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第一套人民幣存在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陳云在上海指揮針對不法資本家打的“銀元之戰”時發現,1948年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已經存在通貨膨脹問題。當時,解放軍開始向國統區進軍,為及時購買充足的戰爭物資支持解放戰爭,同時出于盡快擠掉國民黨貨幣的目的,需要大量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把國民黨時期900萬軍、政、公、教等人員包下來,救濟1100萬災民和失業者,不得不大量印制發行人民幣,通貨膨脹不可避免。
即便如此,陳云在上海與不法資本家進行的“糧食之仗”“棉花之仗”“銀元之仗”都取得了勝利。陳云認識到,打勝“銀元之仗”的關鍵在于,動用了行政手段調運來大批銀元,穩定了市場。今后搞建設,做經濟工作還是要靠經濟手段,而經濟手段中,貨幣最重要。
基于以上考慮,他認為有必要另外創制新的人民幣。這套人民幣必須是穩定的,以此建立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貨幣信任。同時,這套人民幣也應該與第一套人民幣有歷史銜接關系,創制、發行機構不變,名稱不變,可以稱之為第二套人民幣。由此建立完整的貨幣和金融體系,以后新中國的貨幣和金融體系就在這個基礎上延續下去。
指導第二套人民幣設計
陳云在20世紀50年代初便開始著手第二套人民幣創制相關工作。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發行新幣的計劃報告后,陳云專門就新幣設計問題在報告上批示道:此事應該準備充分,必須講究紙質之統一,圖案之適當,秘密符號之擬制……票面尺寸、票額大小,均須慎重研究才能決定。
陳云派秘書調來已經在市場上流通了一段時間的第一套人民幣各種面額的鈔票,對之進行仔細觀察。他發現第一套人民幣的紙質和印刷質量都較差,很容易損壞;雖然紙幣所標額度高,但是單位價值低,1元錢基本上買不到什么東西,最高面額的50000元券也大幅度貶值,這種情況不便于在大宗貨物交易時使用;貨幣面額有12種之多,從1元券到50000元券不等;貨幣版別也較多,20元、50元、100元券等多達6種版別,第一套人民幣各券種加一起來,總共有62種版別。為此,陳云認為:新創立的人民幣應該克服第一套人民幣的缺點,形成新特色。
第二套人民幣順利發行
后來,從紙張選用、圖案設計再到印制發行等多個環節,均由陳云親抓親管。1951年2月,第二套人民幣全部圖案設計完成后,陳云讓中國人民銀行將人民幣的設計畫稿和印刷方案呈交周恩來審核。周恩來對設計畫稿提出很多具體修改意見,陳云指導設計人員按照周恩來的意見進行修改后最終定稿。
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的順利發行,從根本上解決了第一套人民幣通貨膨脹的問題,形成了新中國第一套較為完善的貨幣體系,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牢靠的貨幣、金融保障。
(摘自《黨史博采》 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