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萍
(濱海縣蔡橋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濱海 224500)
要有效使用水稻機對水稻進行插秧栽培,這對水稻機和秧苗都有很高的要求,水稻機和水稻都需要保證較高的質量,他們兩者會互相影響,一方特有的屬性會影響另一方所發揮的性能。現如今的水稻插秧有三種不同的方案,分別是毯狀秧苗機播、缽苗機插以及缽苗擺栽。其中經常使用的模式是缽行毯狀秧苗機插秧,這種插秧模式是我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設計而成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水稻插秧方式。
插秧過程對水稻機和水稻都有比較嚴苛的要求,有時候插秧機和水稻需要互相適應,一些插秧機的技術發揮對水稻是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秧苗有相當穩固的根系、需要有均勻的種植分布、苗體應該健康粗壯、沒有病蟲害蟲的侵襲等,只有符合上述條件,機械插秧才能在此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另外,受到氣候變化和地理環境因素的不同影響,育秧的技術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隨機應變,有針對性地根據環境的變化選擇合適的水稻機型號和類型,最大限度地發揮水稻機的效能。
對現有的育秧技術進行分析。應該首先放棄傳統塑料覆蓋的方式,采用最新的材料覆蓋膜,這種覆蓋膜不僅能夠保持溫度,還能夠透氣透水。運用新的科技材料能夠還有效預防病蟲害蟲對秧苗的威脅,給秧苗提供更加安全美好的生長環境。另外,考慮到秧苗運載是會攜帶土壤的,這又會產生新的問題——移栽缺乏有效的深度。針對這一新問題要及時采取有效手段解決,同時還要考慮到季節變化對栽培的影響。為了保證糧食種植的成活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混塔各種不同種類的水稻和營養液,通過實踐探索優化管理技術。
2.1.1 增加產量
機插秧運作的效率非常高,在具體操作時能夠準確定位,效率極高。通過定面、定線、定點的方式確定位置,因為是機械操作,能夠輕松實現運行穩定、作用力度均勻、操作方向不偏移的優點,秧苗在這樣的操作環境中返青更快、低位早分蘗、能長出更發達的根系、抓土更堅固。由于具備上述優勢,水稻能夠保證持續穩定的高產量輸出。
2.1.2 節約成本
大田同機插秧秧田的比值介于80~100,而常規的人水育秧田的比值大概有十。相比較而言,機插秧更加省田。另外,相比較人工插秧,機插秧每畝大概可以節省當個工人的勞動量,換算成現金一天節約兩百元。結合上述數據,可以發現機器插秧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費時更短。
2.2.1 選擇合適的品種
在品種的選擇上建議挑選省級以上的品種,這些品種經過嚴格的審定認證。比如姚安縣光祿鎮出產的品種就符合上述要求,如果需要購買,建議挑選NO37(楚粳)、NO40(楚粳)或者NO28(楚粳)。
2.2.2 育秧的規范模式
一般都是選用菜園土和已經熟化的水稻土作為秧盤育秧的營養土,秧盤是有明確體積標準的,一般規格是長寬高分別是58cm、28cm、3cm的體積組合。苗床的畦面也有特殊的規格,一般寬1.4m、溝寬有25cm,溝深做好控制在15cm,要保證畦面的平滑,其表面不能留有積水,其長度不能大于10m,營養土必須要保持干燥、粉碎、過篩。
2.2.3 在合適的時機播種
綜合考慮大田整地和放栽秧水等因素,合理推導水稻機育秧的具體時間,在通常情況下機插秧齡大概有40d。播種前的準備工作不能忽視,事先一定要做好曬種、選種和浸種工作,有了這些工作的鋪墊,才可以開展后續工作。種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有48h的浸泡時間(放在施保克或浸種靈中),其播種量是有嚴格的,要按照22(一般22~25)個/667m2秧盤計算,其中每個秧盤的干燥種放置重量不要超過100g。因此,大田內用種量控制到2.2~2.5kg/667m2。通過機械流水方式進行播種,具體的播種要求是:秧盤的底土撒播濕潤、秧盤的表面沒有明顯的積水,秧盤的底部沒有漏水滴水的現象,將土壤均勻覆蓋在作物上,不能撒露出秧籽。
2.2.4 秧苗管理
在前期的秧苗管理中,旱育就要保證墑溝沒有水,同時盤土保持濕潤狀態,不能讓水過墑。在中后期的秧苗管理中,溝內只需要存放一半的溝水用于煉苗,當秧苗發育到生長出兩片葉子的生長階段就可以采用常規水稻育秧田管理了。
為了防止秧苗受到各種蟲病的侵襲(如立枯病、惡苗病、稻飛虱),可以在一定有效范圍內(大概40m2內)澆灑800~1000倍的敵克松。可以在移栽的5~7d前向目標秧田撒施10kg左右的尿素。
插秧機秧苗有一套標準:葉齡一定要控制在3.1~3.5葉;苗高控制在12~18cm;秧齡35d;必須要有發達的根系,葉色要成熟(以濃綠為準)、秧根盤結不散帶蘗,可以進行移栽。
2.3.1 整地質量
插秧對所秧土地有較高要求,土層要求平整、土壤沒有其他雜質、土質細碎松散、易于壓實,可以用于旱耕也可以用于濕潤旋耕,其中犁耕的深度控制在25~30cm。而旋耕的深度控制在15~20cm,在進行犁耕操作時需要施加底肥和有機肥,同時耙平田面。
2.3.2 機械插秧的要求
機械插秧要求均勻插種秧苗,播種的深度也要保持一致(一般控制在1~2cm),漏插率不能超過5%、傷秧率不能超過4%,漂秧率不能超過3%,一般以淺栽為主。為了提高低節位分蘗,機插的距離要控制在30cm,株距控制在12cm。2~3顆苗為一叢,大概有18000叢/667m2,人種苗量在36000~54000/667m2。
2.4.1 底肥施用
原則上以有機肥為主,有機無機可以結合使用,氮、磷、鉀等元素配合使用。翻耕時首先施加粗肥,然后施加1~2t的有機肥,最后施加5kg的尿素和50kg的磷酸鈣。
2.4.2 實施精確定量施肥
完成了移栽工作需要等待5d的時間,5d過后對田施加5~8kg/667m2的尿素和8~10kg/667m2的氯化鉀作為分蘗肥;在完成移栽工作的12d后,可以施加4~6kg的尿素作為穗肥;在完成移栽工作的25d后,可以向田施加4~6kg/667m2的尿素作為促花肥;在完成移栽工作的30d后,可以向田施加2kg/667m2的尿素作為保花肥。
2.5.1 稻瘟病防治
在水稻移栽前的3~5d,可以用30g/667m275%濃度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混合50kg的水進行噴霧。
在水稻拔節分蘗期,一旦發現田間出現中心病株,要及時對該地區的田進行農藥的噴灑具體來看,可以混用四成30~50ml/667m2的稻瘟靈乳油,對水50kg的噴霧對葉瘟進行防治。在水稻破口抽穗5%時,需要用30g/667m275%濃度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配合200g的硫環唑對水50kg噴霧用于穗瘟的防治。
2.5.2 對稻飛虱防治
在水稻抽穗揚花期,用100g/667m220%的噻嗪酮或許使用10g濃度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對水50kg進行噴霧防治。
2.5.3 對水稻螟蟲防治
稻螟俗稱“鉆心蟲”,在水稻分蘗期(發蔸)或抽穗5%時,用50g/667m2濃度高達98%的巴丹原粉或者使用80g濃度40%的毒死蜱 對水60kg進行噴霧防治。
2.5.4 化學除草
完成水稻移栽工作后的5d,可以用水稻除草劑進行最后階段的除草工作。
如果水稻谷粒發生變硬的現象,特別是穗軸出現上干下黃的情況時,那么七成的枝梗干枯就可以進行機械收割了獲,收獲后需要及時對水稻進行晾曬處理,貯存入倉。
機械化農業水稻種植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相比較人工操作,機械化技術的運用可以承受更大的勞作強度、有更加持久的工作時長、更加低廉的勞動成本。機械在一個小時后產生的工作成果相當于一名普通工人連續兩天的工作量,機器可以不休息繼續工作,但勞動工人做不到。除此之外,器械作業不受環境氣候因素的干擾,能夠長久地保持工作質量。
機械插秧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有極佳的秧苗插種效果,秧苗的插種間隔更小的同時還能保持間距的規律性。這樣高密度的規律插種可以縮小插種誤差,在有限的種植面積內插種更多的秧苗,秧苗的生長周期更短,這樣從根本上提高了秧田的使用效率。同時,可以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技術,通過數學模型的創建和軟盤技術的使用,極大提高了秧苗集中管理的效率。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使插秧各個環節(包括灌溉、施肥、撒藥)都可以被有效合理的管控,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以控制施肥的時間為例,在施肥的過程中可以對肥料進行稀釋,這樣不僅能夠使肥料得到更有效地使用,還可以有效阻斷潛在的病蟲害威脅,改善秧苗生存質量,提高秧苗成活概率。另一方面,對秧苗間距的合理控制、深淺一致的秧苗載入、科學精準的插秧定位極大優化了水稻的移栽環境,促進其產量的提高。機械化插秧的特點是機器的功率輸出是恒定不變的,水稻秧苗受到同等的外源刺激,在后期的成熟過程中變異率降低,成活率提高,明顯提高了作物的產量。
經濟建設在各個時代都是重點難題,在廣大農村地區,為了加速開展經濟建設,能否通過農村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已經變成十分關鍵的課題。現在努力的方向就是全面提高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的應用,努力增加水稻生產的質量和效率,探索出一條科學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農村到了生產的旺季,勞動力需求旺盛但是勞動力供給不夠。不僅如此,勞動者需要面對糟糕的工作環境,長期承受這種環境壓力會摧毀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從長期來看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建設,無法提供持續的社會效益。而在勞動中融入更多機械化元素可以改善勞動力的分布狀況,有效緩解勞動者的工作壓力,保障農村勞動力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
機械化的規模不斷擴大與水稻產量的增長是互相促進的,水稻產量提高也間接帶動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參與農民數量的增多,農戶間信息交流更加頻繁,大家能夠提出有用的建議,參與人數的增加也促進了售服網點的設立,農民朋友享受到了更為便捷的服務。機械化生產代替勞動力使勞動者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農民有更多的閑余時間享受老年生活,老年朋友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農村社會人文的建設中。
有了規模化生產保證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育秧的工作環節。傳統育秧有一個突出的弊端,那就是秧苗分布過于分散,為了提高秧苗的產量會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這種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以通過集中育秧的方式間接提高育苗的成活概率,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考慮到農民朋友整體素質不高,理解能力不強。無法正確合理使用農業設備,缺乏對農藥使用和秧苗種植的正確認識,在噴灑農藥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雙眼,造成了資源浪費,為糧食危機埋下隱患。
本文首先分析討論了我國水稻機的插秧栽培技術,然后把討論的重點轉移到水稻機械化培育可能產生的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沖擊。相比較人工插秧培育水稻,機械化生產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的培育成本,極大提高水稻的產量,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農村體制的改革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為農村人文環境的創建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