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敬春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勞動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資陽 6415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養殖集約化程度也在不但提高,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提高。該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急性腸炎、脫水、腹瀉等,同時傳染性極強,任何年齡段生豬均具有患病風險,已成為困擾生豬養殖業的主要問題之一,對養殖行業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另外,該疾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等病癥較為相似,均為病毒性腹瀉疾病,但是不同疾病的診治方法各不相同。因此這便需要養殖人員充分認識疾病病因,采取有效的診斷手段,及時對癥治療,這樣才能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避免造成嚴重損失。
該疾病在冬季、春季寒冷季節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業的高速發展,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規模程度明顯提高,集約化養殖已成為生豬養殖的主要方式,但是也為豬流行性腹瀉的大范圍傳播創造了條件,該疾病的季節性也逐漸弱化。該疾病對各年齡段豬均具有易感性,潛伏期約5-8d,病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依附在腸絨毛上皮細胞與腸系膜淋巴結,通過環境、飼料、飲水等傳播疾病[1]。病毒還能夠在垂直傳播的作用下感染不具備母源抗體的斷奶仔豬,呈現地方性流行特征,短期便能夠傳播整個豬群,引發頑固性腹瀉等癥狀。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為一種冠狀病毒,主要指具有囊膜的單股正鏈核糖核酸(RNA)病毒,傳染能力非常強,可以感染周圍細胞及組織。該病毒離子外觀表現為多形性,整體為圓形,存在纖突,直徑約130mm。研究顯示,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是存在諸多基因型,但是沒有血凝活性,能夠侵入任何品種豬只,并且任何年齡豬只均會發病,多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傳播[2]。但是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差,對多數藥物具有敏感性,特別是乙醚與氯仿,可以短時間內滅活病毒;另外該病毒較為懼怕炎熱,60℃環境下約30min便能夠使其失去感染力。
針對患病生豬,病毒潛伏期通常不超過7d,該階段其精神狀態及食欲明顯不佳,具體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絕食,同時多存在嘔吐、腹瀉等癥狀,排出糞便顏色以灰色和灰黃色為主,多為水樣便,存在惡臭氣味。新生仔豬患有該疾病多伴隨嚴重脫水癥狀,對其糞便及嘔吐物急性觀察,能夠發現諸多未經消化的凝乳塊,仔豬的病死率高達95%[3]。7日齡仔豬患有該疾病癥狀程度較輕,但是多存在體溫提升情況,隨著病程的增加,體溫逐漸恢復至正常,對其排出糞便進行觀察,主要為黃白色稀便,也具有一定的死亡風險。針對患有該疾病的育肥豬,通常情況下癥狀持續約1周消失,病死率較低,但是仍會對其健康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增重緩慢。哺乳期母豬發病后食欲明顯下降,同時產奶量也會下降,病情嚴重可導致無乳癥狀。
對患病死亡豬只的外觀進行觀察,主要表現為肌肉明顯干縮、眼窩下陷、皮膚不具備彈性且表現為暗灰色。對死亡豬只進行解剖能夠發現,相較于健康豬只,病豬的內部臟器發生明顯變化,具體表現為:肝臟腫大情況嚴重,且顏色為黑褐色;脾臟體積增加,約為健康豬只的2~3倍;腎臟也存在體積增加情況,觀察臟器表明存在明顯出血點和出血病斑;底部黏膜充血水腫情況嚴重,并且黏膜下組織存在大量出血斑塊;肺臟表現為嚴重充血,氣管及支氣管均存在大量內容物,呈泡沫狀;腸道存在明顯的出血炎性病變,腸壁明顯變薄,表現為半透明狀,彈性較差,對腸道內部進行剖檢,能夠發現大量泡沫狀液體,以黃色為主,同時存在一定的血樣內容物。除此之外,胃底可以觀察到明顯充血情況,外層附有黏液,胃中液體為鮮黃色,同時存在一定的白色凝乳塊,在幽門周圍可觀察到大片壞死區域。
豬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在癥狀、體征方面十分相似,剖檢的病理變化并無較大差異,因此通過以上方法可能難以準確診斷,還需要依靠實驗室診斷方法進一步診斷,判斷是否為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為對癥防治提供重要依據。近年來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豬流行性腹瀉的實驗室診斷手段也變得愈加豐富,目前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ELISA技術、免疫熒光技術、病毒中和試驗、免疫電鏡、膠體金抗體檢測技術等。其中免疫熒光技術的應用頻率較高,具有準確性高、操作簡便、實用價值高、敏感性高等優勢,已成為疾病的主要檢測方式。采用該方法進行檢測時,首先需要取腹瀉發生于48h內病豬小腸部位,制作小腸冰凍切片或者黏膜抹片,之后使用丙酮固定樣本,采用熒光染色劑對病毒抗體進行染色標記,最后對樣本封片處理后便能夠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果觀察到細胞存在染色情況,便可以確診疾病。免疫電鏡法也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檢測方法,具有高效、定性精準等優勢。膠體金抗體檢測技術是生物醫學領域常用的一項檢測技術,我國于2011年開始使用該技術進行豬流行性腹瀉的監測,指示介質采用膠體金標記葡萄球菌蛋白A,質控線采用自制抗葡萄球蛋白A多抗血清,檢測線采用流行性腹瀉病毒M蛋白抗原包被醋酸纖維素膜,制成檢測病毒血清抗體的快速診斷試紙條[4]。該檢測方法目前也得到了基層檢疫的廣泛應用,具有經濟、高效、靈敏等優勢。所以為了能夠進一步診斷疾病,需要結合實際選擇合理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豬流行性腹瀉主要采用西醫藥物治療,需要結合病豬的癥狀體征進行對癥用藥,這樣才能提高治療效果。針對病情較為嚴重的仔豬,可采用氨芐青霉素、碳酸氫鈉指數和葉進行治療,前者劑量為5mg,后者為10ml;針對存在發熱癥狀的病豬,可以使用安痛定、安乃近注射液肌內注射治療,其中仔豬為5ml/次,成年豬為20ml/次,進行2d的治療;針對存在腹瀉癥狀的母豬,可以使用硫酸阿托品肌內注射進行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5d[5]。
諸多研究表明中草藥制劑對于豬流行性腹瀉也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例如馬齒莧提取物對于抑制病毒復制具有一定的作用;黨參、茯苓、藿香等藥材添加于飲用水中能夠有效緩解病豬癥狀;甘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與營養價值,在抗病毒方面也具有明顯作用,甘草酸能夠有效抑制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牧犬治療該疾病常用的中藥方包括白頭翁口服液、楊樹花口服液等,功效明顯。針對病情嚴重病豬,可選擇四逆湯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病情。
另外,饑餓治療法也是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助于減少腹瀉時間。針對病豬需要適當限制其飲食或者停止喂養2~3d,但是需要注重淡鹽水的補充,避免病豬出現脫水情況。如果病豬脫水癥狀嚴重,則需要采用適量葡萄糖生理鹽水和碳酸氫鈉注射液對其注射治療,并且在飲用水中添加適量益生菌、維生素、廣譜抗生素等,避免繼發性感染[6]。
針對空懷母豬,需要進行1次疫苗緊急注射,在其分娩前約1個月進行1次補注,之后每次分娩,均需要在分娩前約1個月進行1次注射。針對患病仔豬,也需要采用該方法進行治療,對新生仔豬而言,需要按照0.5ml/頭的比例進行注射,體重為10~25kg的仔豬需要按照1ml/頭的比例進行注射,超過25kg的仔豬則需要按照2ml/頭的比例進行注射,均能夠達到一定效果。
該方法是目前治療7日齡患有豬流感性腹瀉仔豬的主要治療方法,同時也是該疾病治療的一種常用方法。康復血清主要指患有豬流感性腹瀉病,且發病時間超過10d的母豬血清。完成康復血清的采集后,將其放置在56℃環境下加熱,時間約30min,進而達到滅活病毒的效果,將血清與恩諾沙星混合,使患病幼齡仔豬服用,劑量為3ml,每日使用3~4次,連續使用3d便能夠發揮效果。針對年齡較大的患病仔豬,則需要結合實際增加藥物劑量,在口服用藥的基礎上,可采用肌內注射的方法同時給藥,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除了采取上述對癥治療方法外,還需要注重輔助性治療,以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首先,需要注重營養的補充,確保病豬體內酸堿度處于平衡狀態,避免發生酸中毒等不良情況。其次,針對存在嚴重脫水癥狀的病豬,需要腹腔注射適量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必要情況可以將適量弱堿性止瀉藥物放入注射液中進行注射,發揮止瀉作用。最后,加強對環境溫度的控制,病豬在病情恢復期,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避免受冷導致其病情反復,對其恢復造成影響[7]。
養殖人員需要在合適的免疫時機及時為生豬接種疫苗,目前防治豬流行性腹瀉的常用疫苗為三聯弱毒苗。對妊娠母豬而言,可以在分娩前30d進行接種,采用這一方法,能夠幫助仔豬出生后吸食母乳獲取流行性腹瀉病毒母源抗體。如果當地疫情較為嚴重或者抗體不足,養殖人員需要對仔豬及時接種疫苗,接種時適當增加劑量,避免母源抗體的抗擾,確保接種效果,強化特異性抗體。疫苗接種是預防豬流行性腹瀉直接、有效的方法。
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飼養管理工作的重視,避免環境因素誘發疾病。在養殖過程中,遵循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掃,做好通風、消毒等措施,保證環境的衛生、整潔,注意空氣的有效流通。另外,養殖人員還需要加強對飼料、水源的質量控制,避免生豬食用變質、發霉或者受到污染的飼料,確保選購飼料的營養含量充足,注重營養的均衡搭配,飲用水則需要保持清潔衛生[8]。在疫病高發階段,養殖人員可以將適量維生素藥物添加于飼料和水源中,提高生豬的抵抗力與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風險。
選擇發病仔豬的糞便、腸道內容物,將適量慶大霉素、新霉素等抗菌藥物摻入其中,均勻混合,之后按照500ml/頭的比例對妊娠母豬進行注射,妊娠母豬遭受病毒感染,進而產生流行性腹瀉病毒抗體,進而使仔豬能夠從奶水中得到充足母源抗體,有助于減少疾病發生風險。
首先,封閉式管理。養殖場需要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針對進入的物資、人員,需要通過消毒后方可進入,避免外來病原流入。其次,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針對引種生豬,需要做好檢疫工作,對其隔離觀察1個月,確認無病毒感染后方可混養。最后,做好消殺工作,尤其是對老鼠等病菌傳播媒介,需要及時消滅,避免病菌傳播。
綜上所述,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具有極強傳染性、發病率較高的疫病,患病后極易導致大范圍傳染,嚴重影響生豬養殖效益。所以養殖人員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原特征與流行特點,掌握診斷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有效診斷,并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最大程度減少疾病發生風險,避免造成嚴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