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利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臨北回族鄉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安徽 五河 233315)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改革已經處于攻堅期階段,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只有建立現代化農村集體經濟運營體制并切身實地從農戶利益角度出發,真正做到尊重農戶意愿、了解農戶需求,充實農村整體經濟力量并建立積極穩妥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才能夠更好滿足我國農村發展需要。
農戶對制度改革的支持與政策的宣傳引導在落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包含農戶對于基本政策的認知度與農戶的實際參與度。在政策宣傳方面由于部分地區農戶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相對較低致使大部分人對于集體產權制度關注度并不高,其根本在于沒有正確組織針對農戶關于集體產權制度的引導與宣傳。如果能夠適當組織農戶參加集體產權制度的學習活動,就會有效降低農戶因政策改變、信息不流通造成產權糾紛從而使農戶更加支持并了解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義,反之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引導與宣傳,就會使大部分農戶面對產權糾紛問題時找不到合理方法解決,從而嚴重阻礙各種新政策的推廣與落實。只有積極組織農戶參與集體產權改革制度活動,并其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改革的真正意義是為了對農戶財產、集體利益的保護,充分調動農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增加互動與交流,進而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創新提供幫助。
在某些特殊制度與資源稟賦的情況下農村家庭的支出與收入無疑是農戶最關心的話題,應該讓農戶以成本與收益為基礎對整體改革制度做出客觀評價,從農戶成本與收益角度出發探討研究并充分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實施。制度改革主要內容在于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保障農戶的基本利益,其中包含農戶的預期收益與現實收益與改革制度中最重要的股份權能。農戶可通過現有的股份數量獲取相應紅利以及對未來經濟發展中可能得到的實際利潤進行評估。讓農戶通過成本與收益的綜合分析評估中切切實實認識到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政策的優點,從而充分提高對制度改革的滿意度和參與度[1]。
通過對2021年1月~2022年5月對我國某縣城鄉村的實際調查結果作為基本數據來源,該地域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時間為2018~2019年之間并在2021年底初步已經完成了本次產權改革政策任務落實。分別采用每家每戶面對面交流與整體調查問卷方式進行,調研地區數據以點面結合、分層抽取的方式進行隨機抽取以保障調研數據的真實性。整個調研小組投放調查問卷數量為340份,其中共有315份成功回收,分別對157位男性和158位女性進行調查研究。
因變量指的是農戶對整體制度改革的參與度與滿意度的綜合調查結果,重點針對農戶對于本次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滿意程度進行評測,調查問卷分為很滿意(4分)、滿意(3分)、不太滿意(2分)、很不滿意(1分)四個等級,所獲得的分數越高則說明農戶滿意程度越高。
自變量指的是以農戶成本收益以及農戶對于整體政策改革支持程度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確認整體政策落實情況。對于農戶支持度與政策宣傳方面由兩個變量因素組成,其中包括農戶對于制度改革的參與度與了解度,實際調查結果由村委組織會議參加人數與開會期間農戶發言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衡量。成本收益主要由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后農戶大部分家庭的實際支出與收入的前后變化、預期未來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政策期間產生關于股權的一系列糾紛造成的損失來綜合分析衡量。
整體制度改革政策的實施行為主體是農戶,由于每個農戶家庭人員、日常收入與支出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對于改革政策落實的觀點與實際需求也各不相同,從而對整體產權改革制度改革政策的效果預期與實際評價造成影響。因此需要以農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家庭基本狀況等多個方面作為研究的控制變量,采取以家庭人口、收入情況、家中有沒有參與黨政工作的成員作為研究的代理變量。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得知,認為改革政策實施后可有效提高收入的農戶有71%,但卻有65%的農戶之前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與本次調研任務相關的會議活動。由于目前留守農村的年輕人并不是很多,其中有60%以上留守農村的家庭成員年齡超過30歲。此外,參與本次調研的村民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有接近60%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或者初中以下。同時本次調研控制變量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且大部分農戶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并不是來自農業方面,每戶成員數量差別很大,普遍家庭成員數量超過四個人。整體調查數據分析表明調查對象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可為本次調查課題提供數據資源[2]。
由于之前已經設立很滿意(4分)、滿意(3分)、不太滿意(2分)、很不滿意(1分)四個等級選項,可以通過logistic來實現回歸模型構建并對農戶整體關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做出檢驗,并通過函數公式等方法進行有效測驗。
實際調研結果表明:45人選擇很滿意選項約占總比例的14.2%;255人選擇滿意選項約占總比例的81%;14人選擇不太滿意選項約占總比例的4%;2人選擇很不滿意選項約占總比例的0.06%。數據顯示選擇很滿意和滿意的總人數為300人達到總比例的95%以上,這說明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得到大部分農戶的認可與支持,但由于其中主要選擇滿意選項的人居多以及還有少部分人對改革政策并不看好,因此改革政策宣傳與制度的完善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從而提升農戶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滿意度。
經實際測驗結果表明大部分數據中VIF值都在10以下有效避免了測驗平臺多重共線性的弊端,并對整體測試數據通過stata軟件進行數據回歸分析,從而更加精準了解農戶對于本次改革制度政策滿意度的具體原因。
農戶參與度以及對于改革制度的認知程度決定了對整體政策的支持與認可,農戶對集體產權制度主觀認知程度越高則說明他們對政策越滿意,其關鍵在于農戶充分了解改革政策的內容與目的,清楚了解到制度改革是為了保護農戶自身利益并提高農戶收入以及對未來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意義。此外農戶對整體改革制度重視程度越高說明他們越認可,進而更加愿意承擔改革過程中相應的管理運營成本。通過不斷加強制度改革宣傳增強農戶對于其質量與成本的感知度,進而提高他們的滿意程度。其次,用戶參與村社會人數與發言程度回歸系數調研結果為正值,這說明村民對于村務會議已經擁有足夠的重視程度,這同樣有助于提高農戶滿意度。在村社會議中使農戶盡可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利益需求,不但有助于當地政府和村委會更加全面了解農戶對于改革的態度與觀點,還能有效促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宣傳目的得以實現。
通過實際調研結果得知,經過一系列系統制度改革后很多農村家庭整體收入變化與預期經濟發展綜合數據回歸系數為正值,因一些產權糾紛造成經濟方面損失的回歸系數均為負值。這就說明農戶對整體制度改革滿意度越來越高,并且在政策實施后農村家庭收入明顯增加、預期經濟發展趨勢也越來越好、產權糾紛幾乎不會再因客觀因素對農戶造成損失。當農戶通過改革后對比分析得知集體經濟發展已成穩定局勢,往往會更加相信自身在未來經濟改革發展中能夠獲取可觀收益。在當今社會經濟體制下農戶對于經濟控制趨于理性,當通過現實數據與理論實踐多方證明集體產權制度能帶來持續收益時,其對整體制度整體態度、認可度以及擁護程度也會隨之增加[3]。
為了達到整體調研結果的穩健性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分別對數據模型實施檢測。首先可以通過自變量的方法進行檢測,農戶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了解決定了其改革宣傳程度的效果變量,當農戶對改革政策內容了解程度不斷增加也會更加理解制度改革的目的與做法。通過實際調研結果分析整體模型評估數據并不會改變其核心自變量而造成太大的變化,這說明此次數據模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對檢測結果進行綜合性評估以此增加整體調研結果的準確性。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應在以往農村改革制度與政策實施效果基礎上不斷鞏固改革理念,還要在改革實踐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創新意識從而更好推動制度改革的落實與長期發展。其中資產折股量化在落實整體制度改革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要清楚認識到基本邊界的實質根據實例分析充分了解關于農戶凈資產集體運營問題并以通過資源性、非經營性以及經營性資產為基準確立所屬對象,這也是實現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落實的關鍵步驟。農戶小組集體擁有整體土地產權,但關于煤礦等方面的資產卻不能根據農村小組經營權而劃分,它既有可能是當地鄉鎮所屬也有可能只屬于當地村莊,具體所屬權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定。其次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則確認農戶小組資產經營資格,進行客觀公平的經營資格認證,這對于推動整體制度改革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但關系到農戶本身利益和相應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對構建和諧穩定的農村社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做好下面幾項工作:第一,要建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其小組成員要在當地鄉鎮政府經濟組織專業人員以及領導組成,對所管轄區內的村、鎮經營資格進行全面認證、監督以及通盤考慮。第二,需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接受各方面相關單位以及群眾的監督,真正做到程序規范、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工作模式以獲取群眾的認可。第三,在尊重歷史又實事求是的前提下還需要對實際承包土地經營權以及戶籍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針對不同情況做出不同政策做到一切以人為本的工作模式。第四,在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個體農戶在集體經濟中的地位與職責等因素,應根據具體情況實施認證方法不可統一執行。在整個工作中需要提前組織成員進行對農戶居民身份暗中調查獲取信息及時掌握真實數據,并將認證結果向當地所有居民予以公示。除此之外,還有做好相關資料整體工作以便作為日后調取查詢的依據[4]。
對于整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及部門的監管工作必須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需要建立完整規范的監管審查制度并對整體股份管理工作體系加以完善,從而使董事會、股東大會成員、監事會都能各司其職。除此之外,還需制定完善的股東代表資產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細則,應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各項制度進行統一管理。第二,集體經濟管理基層政權的長期發展與穩定取決于其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的好壞,不僅要根據以往經驗進行合理經營還需要及時正確處理經營成本與實際收益之間的關系,要讓農戶在獲取集體經濟經營帶來的實際效益的同時避免坐吃山空目光短淺的行為,并引導農戶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辦事。第三,為確保集體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在各個方面強化監督工作。因此,監事必須以善于監督、敢于監督和切實監督的工作原則對整體農村集體經濟運營實施全面監督。
集體經濟經營發展需要逐步進行并在長期穩定經營過程中不斷創新,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會帶著企業所有員工共同走向輝煌,反之庸人掌權則會使企業迅速衰敗。因此應當選拔優秀人才進行農村集體經濟運營管理,開辟全新發展空間、打破陳舊管理思維創建全新的農村集體經營模式。農村經濟運營要與現代企業相結合努力創新與探索全新的經營方式與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發展道路,通過使農戶參與股權建立股權資本體制,使農戶在享受經濟分紅的同時促進整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目標的實現與發展[5]。
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與實施使農戶自身經濟效益達到全新高度是整體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標,合理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使農村產權交易能夠合理快速流轉是實現提高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手段,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宣傳相關法規與土地改革政策,建立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和線下辦事處共同創建交易平臺從而使農村產權交易轉讓更加公平、完善與安全。同時有效促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更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綜上所述,制度改革內容的整體宣傳效果、農戶對改革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參與度對于整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廣與落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預期未來集體經濟發展、用戶合理效益分紅、建立合理的產權交易平臺則是提高農戶生活水平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