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汛,顧春山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廣東深圳 518000)
腦卒中是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呈現出“腦腸同病”的特點,腦卒中后便秘發生率約為50%,極大地增加腦卒中患者的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2-3]。腦卒中可致患者肛門外括約肌失調,直腸感覺功能受損;另一方面,患者肢體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功功能障礙,甚則癱瘓長期臥床,排便習慣發生改變,使腸道蠕動速度減緩,導致便秘的發生[4-5]。便秘可使腦卒中患者的胃腸功能受損,使其腸道菌群失調,通過“腦腸軸”引起中樞神經進一步損害,同時當其出現排便困難時,往往會更加用力排便,使腹腔內壓力進一步增加、顱內壓升高,對腦卒中患者的預后轉歸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復[6]。由此可見,腦卒中患者的“腦腸同病”相互膠著、纏綿難愈,形成惡性循環。目前臨床上多予調理飲食、使用緩瀉劑及促胃腸動力藥等方法對癥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短期效果尚可,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多且療效尚不穩定,容易產生依賴性[7]。針灸療法有疏經通絡、通調氣機的優勢,不僅治療便秘療效肯定、安全性高,讓患者長期受益,同時也是腦卒中后期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因此,針灸治療腦卒中后便秘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魄門亦為五臟使”出自《素問·五臟別論》。魄門即肛門,位于大腸的最末端,為排泄糞便糟粕之門戶,正如《醫宗必讀》云:“下連肛門,是為谷道后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此門戶開而不閉,常發生腹瀉;閉而不開,即為便秘。《黃帝內經》最早指出了魄門與五臟的關系,魄門的生理功能依賴于肺金之肅降,肝氣之條達,脾氣之運化,心神之主宰及腎氣的固攝功能正常。五臟氣機的升降調控著魄門的開闔,影響其是否能正常傳導糟粕;反之,魄門作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一個重要通道,是否正常開闔、是否順暢排出糟粕,又影響著五臟氣機的升降,影響著臟腑的功能。張介賓云:“雖諸臟糟粕固由其瀉,而臟氣升降亦賴以調,故亦為五臟使”[8]。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長期醫療實踐深入分析挖掘腦卒中后便秘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聯系及由此引申出的“針灸分經五臟論治法”,現總結如下。
《靈樞·經脈》記載:“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大腸手陽明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類經·十二經病》曰:“大腸與肺為表里,肺主氣而津液由于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素靈微蘊》言:“肺與大腸,表里同氣,肺氣化津,滋灌大腸,則腸滑而便易。”從經脈關系上看:肺與大腸相表里,此臟腑相連,陰陽對應,不可分割也。從五行屬性來看: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二者同秉大氣中金氣而生[9]。“金曰從革”,具有沉降、清肅、收斂特性,肺氣的肅降與大腸的順降密切相關,兩者互通互用。生理上,肺為華蓋,輸布津液至大腸,使腸道潤澤滑暢則排便順暢;肺主肅降,氣機下行可促進大腸的傳導功能,而助腸行便。病理上,肺津不潤、肺熱下移大腸、肺氣壅遏不降、肺氣虛推動無力均可導致大便干結而出現排便困難。腦卒中后便秘患者長期臥床,久臥傷氣,致使肺主氣、主宣發肅降的功能失常,故在治療過程中要著重補益肺氣,宣降肺臟氣機,針灸治療采用表里經同治的原則,主要選取中府、列缺、曲池、合谷。中府是肺經的起始穴,也是其募穴,長于調暢肺氣,恢復其宣發肅降功能,氣機順則腑氣通;列缺為肺經的絡穴,直接溝通肺經與大腸經,具有很強的臟腑同治的功效;曲池穴為大腸經的合穴,“合主逆氣而泄”,擅長調順腑氣,恢復順降的生理功能,又“合治內府”,合穴擅長治療內在臟腑的疾病;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最長于調補大腸,可以治療大腸腑的寒熱虛實病癥,又合谷是人體行氣作用很強的穴位,長于調暢氣機,疏通經絡。合谷曲池相配,長于清瀉大腸腑的熱結;合谷與列缺是原絡配穴,諸穴合用,共同調暢肺與大腸的氣機升降,達到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目的。
心乃君主之官,神明之府。《靈樞·邪客》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體一切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心神的控制,魄門的功能正常與否也受心神的調控。《素問·靈蘭秘典論》曰:“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由此可見,心神失常,主不明則腸失君命,魄門亦失控,地道閉塞不通則發為便秘,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至周身。若心血虛弱或運行受阻,心主血脈功能失常,大腸得不到足夠血液、津液的濡潤而導致大便堅澀難解。人體排便猶如舟行水中,若陰血津液不足,腸腑不夠滋潤,猶如枯水行舟,無水舟難行[10]。“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小腸緊密相連,大腸燥屎硬結難下,是由于小腸泌別清濁失調,水液偏滲于膀胱所致。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的功能失常也可責之于心。綜上,心臟可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大腸的功能。腦卒中后便秘多伴有神志損傷,治療時從心論治,既可以通過調理心神來改善中樞神經的損害,又可以改善心主血脈和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來發揮對便秘的治療作用,選穴以神門、內關、支溝、后溪、長強為主。神門為心臟原穴,最擅長調理心神,使主明而心安,進而君命正常下達,腸道有控;心包在生理病理上與心臟連為一體,內關是心包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主人體一身里證;支溝是三焦經的腧穴,長于通調三焦的氣道和水道,氣道通則氣機暢,水道通而腸腑潤;后溪是小腸經的腧穴,強化小腸分清泌濁的功能,又為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長于通督升陽,督脈入絡腦,可直接改善腦部的氣血供應,恢復神經功能;長強是督脈的起始穴,又位于肛門局部,屬于局部取穴,直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又是通督調神的關鍵穴位。諸穴合用,可調暢氣血、通督寧心安神,發揮對腦卒中后便秘的治療作用。
《素問·六節藏象論》載:“脾胃大腸小腸……通于土氣。”認為大腸腑屬至陰之類,具有土性。中醫素有“大腸小腸皆屬于胃”的說法,如《傷寒雜病論》言“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說明大腸與脾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生理病理聯系。一方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升一降,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大腸的蠕動傳導功能受脾胃升降的調節和支配,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清陽不能出于上竅,濁陰亦難以出下竅,引起便秘發生;另一方面,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于脾胃所化生的氣血的濡養、津液的滋潤,若津、血不足,腸道失去濡潤,則可見大便干結、難以排出。如《靈樞·口問》所言:“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由此可見,大小便異常要責之中氣不足及中焦脾胃功能失常。腦卒中后脾胃虛弱者常見,由于卒中后肢體功能受損,活動不利,中氣不足,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共同造成卒中患者便秘。在治療上理應重視調脾胃,以達到治本的目的,針灸常選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天樞是胃經的腧穴,又是大腸的募穴,位于臍旁,恰是大腸的體表投影處,屬于局部取穴,許多研究證明“天樞對腸道蠕動功能具有良性的雙向調整作用”;足三里作為胃經的合穴、下合穴,擅長合降胃氣,使腑氣下通,使大腸腑氣順降,又為四總穴之首,長于治療肚腹部位(大腸)的疾患,是循經遠取治療大腸腑疾患的關鍵穴位;上巨虛乃胃經的腧穴,又是大腸腑的下合穴,“合治內府”,此穴最擅長調理大腸腑的氣機,與天樞相配,是合募配穴,共同調理大腸腑的功能;三陰交是脾經的腧穴,乃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長于補陰增液,進而使腸道潤澤、津液充沛。諸穴合用,氣血同調,共奏通便之功效。
《醫學入門》首載:“肝與大腸相通”,可從以下幾方面來佐證:《靈樞·根結》記載六經開闔理論,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可見陽明大腸和厥陰肝在功能上相對應,均為“闔”,一使陽氣內蘊、一使陰氣內藏。從藏象學說看,肝主疏泄,肝氣條達,全身氣機升降,水谷飲食的消化吸收均賴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魄門亦為五臟使,可轉輸臟腑濁氣,大腸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通道,而與肝相表里的膽腑,內藏精氣似五臟,藏而不瀉,名清凈之腑、中精之腑,無法為肝疏泄濁氣,故肝寄腑于大腸,借大腸泄濁氣[11]。從經絡關系看,足厥陰肝經,循行到肺,通過肺間接與大腸發生經氣聯系,還通過肝氣左升肺氣右降這一氣機升降樞紐來調控大腸腑氣機的順降,使其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生理上,肝主疏泄控制大腸排便的功能,《靈樞徽蘊·噎膈解》載:“糞溺疏泄,其職在肝,以肝性發揚,而渣滓盈滿,礙其布疏之氣,則沖決二陰,行其疏泄。”病理上,肝病及腸,正如《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云:“肝主疏泄大便,肝氣既逆,則不疏泄,故大便難。”此外,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基于“風氣通于肝”和“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理論,中醫學認為中風實則“病中于肝”,其發生主要責之于肝。腦卒中后便秘從肝論之就尤為重要,針灸取穴以合谷、太沖、百會為主。合谷作為大腸經的原穴能助大腸腑順降,太沖乃肝經原穴,有疏泄條達肝氣之效,二穴相配,一臟一腑,一升一降,陰陽相合,上下對應,是針灸臨床上經典的“四關穴”,此為開四關,長于通暢氣機,協調氣血,平衡陰陽。百會為督脈腧穴,位于人體之巔,與足厥陰肝經相交,位置最高而提升陽氣,助肝與腸腑氣機協調,大便乃通,同時可促進頭部氣血運行,有利于腦卒中患者大腦功能的恢復。
腎藏精主水司二便。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和原動力,腎陽溫煦大腸陽氣,使大腸之氣有力推動糟粕向下傳導,為大腸功能提供原動力;腎陰滋養津液產生,讓大腸濡潤傳導無阻,為大腸功能提供源泉。由此可見,腎內陰陽平衡,固攝開合協調,則二便排泄正常。若腎陽不足,則命門火衰而失溫煦,魄門開合失司,啟閉無節而見便秘;若腎陰虧虛,津液不足,大腸失缺濡潤,猶如枯水行舟,無水舟難行,亦可導致便秘。腦卒中患者陰陽俱損,終致便秘的發生,治療上要重視補腎,陰陽同調,從根本上增強該類患者大腸腑的源泉和原動力,針灸選穴主要為太溪、照海、命門、腎俞、大腸俞。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可補充腎陰腎陽,為人體補充源泉和原動力;照海是腎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陰蹺脈,尤擅長補充腎陰,增液行舟,是治療便秘的經驗效穴;命門是督脈的腧穴,長于升陽氣,補腎氣,是補充腎陽的關鍵腧穴;腎俞和大腸俞是膀胱經的腧穴,均為背俞穴,長于調理增強腎臟和大腸腑的功能。以上腧穴,共同起效,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療效顯著。
本文基于“魄門亦為五臟使”理論,從五臟與魄門的關系深入梳理了大腸腑與五臟的內在生理病理聯系,分析了腦卒中后便秘的發生與五臟各自功能不同程度受損有關,為腦卒中后便秘的針灸治療提供了“分臟分經論治”的思路,由此引申出“針灸分經五臟論治法”,并列出具體穴位及選穴依據。本文為腦卒中后便秘的臨床診療提供了一個非藥物治療的思路和方法,便于臨床參考、廣泛推廣和應用,進一步提高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惠及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