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朝良,鄒德輝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蘭州 730000;2.華北理工大學中醫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TLTPS)是一種常見病,常以腰痛,甚則牽連臀部及大腿后側,彎腰受限或俯仰即痛為臨床癥狀,以第三腰椎(L3)橫突處壓痛明顯,可觸及條索狀結節,X 線檢查可見腰椎生理曲度變直,L3橫突過長等為體征[1-2]。研究顯示,由于工作環境及工作形式的改變,該病的病人數正逐年增加[1-2]。目前認為其發病是L3 橫突處附著點的肌肉筋膜等軟組織被反復過度牽拉,進而發生出血、滲出、增生、結締組織纖維化和粘連等炎性病理變化所致[1-3]。中醫把TLTPS 歸屬于腰痛范疇,認為其是長期的肌肉筋骨勞損所致,將其歸為太陽經筋病、少陽經筋病和督脈病[4]。“至骨”針法是鄒德輝醫師在《黃帝內經》輸刺和短刺的啟發下,將傳統針灸與現代解剖學相結合,創新的一種針法[5-6]。該針法把針至骨面或貼骨進針作為進針要點,把刺激骨膜及松解深筋膜作為治療疾病的核心,尤其對深在性、頑固性和陳舊性的骨傷和軟組織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5-6]。運用“至骨”針法治療TLTPS療效顯著[5]。基于此,現從“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診斷和經筋辯證方法、選穴思路和操作特色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工作者提供新的診療思路。
L3 位于腰椎生理曲度彎曲的頂部,是承載人體重力的核心部位,也是腰部進行轉動的樞紐,因此該椎體上有大量肌肉筋膜等軟組織附著[7]。就橫突而言,除了其上下緣的橫突間肌以及其后板的骶棘肌和多裂肌外,其前側和外側還有腰大肌和腰方肌,其中腰方肌止于L3橫突末端,而部分腰大肌又直接附著于橫突上,此外胸腰筋膜(腹橫肌等)和腰背筋膜(背闊肌等)的深層也附著于L3橫突的尖部[7-9]。因此確定附著于L3橫突的肌肉有無損傷對“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病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而確定肌肉有無損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觸診。第一,對附著于L3 橫突的肌肉進行逐一按壓觸摸,明確有無條索狀“結節”的存在(包括有無軟組織的增厚,硬度和彈性度的改變)[5,9]。第二,明確損傷部位有無“陽性”觸發點的存在,這可以體現為當在輕微觸摸皮膚時,有損傷的皮下肌肉可以出現瞬時的抽動,而正常的肌肉又不存在此現象,因此可以將此作為診斷肌肉有無損傷的參考之一[5,10]。
損傷肌肉的確定對于“至骨”針法治療TLTPS而言有以下三個診斷價值。第一,明確患病肌肉。第二,輔助確定L3 橫突骨膜的病變點。由于L3 橫突骨膜是大量肌肉和筋膜的附著點,因此,如發現背闊肌和腹橫肌損傷時可以確定骨膜病變的位置在L3 橫突的尖部;腰大肌和腰方肌出現損傷時可以確定其骨膜病變的位置在L3 橫突的前側和外側;橫突間肌和多裂肌等損傷時可以確定骨膜病變的位置在L3 橫突后部。第三,在中醫常規辯證的前提下,從經脈循行的角度幫助確定病變經筋。如發現橫突間肌、骶棘肌和多裂肌病變時,可以確定為督脈病;發現腰大肌和腰方肌病變時可以確定為足太陽經筋病;發現腹橫肌和背闊肌病變時,可以確定為足少陽經筋病。
L3 橫突受到多個方向力的牽拉,因此當軟組織受到長期的勞損或外力損傷時會改變L3橫突的受力狀態,進而對L3 橫突骨膜造成損傷[2-3]。這種損傷表現為附著于骨膜表面的類似于增生的(如骨質增生)“結節”。這種“結節”會刺激骨膜表面神經,形成在L3 橫突骨膜表面的“深在性”壓痛點[5]。“至骨”針法把這種“深在”性的壓痛點作為骨膜的病變點。而確定骨膜病變點一方面需要醫者結合肌肉觸診情況,對L3橫突的尖部、后部和上下部進行仔細的觸摸和按壓,明確有無“結節”或其它異常存在;另一方面需要患者在醫者觸診時明確告知有無疼痛感,幫助確定病變點位置。此外,由于L3橫突在軟組織的深部,有時難以觸及或觸摸時無法明確有無壓痛,為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可以借助X 線和MRI等輔助檢查手段明確病變點。在確定骨膜的病變點之后,可以將其或者其附近骨膜緣作為“至骨”針法的骨緣阿是穴。
骨緣阿是選穴針對的是L3 橫突、患肌以及局部阿是穴。就L3 橫突而言,明確L3 橫突骨膜病變點后,可以直接把骨膜病變點或其附近骨膜緣作為阿是穴使用。而患肌不只附著于L3 橫突骨膜,也附著于其它骨膜,因此也可以把其它的骨膜附著點作為骨緣阿是穴使用。如腰大肌還附著于T12-L4椎體骨膜和股骨小轉子內側之上,可以結合病變位置把T12-L4 夾脊穴和股骨小轉子內側作為骨緣阿是穴使用;腰方肌又同時附著于髂嵴內側半,可以將其作為骨緣阿是穴使用;骶棘肌、橫突間肌和多裂肌均附著于腰椎椎體骨膜,也可以將其作為骨緣阿是穴使用[11]。此外,一些局部阿是穴也可以作為參考選穴,如腰俞、腰陽關、腎俞、命門、腰眼和十七椎等穴。
在確定所屬經筋病的前提之下,從經脈所過和主治所及的角度進行遠端取穴,所選穴位多為四肢遠端靠近骨膜緣的穴位。如太陽經筋病時可選用申脈、金門、京骨和束骨等穴;督脈病時可選用后溪、身柱等穴,少陽經筋病時可選用京門、環跳、陽陵泉和中渚等穴。此外一些經外奇穴可以選用,如和外勞宮和腰痛點等穴。
“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操作方法分為骨緣阿是穴操作法和循經遠端骨緣穴操作法,其特色體現在遠端和局部操作的結合,強調觸至病所、氣至病所、意至病所、針至病所及動至病所。
“至骨”針法治療TLTPS 循經遠端骨緣穴操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緩慢進針,針至骨面或貼合骨面。第二,強調在行針時對骨膜表面有強烈的刺激,體現在行針之時要快速的轉動或抖動針柄,對骨膜產生瞬間的酸痛樣針感。這兩點的原因在于“至骨”針法在治療TLTPS 時強調氣至病所和行針動至病所,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把具有“低刺激,高反應”特征的遠端骨膜作為刺激點,同時對其采用強刺激手法,相較于常規針刺而言,能夠更快更直接的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對有大量游離神經末梢的骨膜進行刺激,能夠激發中樞神經系統對機體的調節機能,進而對筋骨肌肉損傷起到正向調節作用[12]。第三,為避免對骨膜造成損傷,在行針后不可長時間留針(或不留針),取中病即止之意[5]。第四,在進針后需配合患者腰部的運動,囑患者進行運動受限方向的運動,進而起到動至病所之目的[5]。
此外,遠端骨緣穴在進針和行針時配合醫學氣功的導引活動也是“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特色之一[5]。《內經·靈樞》云:“真氣者,所受與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因此在治療TLTPS 時需要配合導氣活動,充分調動人體內外之正氣。在醫者意識導氣的基礎上,患者配合呼吸和冥想,調動和激發經氣,引氣至病所,使氣血通暢,同時干預邪氣,去邪生新,達到調神松筋治痛的目的。
“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骨緣阿是穴操作方法也有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進針時應當直達骨膜病變點(肌肉附著部)。第二,行針時更強調對骨膜病變處的結節以及附著肌肉的松解,多采用提插和雀啄等行針手法。第三,為了起到更好的松解作用,需要留針30 分鐘左右。正如《靈樞·九針論》所言“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TLTPS 的病變部位在深部的肌肉和筋骨間,“至骨”針法通過針至病所,不僅能解除TLTPS 深在的骨緣疼痛,還能通過松解的行針手法及適度的腰部運動緩解L3橫突附著肌肉的粘連,起到“松則不痛”的治療作用[5]。這和通過刺激骨膜的壓痛點,將刺激信號傳入到大腦的刺激感覺體,起到鎮痛的作用的現代醫學觀點也相契合[13]。
總之,采用“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操作特色體現在先對遠端骨緣針刺,引氣至病所,并強調在針刺過程意至病所,后對局部阿是穴針刺使針至病所,同時強調動至病所,即要求在行針時采用特色的手法和患者腰部的運動配合[13]。
劉某,男,45歲,腰痛3月余。自訴長期伏案工作,CT 檢查示L3 橫突兩側不對稱,其余未見明顯異常。口服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后未見明顯緩解。查體:①彎腰和腰部旋轉受限;②L3 附近壓痛,右側更甚;③按壓L3附近可觸及條索狀結節;④觸及右側胸腰筋膜內側緣時明顯抽動;⑤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診斷: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操作:①標記穴位,常規消毒;②選用直徑0.25mm×25mm 毫針針刺左側束骨穴和后溪穴,貼骨進針并囑患者腰部轉動;③L3橫突兩側選用直徑0.40mm×75mm 毫針貼骨進針;④選用直徑0.40mm×75mm 毫針直刺L3 棘突至骨;⑤骶骨上緣左右兩側(以腰椎為界限)和腰俞穴選用直徑0.40mm×75mm 毫針貼骨進針。針刺3 次后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局部按壓無明顯疼痛,腰部運動不受限。該患者所患疾病是典型的TLTPS,根據查體可以確定為督脈和足太陽經筋病,遠部選穴束骨和后溪,行強刺激手法貼骨進針,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局部以L3 橫突、L3 棘突和患肌為選穴參考,邊捻邊進針,緩解局部軟組織的攣縮和牽拉。以“至骨”針法為核心,諸穴合用達到鎮痛和緩解軟組織粘連的作用。
“至骨”針法治療TLTPS 的診療思路是先觸診,再辨證選穴,后進行分類操作。觸診強調的是對L3 橫突的精確觸診和L3 橫突相關肌肉全面的大范圍的觸診,選穴上要在觸診的基礎上,以辨經選穴、辨筋選穴和辨證選穴為核心,強調局部骨緣穴和遠端骨緣穴的搭配,而在操作特色上,要發揮骨膜的“小刺激,大反應”的傳導效應特點,對局部的骨緣穴要把松解作為操作核心,而遠端的骨緣穴要把刺激傳導作為操作核心[6]。此外,觸診、辨證選穴和操作要有機配合,觸診在先,要全面;辨證選穴在后,要精準;而操作要根據選穴的不同施以相應的操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