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基礎的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良好的“生態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以使幼兒從小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理解綠色生活理念的真諦,進而有效樹立環保理念。文章從綠色生活理念下幼兒“生態教育”的基本內容入手,分析綠色生活理念下開展幼兒“生態教育”的必要性,并對綠色生活理念下開展幼兒“生態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探究,以期有效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提升綠色生活理念下幼兒“生態教育”效果。
關鍵詞:綠色生活;幼兒教育;生態教育;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1-009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綠色生活理念下幼兒‘生態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利用”(課題立項號:WW[2021]GH218)研究成果
綠色生活理念是一種對環境友好、沒有污染、低碳環保,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對幼兒進行“生態教育”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是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然而,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生活經驗有限,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處在發展階段,因此幼兒教師所采用的“生態教育”方法,必須與幼兒的這些特征相適應。首先,幼兒教師自身必須深刻理解綠色生活理念,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采用易于幼兒接受的方式,對幼兒進行相應教育引導,以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并對大自然產生親切之情,進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最初是由滕守饒先生提出的。滕守饒先生認為,幼兒教師在開展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時,必定要以生態的眼光、保護環境的態度作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做到細致觀察、深刻理解、反復思考,以凸顯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的目標,并將這一教育目標以實踐的方式體現到實際教學活動中。由以上觀點可知,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既是一種“綠色”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策略,其更新傳統的幼兒教育觀念,優化傳統的幼兒教學內容,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好的實踐價值。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時,切不可將教學內容固定在某一方向上,也不能將教學環境固定在教室內,而要從幼兒的情感需求出發,引導幼兒真實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讓幼兒在自然環境的熏陶下,逐步掌握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環境保護習慣。
幼兒階段開展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相比其他階段都更加有效,也更加必要。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當前正在接受幼兒教育的孩子,正是十幾年、二十幾年后社會的主人,幼兒教師在此階段對他們實施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可以讓幼兒早早知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逐漸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并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
(2)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他們較容易受到綠色理念下“生態教育”的影響,幼兒教師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生態教育”,可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理念,并逐漸形成環境保護意識。這樣一來,他們未來就更容易成為環境的保護者,以及“生態教育”理念的實踐者。
(3)幼兒教師只有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才能夠真正將環境保護理念與意識植根于幼兒的心靈深處,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進行“綠色生活和學習”,這樣一來,環境保護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1.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打造和諧生態教育課堂
在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中,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幼兒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解。因此,幼兒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全面的幼兒教育觀念、“個性化”的幼兒發展觀念,積極打造和諧的“生態教育”課堂,以保證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的實施效果,從而為下一步開展生態實踐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1)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中涉及的環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其不僅包括微觀的環境概念,還在其基礎上延伸出環境保護氛圍的烘托等內容。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也并不只是一門幼兒教育課程,其與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及生活能力培養同等重要,都需要幼兒教師將其滲透到幼兒的生活與學習中去,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在幼兒的生活環境中,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培養幼兒環境保護價值觀念的生態教育氛圍,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幼兒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和熏陶,促使幼兒逐漸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首先,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寬敞明亮、采光較好、安靜舒適的教室,將教室刷成溫馨的顏色,如鵝黃色、水粉色、淺藍色、翠綠色等,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并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合理安排座位。良好的教學環境、溫馨的自然氛圍不僅可以讓教師擁有輕松、愉悅的教學心情,還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進而在思想的碰撞過程中產生新的火花。其次,幼兒教師可在合適的位置擺放一些花草和綠植,給幼兒營造出一種處于大自然中學習的氛圍。最后,幼兒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到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中,以更好地構建多元化生態課堂,給予幼兒思維多元的發展空間,促使師幼在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觀念中共建生命律動的舞臺。幼兒教師將“綠色生態教育”貫穿到整體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幼兒在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活動中學習到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還可以讓幼兒在其他課程中繼續感悟綠色生活,進一步理解“生態保護學習”的真諦。
(2)幼兒教師應樹立全面的幼兒教學觀念。在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中,如果幼兒教師不具備良好的教學觀念,便無法帶領幼兒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雖然是給幼兒講授“生態理念”課程,但幼兒教師絕不能將教學局限在較窄的范圍內,而應以長遠的眼光,將教學高度放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必須要特別關注那些對環境保護有較高興趣的幼兒,讓這些幼兒成為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課堂上的學習小榜樣,以此帶動其他幼兒,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3)幼兒教師應堅持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觀念。幼兒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每個幼兒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對此幼兒教師要予以保護,以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在開展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讓每個幼兒都能以自己喜歡和愿意接受的方式,認識生態,參與環境保護。
2.美化幼兒園環境,潛移默化滲透環保理念
幼兒對于自身周邊環境的變化最為敏感,幼兒園可通過美化幼兒園環境的方式,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實施“綠色生活”的必要性等理念傳遞給幼兒,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綠色生活”理念,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具體美化方案如下。
(1)幼兒園可以在幼兒活動的必經之路的兩旁種植上花草,或鋪設草坪,以增加幼兒園的自然氣息,使幼兒在幼兒園活動時,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這樣的環境改造可以使幼兒切實感受到花草樹木隨著季節更替而產生的變化,同時也能讓幼兒學習到一些保護花草樹木的知識,不但有助于提升“生態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環境保護習慣。
(2)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參加各類校園景觀布置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動腦、動手共同美化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幼兒每天都能生活在自己親手布置的環境中,其滿足感和幸福感會更強,學習興趣會更足,對“生態教育”課程的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會更好。
(3)幼兒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針對園內草坪設計一個警示牌,如“愛護花草,人人有責”等。這樣一來,幼兒自身的環境保護理念會得到有效展示,幼兒也會在設計警示牌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后的喜悅。
(4)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以“動物園”為主題布置幼兒園。首先,幼兒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一些動物的圖片,并引導學生以動物的真實生活環境去布置幼兒園中的主題場景。其次,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親自動手制作布置動物生活場景的裝飾物。例如,在布置以熊貓為主題的場景時,幼兒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在紙上畫出熊貓及其喜歡吃的竹子并上色,再帶領幼兒將這些畫好的熊貓和竹子剪下來,并引導幼兒將竹子與熊貓組合到一起。最后,幼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將自己制作好的裝飾物裝飾到幼兒園的墻面上。
(5)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以“植物世界”為主題布置幼兒園。在布置植物主題場景時,幼兒教師除了可以為幼兒提供常見的植物貼紙外,還要為幼兒提供一些水壺、鏟子等花房用具的貼紙,并引導幼兒進行合理搭配。如可以是鮮花在下、水壺在上,呈現澆水的形式,也可在水壺旁貼上小朋友的貼紙,如此便可呈現出一個小朋友拿著水壺為花澆水的效果。
在整個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可針對幼兒在美化時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相應指導,也可依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為幼兒進行示范教學,以促使幼兒了解動物與植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3.引導幼兒享受自然之美,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為了確保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效果,幼兒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一些實踐性活動。例如,幼兒教師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到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感悟自然,欣賞自然之美。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可提前與幼兒園周邊的公園或景區的管理人員進行溝通,請他們為幼兒設置一塊專屬的活動區域,以確保幼兒能夠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大自然。當幼兒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公園或景區后,可以用彩旗將管理人員為幼兒設置的專屬活動區域圈起來,并引導幼兒在彩旗圈起來的區域內呼吸新鮮空氣,觀察自然景物,如勤勞的小蜜蜂、美麗的花朵、筆直的松柏等,觀看小蝴蝶與樹葉一起翩翩起舞,以使幼兒能夠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觀中,感受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從而有效激發幼兒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之情。
4.開展以環境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加深幼兒對環保的認識
為了讓幼兒能夠充分認識保護環境、綠色生活的重要性,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幼兒園應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合理開展一些以“環境保護”“綠色生活”為主題的“生態教育”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設計“生態教育”活動前,必須科學制定活動目標,合理設置活動形式,以保證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促使幼兒樹立環保意識。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關于“廢料回收”的“生態教育”活動,并將活動與“垃圾分類”教學進行融合。首先,幼兒教師要提前為幼兒準備好各類垃圾桶模型,如可回收垃圾桶模型、不可回收垃圾桶模型、廚余垃圾桶模型等。其次,在課堂開始階段,幼兒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幼兒講解各類垃圾的區分方法,以幫助幼兒正確地區分各類垃圾。再次,幼兒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組織幼兒開展垃圾分類競賽活動。競賽的活動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勝負欲與學習欲,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無論比賽結果如何,幼兒教師都要給予幼兒一定的鼓勵,如為每個幼兒頒發小獎章、小紅花等,以激發幼兒繼續學習相關知識的動機。最后,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穿戴好環衛服裝,在確保幼兒安全的情況下,帶領幼兒幫助環衛工人進行垃圾分類工作,讓幼兒親自體驗環衛工人的辛苦,并理解他們工作的意義。這樣一來,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會自覺做到不亂扔垃圾,積極保護環境,以此有效達成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目標。
5.借助環保動畫片開展教學,樹立幼兒的環保意識
幼兒的模仿力較強,且對動畫片普遍具有較高的興趣,幼兒教師可以針對幼兒這一特點,為幼兒播放與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有關的動畫片段,如幼兒教師可以截取一些環保片段,在幼兒每天上課之前為其播放,以使幼兒記住動畫中的內容,并對動畫中的行為進行模仿。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最好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短片,或者具有較大“環境保護”意義的啟迪性短片,并將動畫片的時長控制在2分鐘~7分鐘,以免因為動畫過長,導致幼兒對動畫內容理解不透徹、難以牢記動畫中內容等情況的發生。另外,幼兒教師還要注意,自己所選擇的動畫片的內容絕不能只是簡單的說教,最好能夠結合一定的實際行動,以動畫中人物一邊說一邊做為最佳。基于此,幼兒教師在借助環保動畫片開展綠色生活理念下的“生態教育”時,必須嚴格審查動畫內容,以保證環境保護理論與綠色生活理論都能夠在動畫中有所體現,并保證動畫片內容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能夠被幼兒所接受和理解,并能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模仿,從而使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6.建立“家園共育”機制,全方位培養幼兒的環保習慣
教育的宗旨在于“持之以恒”。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時間與其在家的生活時間基本相當,當幼兒在幼兒園時,幼兒教師能夠給予其良好的引導,而幼兒在家時,要想使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得以延續,就需要幼兒家長給予幼兒一定的“居家教育”引導,如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節約用水、不亂扔垃圾等好習慣。而這些教學引導都是幼兒園教師在教育中很難具體操作的內容。因此,幼兒園必須與家長相互配合,有效建立“家園共育”機制,使幼兒能夠全方位增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養成“綠色生活”的良好習慣。另外,幼兒教師要積極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確保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進而使綠色生活理念下的幼兒“生態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教育效果更好。如幼兒在幼兒園中學習了節約用水的相關知識,也掌握了洗菜的水應該回收再利用的節水理念。在家中,家長也要根據幼兒教師的這一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相應引導,從而在家園共同的努力下,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良好的環保意識,離不開良性的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一項有助于讓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幼兒內心、外化于幼兒表現的基礎性教育活動。幼兒是祖國的未來,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基礎,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積極開展“家園共育”,以促使幼兒自覺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有效達成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邢容,朱敏蘭.城市幼兒生態文明教育的新途徑———基于青海省農牧區和市區幼兒生態文明素養對比的實證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11).
[2]邵曉飛.本土生態知識對當代幼兒教育的潛在影響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21(03).
[3]崔文淑,金紅花.幼兒園“自然體驗式”生態環境教育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01).
[4]劉小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幼兒教育生態困境及重構的個案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03).
[5]陳靜.透過教育生態化探析幼兒英語游戲教學[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8).
[6]張恩凱.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游戲[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1).
[7]張恩凱.幼兒教育的生態化探析[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02).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Liu Huiqin
(Suwu Town Central Kindergarte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good "ecological education" should start with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and effective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ntent of children’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children’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children’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nhance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ildren’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Key words: green life;preschooleducation;ecologicaleducation;practice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