遺贈人的繼承人的債權請求權或針對遺贈物的物權,不論受遺贈人是否愿意接受該遺贈,但這與繼承法第25條第2款的規定不符。這就表明,因遺贈而生的民事權利變動,并不能單純依遺贈的意思表示生效而生效,而需以遺贈人已作出有效的遺贈意思表示和受遺贈人已作出有效的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為前提,這符合雙方法律行為的結構。可見,將遺贈解釋為雙方法律行為,符合贈與的一般法理和繼承法第25條的規定。據此,該學者將遺贈解釋為遺贈人與受贈人之間基于一場“跨越生死的對話”而形成的權利處分(含物權變動)的合意或雙方法律行為。其中,遺贈人所為的遺贈意思表示是與要約相近的意思表示,而且這種意思表示并不能依其內容產生任何權利變動的后果;在該意思表示到達受遺贈人后,若受遺贈人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應認定為承諾,遺贈因合意而成立。在民法典頒布后,立法機關有關人士認為,遺贈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應當被視為一種雙方法律行為,遺贈人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受遺贈人需要接受方可,這就需要雙方意思達成一致方能成立,遺贈人不得將自己的意思強加給另一方。因此,如果受遺贈人在法定期限內不作任何意思表示,贈與的合意難以形成。

筆者認為,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是不妥的,主要理由在于:

第一,這種認定違背了法律行為的基本原理。在民法理論上,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就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的關系而言,法律行為可以僅由一個意思表示而構成,也可以由兩個以上意思表示而構成。在前者,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的概念是重合的,意思表示屬于法律行為;在后者,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是相區分的,意思表示并不代表法律行為,法律行為須由多個意思表示構成。由此,法律行為有單方法律行為與雙方法律行為之分。在雙方法律行為中,多個意思表示一致才能使法律行為成立。就遺贈而言,其是通過遺囑形式表現的,而遺囑是遺囑人對其死后財產的一種處分行為,遺囑人的意思表示依法作出時,遺囑即為成立。而且遺囑是無相對人的法律行為,無須通知遺囑中指定的遺產繼受人(繼承人和/或受遺贈人)即可成立。至于在遺囑人死亡后,通知遺產繼受人應是繼承人或遺囑執行人的職責。可見,遺囑為典型的單方法律行為。若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則將與遺囑的性質產生矛盾。

第二,這種認定違背了合同成立的一般規則。在合同中,承諾只有向要約人作出才能有效,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理,也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如果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并視為遺贈人與受遺贈人之間的合意,那么,受遺贈人只有向遺贈人表示承諾,才能使遺贈合意成立。但是,這種情形顯然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在遺贈人沒有死亡時,受遺贈人不能表示接受遺贈,因為遺囑尚未生效;另一方面,在遺贈人已經死亡的情況下,受遺贈人無法向遺贈人表示承諾,其所為的接受或放棄遺贈的表示只能向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作出??梢?,認定遺贈為雙方法律行為與合同成立的要求不符。

第三,這種認定割裂了同一遺囑的整體性。在遺囑中,其內容一般并不限于遺贈,還包括指定繼承人、遺產分配、遺囑執行人等內容。如果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將遺贈人所為的遺贈意思表示認定為“要約”,受遺贈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認定為“承諾”,那么,我們可否依此類推,將遺囑人所為的指定繼承人的意思表示也認定為“要約”,而將繼承人接受繼承的意思表示也認定為“承諾”?筆者認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否則就違背了民法典第1121條關于“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的規定。據此,就同一遺囑而言,若涉及遺贈內容的部分被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而涉及遺囑繼承的部分被認定為單方法律行為,顯然使同一遺囑產生了兩個生效時間,從而割裂了遺囑的整體性。

第四,這種認定違背了接受或放棄受遺贈的行為屬性。按照遺贈為雙方法律行為說的觀點,受遺贈人在法定期間內表示接受遺贈應認定為“承諾”,遺贈依此方能成立。若如此,在遺囑人死亡后,受遺贈人沒有表示接受遺贈時,遺贈合意并沒有成立,受遺贈人自不能取得受遺贈權。但是,這種認定不符合民法典第1124條第2款的規定。該款規定:“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六十日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边@一規定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兩條基本規則:一是受遺贈人在遺囑人死亡后即取得了受遺贈權,否則就不會存在“知道受遺贈后六十日內”以及“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的內容;二是在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的法定期間內,其既有權接受遺贈,也有權放棄受遺贈。如果認為在受遺贈人未表示接受前,遺贈尚未成立的話,受遺贈人就不能取得受遺贈權,而受遺贈人在還沒有取得受遺贈權的情況下,就無所謂“放棄受遺贈”。因為按照民事權利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享有權利的情況下,才存在放棄權利的可能,受遺贈權同樣如此。因此,“放棄受遺贈”本身就表明受遺贈人在表示接受遺贈前就已經取得了受遺贈權。而且,受遺贈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都是受遺贈人的權利,該權利如何行使完全取決于受遺贈人自己的意思,不受其他人意思的影響。因此,受遺贈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也是單方法律行為,其獨立于遺贈這種單方法律行為,但接受遺贈的單方行為并不能與遺贈的單方行為共同結合構成一個雙方法律行為。

(二)遺贈導致的物權變動屬于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從上述兩種認定遺贈為雙方法律行為的觀點來看,雖然兩者對遺贈性質的認定一致,但在遺贈效力問題上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在民法典頒布之前的觀點中,主張遺贈是雙方法律行為的目的是論證遺贈具有物權效力,即在遺贈合意已經具備了物權處分合同需滿足的一般生效要件時,受遺贈人即得于該合意生效時溯及于遺贈人死亡取得遺贈物的物權,并可據此取得針對遺囑執行人或繼承人的所有物(含遺贈物及其在遺贈人死亡后所生孳息)返還請求權。而在民法典頒布之后的觀點中,主張遺贈是雙方法律行為的目的是否定遺贈的物權效力,即由于遺贈本質上屬于贈與關系,而贈與關系只能在受贈人表示接受后才能成立,故遺贈只能產生債權的效力,不能產生物權效力。當然,也有學者從另一層面解釋物權法第29條有關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認為遺贈雖然屬于單方法律行為,但通常所稱的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指的是與交易密切相關的雙方法律行為(典型為合同)而言的,因此,基于遺贈這種單方法律行為而產生的物權變動,不需要辦理登記手續或者交付。

筆者認為,既然遺贈為單方法律行為,基于遺贈導致的物權變動的原因就應當是法律行為,就須遵從物權變動的一般規則,即不動產須登記、動產須交付。據此,第一,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并得出遺贈具有物權效力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同時,認為受遺贈人在遺贈合意生效時溯及于遺贈人死亡取得物權的觀點,也無法律與法理依據。因為既然認定遺贈合意成立于受遺贈人接受遺贈時,則該合意只能于成立時生效。溯及于遺贈人死亡時生效,違背了法律行為的原理。第二,將遺贈認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并據此得出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的觀點,盡管結論正確,但前提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遺贈具有債權效力的基礎并非雙方法律行為,而是單方法律行為。第三,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限定為雙方法律行為并不妥當,既缺乏學理依據,亦無現行法支撐。例如,拋棄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但基于拋棄而導致的物權變動與基于雙方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并沒有區別,如不動產須辦理登記、動產須放棄占有,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因此,單純以遺贈為單方法律行為就得出遺贈具有物權效力的觀點是站不腳的。

二、遺贈效力與遺贈類型的關系

(一)遺贈類型對遺贈效力的影響

從立法例上看,遺贈是否具有物權效力,與遺贈類型的選擇有關。因此,考察遺贈是否具有物權效力,須根據有關遺贈類型的立法例進行判斷。

從立法例上看,凡承認概括遺贈的立法例,均承認遺贈具有物權效力;而不承認概括遺贈的立法例則否認遺贈具有物權效力,而僅認可其債權效力。前者存在于“不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的立法模式之中,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民法采取這種模式;后者則存在于“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的立法模式中,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民法采取這種模式。在前一種立法模式中,凡遺囑中指定的遺產繼受人,無論是否為法定繼承人,也不論遺產繼受人接受遺產的具體內容,都為遺贈,并根據遺贈的內容,區分為概括遺贈與特定遺贈。概括遺贈是指以全部或部分比例的遺產為內容的遺贈,其客體既包括積極財產(財產權利),也包括消極財產(遺產債務)。概括遺贈的受遺贈人與法定繼承人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即概括受遺贈人與法定繼承人有相同的權利義務。據此,概括遺贈具有物權效力。特定遺贈是指以特定遺產為內容的遺贈,其客體僅為積極財產,不包括消極財產。至于特定遺贈是否具有物權效力,這種立法模式也承認之,但理由并非基于概括遺贈,而是取決于物權變動模式(后文詳述)。在后一種立法模式中,遺囑中指定的遺產繼受人根據其是否承擔遺產債務而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若遺產繼受人接受遺產權利,同時承擔遺產債務的,則為遺囑繼承;若遺產繼受人僅接受遺產權利而不承擔遺產債務的,則為遺贈。即使是法定繼承人,若不承擔遺產債務的,亦為遺贈而非遺囑繼承。由于受遺贈人不承擔遺產債務,僅產生受遺贈人請求繼承人交付遺贈財產的權利,故遺贈不具有物權效力。

(二)我國法上的遺贈類型決定了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

既然遺贈能否發生物權效力與是否承認概括遺贈密切相關,這就需要考察我國法是否存在概括遺贈。對此,曾有學者在解讀繼承法時就得出了我國法已經承認了概括遺贈的結論,理由是繼承法第16條第3款并沒有對遺贈標的加以限制。在民法典頒布后,有學者認為,民法典所規定的遺贈包括了概括遺贈,而概括遺贈具有物權效力。因此,民法典第230條刪除受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內容是不妥的,應基于法教義學立場,對民法典第230條中的“繼承人”作擴張解釋,將受遺贈人包含在內,從而回到物權法第29條的立場。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從民法典的規定來看,第1133條第3款并未對遺贈標的進行限制,因此,遺贈標的既可以是遺囑人的全部財產或部分財產,也可以是特定財產。同時,第1163條并未將受遺贈人排除出清償遺產債務的義務人范圍,也沒有區分遺產分割之前或之后,這意味著在遺產分割之前的共有階段,于遺產范圍內,受遺贈人也應承擔與遺囑繼承人相同的清償義務。第二,從我國遺產繼承的實際情況看,被繼承人經常會指定法定繼承人繼承某項特定財產,這相當于德國法上的遺贈或法國上的特定遺贈;也會指定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概括承受遺囑人的全部遺產或者部分抽象的遺產份額,這相當于德國法上的遺囑繼承或法國法上的概括遺贈。因此,將遺囑繼承人與受遺贈人同等對待符合我國的繼承實際。第三,從遺囑人的意思自由角度考察,若遺贈人在遺囑中作出了概括遺贈的意思表示,或者某繼承人僅繼承特定財產的意思表示,只要不違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就沒有理由阻礙其效力。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理由在于:

第一,通過民法典第1133條第3款的規定,并不能得出我國法承認概括遺贈的結論。該條雖然對“個人財產”的范圍沒有限制,但以此就得出這里的“個人財產”包括遺產債務缺乏正當性。該規定在界定遺贈的含義時使用了“贈與”的表述,而贈與的財產只限于財產權利,不包括財產義務。因此,民法典第1133條第3款中的“個人財產”應僅限于財產權利,而不包括財產義務。

第二,通過民法典第1163條的規定,無法得出遺贈標的包括遺產債務的結論。民法典第1163條規定:“既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遺贈的,由法定繼承人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超過法定繼承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以所得遺產清償。”該條規定確實表達出了受遺贈人清償遺產債務的意思,但不能就此得出民法典已經承認概括遺贈的結論。筆者認為,民法典第1163條中所謂的“受遺贈人清償債務”只是一種事后補償措施,即在清償遺產債務時因沒有遵守民法典第1162條關于“執行遺贈不得妨礙清償遺贈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的規定,而使受遺贈人“以所得遺產”清償遺產債務。實際上,受遺贈人承擔的責任是一種返還責任。

第三,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做法不能作為認定概括遺贈的依據。在遺囑實踐中,可能確實存在遺囑人指定法定繼承人以內的人繼承某項特定財產,或者指定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概括承受全部遺產或者部分抽象的遺產份額的情況。但是,前一種情形并非相當于德國法上的遺贈或法國上的特定遺贈,后一種情形也不相當于德國法上的遺囑繼承或法國法上的概括遺贈。就前一種情形而言,即使繼承人依遺囑繼承特定財產,仍屬于繼承的范圍,繼承人仍須承擔遺產債務,這與域外法上的特定遺贈完全不同;就后一種情形而言,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概括承受全部遺產或者部分遺產的抽象份額,似乎使受遺贈人承擔遺產債務的清償責任而構成概括遺贈。例如,遺囑人將自己的全部財產贈與給朋友張某,并由張某負責清償遺囑人的債務。但是,這種情形仍為特定遺贈,而非概括遺贈。一方面,概括遺贈是法定的類型選擇,在法無明確文規定的情況下,不能以民間做法認定概括遺贈的存在;另一方面,這種情形實際上構成了附義務遺贈,即受遺贈人清償遺產債務屬于遺贈所附的義務,受遺贈人應當履行。但這種義務的履行與概括遺贈中遺產債務的清償完全不同,兩者不可混淆。前者中,如果受遺贈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不履行義務,但不影響遺贈的效力,只是應當由遺產管理人負責清償;后者中,受遺贈人清償債務是法定義務,只有在放棄受遺贈的情況下,該義務才能免除。其實,上述類似情形在德國民法上也存在,但其并沒有按照概括遺贈處理。從德國民法典第2087條第1款的用語來看,被繼承人甚至可以作出概括遺贈,即受遺贈人獲得遺產債務清償后的全部剩余遺產價值。但是,這種情形不屬于無人繼承,仍需要確定何人作為概括繼受人對遺產進行清算。也就是說,在上述情況下,仍發生繼承問題,遺產仍首先歸屬于繼承人,并在遺產清償后,受遺贈人才能接受剩余遺產。

第四,從遺囑人的意思自治角度出發,應當否定概括遺贈的存在。在繼承法中,遺囑自由是一項基本原則,但該原則并非沒有限制。通說認為,繼承法屬于強行法,繼承法中的規范大多屬于強行性規范,當事人必須遵守之。因此,在法律沒有規定概括遺贈的情況下,即使遺囑人作出了概括遺贈的意思表示,也不應承認其效力。當然,即使遺囑人作出了這樣的意思表示,也不能認定該遺囑無效,而應將其認定為附義務的遺贈。此外,有學者認為,遺贈效力的債權效力說與物權效力說均存在一定的問題,最優的選擇是承認遺贈人可以在遺囑中自由決定遺贈發生債權還是物權效力,即區分債權性遺贈和物權性遺贈。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妥的,因為物權變動問題屬于物權法定的內容,不允許行為人自行選擇。

三、遺贈效力與物權變動模式的關系

(一)物權變動模式對遺贈效力的影響

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其遺產會發生權利主體的變更,這就涉及物權變動問題。因此,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自然會對遺產的物權變動產生影響。概括地說,物權變動存在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物權形式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之分。在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中,產生物權變動的原因是當事人的意思,即僅依當事人的意思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后果,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民法采取意思主義;在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中,產生物權變動的原因并非當事人的意思,而是法律所規定的特定方式(不動產登記或動產交付),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民法采取形式主義。在繼承導致物權變動的問題上,因當然繼承主義的要求,繼承開始時遺產即歸繼承人所有,無須辦理登記或交付的法定手續。在這一點上,物權變動的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并不存在差別。例如,法國民法典第724條第1款規定:“法律指定的諸繼承人當然占有死亡的財產、權利與訴權。”德國民法典第1922條規定:“在某人死亡(繼承開始)時,其財產(遺產)作為總體轉移給一個或兩個以上的繼承人?!钡牵谶z贈導致物權變動的問題上,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立法例卻出現了分歧。

在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中,法律通常承認遺贈具有物權效力。在這種模式中,遺贈通常區分為概括遺贈與特定遺贈。如前所述,概括遺贈與繼承具有相同的效力,當然具有物權效力,這是當然繼承的內在要求;而對于特定遺贈而言,其亦具有物權效力。如法國民法典第1014條第1款規定:“一切不附任何條件的遺贈,在遺囑人死亡之日,賦予受遺贈人對遺贈物的權利,此種權利得轉移給受遺贈人的繼承人或權利繼受人?!碑斎?,受遺贈人應當提出交付遺贈物的請求,且判例認為,這種請求權應有時效的限制。這里的“一切不附條件的遺贈”即為特定遺贈(特定財產的遺贈)。意大利民法典第649條第2款規定:“遺贈標的是遺贈人對確定物的所有權或者所享有的其他權利的,該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自遺囑人死亡之時起轉移給受遺贈人?!痹谌毡久穹ㄉ希呻m然沒有明確規定特定遺贈具有物權效力,但判例認為,因遺贈是通過遺囑而給予受遺贈人以財產的意思表示,雖以遺囑人的死亡為確定期限,但在通過意思表示而發生物權變動效果上,與贈與沒有什么不同。所以,遺贈發生效力時,以遺贈為原因的所有權轉移登記尚未完成期間不發生完全排他性的物權變動,即不發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在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中,法律通常不承認遺贈具有物權效力,而認定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在這種模式中,法律通常不承認概括遺贈,只存在特定遺贈,因此,遺贈效力的認定僅涉及特定遺贈。例如,德國民法典第2174條規定:“遺贈為受益人而創設向被加重者請求給付被遺贈標的權利?!钡?176條規定:“在無損于拒絕遺贈的權利的情況下,受遺贈人的債權發生(遺贈的歸屬)于繼承開始時。”因此,繼承開始后,受遺贈人不能直接獲得物權意義上的“財產利益”,只能向被加重負擔者主張債權請求權,由被加重負擔者向受遺贈人交付動產或不動產,被加重負擔者與受遺贈人之間形成法定之債關系。可見,遺贈并不涉及物權層面的問題,而只是設定受遺贈人對繼承人的債法請求權。而且根據繼承法的自動取得原則,遺贈也與繼承一起開始。在瑞士民法上,受遺贈人對遺贈義務人有債權請求權,在遺贈義務人接受繼承或者不得再為拒絕繼承時,屆其清償期(瑞士民法典第562條)。在奧地利民法上,受遺贈人一般在被繼承人死亡后立即取得對遺贈的權利,但遺贈物的所有權僅得依有關所有權取得的規定而取得(奧地利民法典第684條)。因此,受遺贈的不動產或建筑物的所有權,僅在遺贈物依法辦理登記時,始由受遺贈人取得(奧地利民法典第437條)。

(二)我國物權變動模式決定了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

在我國現行法上,物權變動模式采取形式主義(債權形式主義)。對此,民法典第209條和第224條設有明文規定。參酌遺贈效力的立法例,基于民法典所采取的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遺贈不應具有物權效力。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遺贈之所以存在物權效力或債權效力的差別,其原因并不在于物權變動模式的不同,而在于立法者對物權變動原因的性質及其法律意義的不同考量:如果立法者更看重意思表示在遺贈中的意義和作用,則其一般會傾向于將因遺贈而生的物權變動處理成以須交付或登記為要件的意定的物權變動;反之,如果立法者更看重死亡在遺贈中的法律意義和作用,則其一般會傾向于將因遺贈而生的物權變動處理成法定的物權變動。據此,遺贈具有債權效力的立法例實際上是嚴格區分死亡和法律行為的法律意義:死亡的意義僅限于在繼承開始時直接導致物權由被繼承人轉移給繼承人,而后因遺產分割所導致的物權變動的法律原因是法律行為或司法裁判;相反,遺贈具有物權效力的立法例更為看重死亡的法律意義,即死亡不僅具有導致遺產直接歸屬于繼承人或遺贈人的效果,而且在遺產分割中各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所取得的物權也視為是基于死亡而直接承受于被繼承人。如此,遺贈的效力就與遺產分割的效力具有了一致性:遺贈具有債權效力時,遺產分割采取的是轉移主義;而遺贈具有物權效力時,遺產分割采取的是宣告主義。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存在如下缺陷:其一,從物權變動模式上看,意思主義應當是更看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作用,而形式主義應當是更看重法定公示方式的作用,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之所在。至于死亡,其在物權變動上并無直接意義,其僅作為一種法律事實導致繼承的開始,而繼承才是物權變動的原因。因此,遺產自繼承開始時由繼承人取得,這并不是由某種物權變動模式所規定的,而是當然繼承主義的結果。其二,遺贈具有何種效力,與立法上處理遺贈與遺囑繼承之間的關系有關。如前所述,在遺贈與遺囑繼承的關系上,存在“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與“不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兩種不同的立法例。法國等采取“不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的立法例,僅存在遺贈,而不存在遺囑繼承。既然不存在遺囑繼承,則死亡在遺囑中的作用就僅限于使遺贈生效,也即遺贈人的意思表示生效。此時,對遺贈效力發揮作用的就只是遺贈人的意思表示。而按照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遺贈人的意思表示生效,遺贈物的物權當然就會發生變動,由受遺贈人取得物權。德國等采取“區分遺囑贈與遺囑繼承”的立法例,盡管區分的標準是遺產繼受人的身份(是否為法定繼承人),但只要是受遺贈人(無論是否為法定繼承人),就不承擔遺產債務。既然存在遺囑繼承,引起繼承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遺囑人死亡,遺囑人的意思表示則位居其次;而按照當然繼承主義,遺產只歸繼承人所有,與受遺贈人無涉。其三,將遺贈效力與遺產分割效力相關聯并沒有錯誤,但不妥之處在于混淆了遺產分割的效力與遺贈的效力。如將“因繼承取得物權”解釋為既包括因繼承而取得的對遺產物權的共有權,也包括因遺產分割而取得的各應繼承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并將遺贈作同類處理。實際上,遺贈的物權效力與遺產分割的宣告主義效力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而遺贈的債權效力與遺產分割的轉移主義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其根本原因則在于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梢?,并非因遺贈的效力決定了遺產分割的效力,也不是遺產分割的效力決定了遺贈的效力。同時,遺產分割與繼承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相同: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繼承人之間分配遺產,而后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遺產如何從被繼承人轉移于繼承人。因此,如果將因遺產分割而取得各繼承部分的所有權解釋成“因繼承取得物權”的內容,則明顯是混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四、遺贈效力與遺產共有類型的關系

(一)遺產共有類型對遺贈效力的影響

按照當然繼承主義,繼承開始后,遺產歸繼承人共有。關于遺產共有的類型,立法例上有按份共有制與共同共有制之分。按照按份共有制,繼承人對遺產的共有為按份共有,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民法采取這種立法例。例如,法國民法典第815條以及第815之1-18條對遺產的按份共有規則作了具體規定;意大利民法典規定,遺產共有受按份共有規則的調整(第1100條)。因此,共同繼承人應當按照各自繼承的遺產份額分擔遺產債務和負擔(第752條);日本民法典規定,繼承人為數人時,繼承財產由其共有(第898條)。各共同繼承人按各自的繼承份額,承繼被繼承人的權利義務(第899條)。按照共同共有制,繼承人對遺產的共有為共同共有,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民法采取這種立法例。例如,在德國民法上,共同繼承遺產與合伙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屬于共同共有的三種類型。繼承人因共同繼承遺產而組成一個共同體,形成共同共有,所有繼承人對全部遺產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而不是僅涉及一定的份額。在瑞士民法上,共同繼承人為各項遺產客體的共同共有人,對屬于遺產的各項權利的處分,應共同為之(瑞士民法典第602條)。在奧地利民法上,法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遺產共有為共同共有,但通過有關共同繼承人責任的規定,可以認定遺產共有為共同共有。

從遺產共有類型的立法例來看,按份共有制的立法例通常在遺贈效力上采取物權效力說。據此,受遺贈人雖然也能與繼承人在遺產上形成共有關系,但他們是按各自的份額對遺產享有權利的,相互之間的權利并不存在沖突。相應地,在遺產分割的效力上,這種立法例采取宣告主義??梢?,遺贈物權效力、遺產按份共有、遺產分割的宣告主義存在著關聯性。共同共有的立法例通常在遺贈效力上采取債權效力說。據此,若受遺贈人不是法定繼承人,因其與法定繼承人之間缺乏共同體關系,故受遺贈人與法定繼承人之間無法產生共同共有關系。同時,因受遺贈人不承擔遺產債務,即繼承人與受遺贈人所繼受的遺產標的不同,故他們之間亦無法產生共同共有關系。相應地,在遺產分割的效力上,這種立法例采取轉移主義??梢姡z贈債權效力、遺產共同共有、遺產分割的轉移主義存在著關聯性。

(二)我國法上的遺產共有類型決定了遺贈僅具有債權效力

在我國法上,遺產共有為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民法典沒有規定,理論上也存在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遺產共有應為共同共有。一方面,遺產共同共有是我國學界的通說,且一直以來為司法實踐所采納;另一方面,民法典第1156條在遺產分割時采取了“共有”的處理方法,這不僅表明了民法典采取了遺產共有制,而且進一步說明了該共有為共同共有。

如果將遺產共有認定為共同共有,那么,共有人除繼承人外,是否還包括受遺贈人呢?對此,有學者認為,民法典增設的遺產管理人制度欠缺對受遺贈人的關注,第1145條未明確若只有受遺贈人而沒有繼承人時,受遺贈人是否可以擔任遺產管理人;第1147條也僅規定了遺產管理人應當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而遺漏了受遺贈人或遺產債權人等其他遺產權利人。為此建議,為了與民法典繼承編其他內容相協調,應對遺產管理人相關規范中的“繼承人”概念作擴大解釋,包含受遺贈人在內。據此,在繼承開始后,由繼承人與受遺贈人共同承受遺囑人的整體遺產,在遺產上成立共同共有關系,由遺產管理人負責清理遺產并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在增設遺產管理人制度并厘清遺產債務清償順序之后,遺贈采債權效力抑或物權效力,在結果層面上并無實質性區別。

筆者認為,遺產管理人制度的設立有效解決了遺產債務清償問題,但不能抹殺遺贈的物權效力與債權效力之間的實質性差別,因為這涉及權利人之間的利益衡量。就遺產共有而言,若遺產共有為按份共有,則繼承人對遺產各有其應有份額,而在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情況下,受遺贈人取得遺贈物的物權,并不會與繼承人的權利發生沖突,繼承人與受遺贈人之間對遺產所形成的按份共有關系不違背共有法理,采遺贈物權效力說并無不可。但是,若遺產共有為共同共有,認定遺贈具有物權效力在我國法上就會產生體系上的矛盾。第一,在我國法上,受遺贈人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民事主體,與繼承人之間并不存在任何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親屬關系,這就導致繼承人與受遺贈人之間不可能具有作為共同共有存在基礎的共同關系。若認為繼承人與受遺贈人之間可以圍繞遺產形成共同共有關系,顯然違背了共同共有存在的法理基礎。第二,如前所述,我國法上的遺贈僅為特定遺贈,遺贈的客體僅限于積極財產,而繼承的客體則包括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梢姡^承的客體與遺贈的客體存在不同,這就決定了繼承人與受遺贈人之間無法就不同客體形成共有關系。第三,若遺產歸繼承人與受遺贈人共同共有,則受遺贈人就將參加遺產的管理?;诠餐灿袑嵭泄灿腥巳w一致決定的規則,受遺贈人就完全有權決定對遺產的管理(如使用、處分),這將嚴重影響繼承人的利益,也不符合繼承法理。

五、遺贈效力與繼承效力的關系

(一)遺贈關系與繼承關系是否遵循同一法理

這里所稱的繼承效力,指的是繼承導致物權變動的效力。在我國民法學界,學者們在解釋物權法第29條將遺贈與繼承同時規定為直接導致物權變動的原因時,給出的通常理由是:依公認的法理,因遺贈發生物權變動,同樣適用繼承的規則,即物權無須公示而直接發生變動的效力。其實,這個理由在物權法頒布之前的物權法學者建議稿中就已經被提及,其主要參考的立法例為瑞士民法典第656條第2款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759條。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一書對物權法第29條的解讀還參考了意大利民法典第649條第2款。

民法典頒布后,學界在解讀第230條刪除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時,出現了兩種類似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遺贈屬于廣義遺囑繼承的范圍。如果認定遺贈引起的物權變動是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為何同一份遺囑中針對法定繼承人的遺囑繼承引起的物權變動屬于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面向遺囑繼承人的遺囑與面向受遺贈人的遺贈在形式上常常統合在一份遺囑中,都承載了被繼承人的意思表示,僅僅因為遺產承受人的身份差異而采取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難謂有實質合理性。按照這種觀點,民法典第230條刪除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是錯誤的,因為基于遺囑繼承與遺贈的相同法理基礎,繼承具有導致物權變動的效力,遺贈亦應具有這種效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民法典第230條之所以刪除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其原因在于,物權法第29條中的“受遺贈開始”一語并無必要,因為同時規定“繼承開始”和“受遺贈開始”容易引起混淆。因此,無論法定繼承、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遺產均于繼承開始亦被繼承人死亡時轉歸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按照這種觀點,因“繼承開始”包含了“受遺贈開始”,所以立法上統一規定為“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據此,遺贈仍具有物權效力。

(二)我國法上的遺贈與繼承并不存在同一法理

上述三種觀點雖然解讀的角度不同,但都表達出了相同的意思:遺贈與繼承在物權變動上應遵循同一法理,即都具有導致物權變動的效力。對此,筆者認為不妥。

第一,在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問題上,所謂公認的法理并不存在。一方面,在遺贈立法例上,我國法采取了“區分遺贈與遺囑繼承”的立法例,且將受遺贈人限制在法定繼承人以外的民事主體,這與將法定繼承人也可以作為受遺贈人的立法例完全不同,而且我國法的遺贈在解釋上無法得出承認概括遺贈的結論,但承認概括繼承并無疑問??梢?,認定遺贈具有物權效力本身就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另一方面,從物權法制定所參考的立法例來看,瑞士、我國臺灣地區所采取的物權變動模式均為形式主義,我國物權法與此相同。但是,瑞士民法典第656條第2款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759條所規定的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原因中,均只有繼承而無遺贈,這表明我國物權法第29條有關繼承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參考了上述立法例。但物權法第29條有關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顯然并非參考上述立法例,而是參考了意大利民法典第649條第2款。如前所述,意大利民法典在物權變動模式上采取了意思主義(第922條、第1376條),這與我國法所采取的形式主義不同;而以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解決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所涉及的問題,并非公認的法理。

第二,遺贈與遺囑繼承雖然都基于遺囑而產生,但遺贈與遺囑繼承在物權變動的問題上卻非一定遵循相同的規則。在我國法上,就遺囑繼承而言,因遺囑繼承人限定為法定繼承人,這嚴格限制了遺囑人在選擇受遺贈人上的自由,這也決定了遺囑繼承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仍取決于遺囑人的死亡,而非遺囑這種法律行為本身;而就遺贈而言,盡管可能與繼承同存一份遺囑之中,但實質上這是兩種行為集合在一起。既然如此,遺囑繼承與遺贈在物權變動問題上發生不同的效力,也就不難理解。由于我國法上的繼承人與受遺贈人是有嚴格區分的,所以,即使從法教義學立場出發,也無法將民法典第230條中的“繼承人”涵蓋受遺贈人。

第三,在繼承法上,被繼承人的死亡時間為繼承開始的時間,而被繼承人的死亡也將導致遺囑生效,故遺囑人的死亡時間也即受遺贈開始的時間。就此而言,受遺贈開始的時間與繼承開始的時間是一致的。盡管這兩個時間是一致的,但是,“因繼承取得物權”仍然無法將“因受遺贈取得物權”包含在內,否則就混淆了遺囑繼承與遺贈的區別。因此,民法典第230條刪除“受遺贈取得物權”的內容絕非因“繼承開始時間”包括了“受遺贈開始時間”,而是基于民法典體系性而綜合考量的結果。也因如此,一些學者對民法典第230條的刪除處理給予了正確的解讀。

結 論

物權法第29條將遺贈與繼承一同作為導致物權變動的原因,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民法典第230條刪除了遺贈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定,但這種刪除是否妥當,學者們的解讀各有不同。究竟遺贈是否具有物權效力,并不單純是一個立法選擇的問題,而需要結合民法典體系進行綜合考量。其一,在我國現行法上,遺贈作為法律行為,理應遵循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規則處理遺贈在物權變動上的效力問題,即使其是單方法律行為,也不能例外。其二,我國現行法并沒有承認概括遺贈,受遺贈人并不對遺產債務承擔清償責任。在遺產已經分割而遺產債務沒有清償完畢的情況下,受遺贈人所謂的“以所得遺產清償債務”并非真正的承擔遺產債務,而只是一種事后的救濟措施而已。其三,既然討論遺贈的物權變動問題,自然就不能脫離我國現行法所采取的物權變動模式,而我國法所采取的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決定了遺贈不具有物權效力,僅具有債權效力。其四,遺產共有的類型影響遺贈效力的認定。從我國現行法來看,遺產共有應認定為共同共有,而受遺贈人缺乏與繼承人形成共同共有關系的法理基礎,從而決定了受遺贈人不能自繼承開始(受遺贈開始)即取得遺贈物的物權。其五,在處理遺贈效力問題上,我們不能簡單地按照繼承導致的物權變動規則加以認定,因為我國法上的遺贈與遺囑繼承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兩者的制度基礎存在差異。

猜你喜歡
效力法律
債權讓與效力探究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論違法建筑轉讓合同的效力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网站|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在线看片国产|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91亚瑟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色香蕉网站| 99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www|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婷婷丁香|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无码福利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a亚洲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午夜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福利国产在线|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曰AV在线无码| 亚洲天堂2014|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网|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综合网天天|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欧美在线|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成人亚洲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