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瀅
在《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數字文化產業被定義為“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呈現技術更迭快、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個性化等特點,有利于培育新供給、促進新消費”。數字文化產業不僅包括動漫產業、游戲產業、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表演、網絡劇(節)目等新興網絡文化產品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還包括演藝娛樂、藝術品、文化旅游、文化會展、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以及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數字文化是數字技術對文化的的改造與提升,它使傳統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煥然一新。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更是方興未艾,特殊時期下文化與旅游部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出行提示”兩項專題公共服務,為不能出門旅游的人們提供在線觀看全國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機會,并可參觀國家博物館30多個虛擬展廳;多個網絡視頻平臺的排名出現提升;棋牌類、社交競技類、小程序等網絡游戲百花齊放;多個經典手游峰值日活躍用戶數量均創歷史新高。人們逐漸適應了以數字方式參與閱讀學習,以網絡模式享受休閑娛樂時光。未來數字文化產業也仍將持續發展,成為促進數字經濟持續增長的新要素。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數字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六大產業共同作為要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要“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從政策層面加大了對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文化的轉化和開發。未來將有更多的沉浸式體驗場景、智能互動場景與傳統文化圖景相融合,開創出全新的數字文化生態產業圈,為用戶提供更多更有趣的數字文化體驗的同時,讓數字創意文化產業成為引領新消費的重要引擎。
我國擁有龐大的網民群體,網民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已有網民10.32億,手機網民10.29億,其中網絡音樂用戶7.29億;網絡游戲用戶5.54億;網絡視頻用戶9.75億,其中短視頻用戶9.34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 7.03億,可見大多數的網民除工作學習外還會通過網絡進行休閑娛樂活動。龐大的用戶群體帶來網絡文化興盛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43956億元,增長17.2%。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傾向于在閑暇時間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緩解工作生活的壓力。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達到5.02億,占全部網民的48.6%。人們對新知識的渴求也推動了數字閱讀產業快速發展,且數字閱讀潛在用戶規模還在不斷增加,青少年更成為熱衷閱讀的主要群體。青少年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更愿意用知識豐富學識,也更樂于為知識付費。此外,隨著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投入的增加,數字閱讀的兒童用戶規模也增長迅速。
近年來,隨著數字產業的逐漸繁榮,傳統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通過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例子屢見不鮮。如故宮與騰訊等數字平臺進行合作,建成網站“數字文物庫”“故宮多寶閣”“故宮名畫記”“全景故宮”,微信導覽小程序“玩轉故宮”、微信游戲小程序“口袋工匠”等。也有許多的網絡游戲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如“奇跡暖暖”將清朝傳統服飾文化嵌入游戲環節;“王者榮耀”將敦煌壁畫、昆曲、越劇、京劇、川劇等中國傳統文化、戲曲融入游戲人物設計。傳統文化在數字技術中得到了弘揚,數字文化借助傳統藝術深化了內涵。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將延續向上的態勢,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下面以天津為例,淺析緊抓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的路徑。
天津文化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天津書法有四大家、書畫有八大家;曲藝有天津時調、天津快板、相聲、京東大鼓、京韻大鼓等等,被稱為“曲藝之鄉”;民間藝術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更是家喻戶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近年來天津也一直致力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5個,文化館17個,博物館69個,公共圖書館20個,街鄉鎮綜合文化站255個,極大豐富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天津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發展,天津的文化產業體系逐漸健全,“已形成了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創意和設計、文化旅游、動漫游戲、文化會展、藝術品交易等八大門類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基本形成山、海、城、鄉‘四帶多點’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行動計劃》)。目前天津已建立多個文化產業園區,高新區是我國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產業發展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國家動漫園公共技術平臺也已經達到了國內最高端水平,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01.11億元。
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既需要充足的文化積淀與豐富的文化品類,更需要高速穩定的互聯網絡作為支撐。天津的網絡基礎設施覆蓋率高,網絡環境優越。2021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745.1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584.5萬戶,全年累計建成5G基站2.5萬個,已實現5G網絡在主城區、濱海新區、遠郊等重要城區的連續覆蓋以及重要鄉鎮中心區域的有效覆蓋,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全市城市家庭千兆光纖網絡覆蓋率居全國第一,固定寬帶用戶下載速率全國第二,為數字文化產業升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數字網絡基礎。
天津文化產業積極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入了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企業)聯盟,并與北京、河北相關部門共同發出《京津冀數字文化產業倡議》,保障了數字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還與津云新媒體、人民日報人民文旅、中國日報網、美團點評、騰訊、新浪、網易、鳳凰網、快手科技、界面新聞、澎湃新聞等11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媒體正式簽署戰略合作,以加強天津市文化旅游業的數字化融合。
天津一直在積極地進行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開展了一系列的數字文化活動。如打造“網上展館”,推出“云·舞臺” “中華云劇場”系列劇節目展播活動,打造“北方演藝直播劇場”等云端演藝項目,搭建線上“天津非遺購物節”專區,開展第五屆市民文化藝術節“云開幕”活動,打造云賽事、云展演、云聯動、云悅讀、云文旅,以及天津圖書館的“天天聽書”系列活動,天津交響樂團的“空中音樂會”,紅橋區的“云”賞桃花等等,都為天津數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
在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領域,雖然天津具備一定的優勢,但面臨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目前我國有75 個省、市建設了數字文化產業園區,致力于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天津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就需要與眾不同,具備獨特的地區文化元素。
數字文化產業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將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對于文化企業來說,建設專業數字平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是中小企業難以支撐的。對此,天津可借鑒其他省市的經驗,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園區,通過給予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等方式,借助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吸引數字、文化企業入駐,并以磁石效應逐漸匯集關聯領域企業,逐步形成涵蓋內容創作、市場開發、渠道流通、數字平臺、周邊文化產品研發、銷售等環節的數字文化生態產業鏈。
數字閱讀是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人民對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促進了數字閱讀平臺的發展,為數字閱讀產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天津也可利用這一機遇建設數字閱讀平臺,結合天津特色歷史與傳奇人物故事,鼓勵更多的創作者以傳統的“津味文學、味派文學”為切入點,融入天津歷史文化,創作既具民俗特點又具時代特色的創新作品,將傳統文化數字化、科技化,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輕的讀者,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天津歷史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
目前天津的智慧景區建設還是各個景區獨立進行,且覆蓋面也不夠完全。建議將景區智慧系統納入統一的天津數字旅游平臺,方便游客查找使用。可在平臺上將旅游景點、線路以VR(虛擬現實)的方式予以展示,并通過網絡、APP、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加以宣傳。對于實境旅游的用戶則可通過網頁和APP等選擇線路、訂購產品,在旅游過程中,還可通過GPS、移動網絡、RFID等設備,隨時使用導航服務、導游服務;查詢路況、景區人流情況,并由系統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更合理的方案,提升游客的旅行體驗感。
數字文化產業的關鍵是要將數字技術融入文化之中,在實施中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天津可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文化場館,開通數字游覽方式;并可開發相關的趣味小游戲,增強與用戶的互動性;同時還可利用天津大數據、云計算的優勢,分析識別用戶特征、需求,為用戶訂制專業化、個性化服務。例如在數字閱讀方面,可針對用戶集中閱讀時段的規律性,利用碎片化時間,根據用戶喜好為用戶推送、訂制個性化書目;在數字旅游方面,可根據用戶的出行人數、偏好訂制旅行計劃等。
可將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產品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展示,如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等傳統民間藝術品進行數字化描摹,將年畫中的人物、動物、泥人及其它民俗傳說中的人物以動漫形式展現,并可根據傳說創作動畫、漫畫、游戲、電影電視作品等。其次還可進行文化創意周邊產品的開發、設計與生產,鼓勵傳統文化機構授權其它企業、平臺,設計制作書簽、文具、化妝品、日用品等文化周邊產品,形成多產業聯動。并在數字平臺上予以宣傳、銷售,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天津特色文化產品的知名度。
作為擁有五大道近代建筑群等3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天津有眾多極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景觀。可依托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獨特城市風格,充分利用“萬國建筑博覽會”的文旅資源,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改造升級,建立數字文化特色主題街區,布局沉浸式體驗場景、智能互動場景,注入IP內容生產、文旅直播,引進電競文化、游戲體驗、電商直播、音樂互動體驗等新型文化創意模式,讓傳統歷史建筑煥發新的生命力,讓百年文化增添數字時代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