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勇
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和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實現之日,就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國家現代化實現之時。發達國家之所以不存在“三農”問題,就是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城鄉一體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習近平同志指出:“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財政要向‘三農’傾斜,逐步解決欠賬較多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政府只有通過公共財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才有利于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引導資源從城市向農村流動,變城鄉之間的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及城鄉發展一體化。這就涉及當前我國財政體制改革滯后的問題。
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系的我國傳統財政體制,可以概括為三個特征:一是鮮明國有制財政特征。無論是財政收入或財政支出,主要是面向國有制部門,或以國有制部門為主,因為農業稅(即明稅)的比重很低,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也很低;二是鮮明城市財政特征。即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主要在城市區域完成,農村所占比重很低;三是鮮明的生產建設財政特征。即財政支出主要圍繞生產建設進行。政府被譽為生產建設型政府。這種財政體制是與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相適應,即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以及重建設、輕生活。這就不利于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入推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傳統財稅體制的不適應性便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來。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的財稅體制改革。與大包干不同,實行分稅制,既有利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合理調節地方間的財力差異,又能堅持集中統一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原則,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財稅制度。在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各自事權的基礎上,根據財權與事權相統一原則,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收入范圍,劃分中央稅和地方稅以及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并建立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分稅制改革的一個目的,就是中央政府通過中央稅和共享稅的征收支配國家財力的主要部分,爾后通過轉移支付等形式提高對地方的調控能力,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因此獲得大幅度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則相應明顯地降低。但由于財稅體制改革遲遲不能到位,雖然中央與地方的收入比例調整了,但中央與地方的支出比例始終沒有作相應的調整。即使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形式,也未能有效緩解中央與地方收支不匹配這個矛盾。甚至可以這樣說,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雖然在收入分配方面進行重大變革,但支出方面仍然基本上維持原來的格局,一些本來應當由中央政府的支出卻轉移給地方政府實施,導致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出現嚴重缺口。全國40%以上縣級行政單位存在財政赤字,鄉村兩級的債務余額不斷膨脹,地方政府被迫依靠預算外財政收入,主要是賣地收入。形成中國特有的財政,即“土地財政。”“土地財政”,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產物。即城市范圍內的土地是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土地要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必須由地方政府低價征收,把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國家所有制,爾后由地方政府高價轉讓給城市開發商,其龐大的城鄉土地價格剪刀差形成地方政府的預算外財政收入,以填補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所造成的巨大的財政收支缺口。但這一制度卻帶來城鄉差別不斷擴大的后果。我國土地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之所以上漲速度那么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遲遲未能入市,默認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土地供給的壟斷性與需求的無限性,或土地的稀缺性與需求的無限性,是導致我國土地價格和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中的財權和事權的不相匹配,以及與其相聯系地方政府支出缺口過大,導致地方政府過度依賴于“土地財政”,其所帶來的一個負面效應,就是嚴重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沒有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使得地方政府在財權與事權不匹配情況下,提供基礎性公共品能力較為脆弱,基本上是靠上級政府的行政命令、硬性指標和政績考核等方式來完成。使得農村公共品供給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我們還可以把農村公共品的性質劃分為軟公共品和硬公共品,由于硬公共品(如公路和水利建設)投資更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必然會更偏好于如基礎設施類的硬公共品投資,甚至可能出現硬公共品供給過剩、軟公共品(如教育、文化、醫療等)供給明顯不足的狀況。在城鄉差別諸因素中,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別是最致命的差別,倘若這個差別不縮小,城鄉差別就永遠縮小不了。
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走向,總的來說,是從以往的國有財政、城市財政、生產建設財政向多種所有制財政、城鄉一體化財政以及公共服務財政轉變,這種轉變適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構建并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從單一的城市財政向城鄉一體化財政以及公共財政轉變,是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密切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承擔著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至今仍然把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指標。經濟建設型的政府對推動改革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飛速的發展,和同時發揮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地方政府是助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帶來的負面效應是,導致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缺失,從而不利于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不利于縮小城鄉差別。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與工業城市相比,農業農村具有鮮明的公共品屬性,具有保供給、保收入、保穩定、保生態的特殊功能,外部性和公共性程度很高。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缺失,是導致農村公共品投入不足、城鄉差別懸殊的重要原因。只有當政府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確立了,政府才能為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短缺的矛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這就要求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