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選志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新疆棉花生產面積、單產和調出量居全國首位,占全球棉花總產量的20%。棉花收入占新疆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主產區可達70%。棉花作為新疆優質農產品及國家儲備物資,棉花產業已成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民生產業。
行之有效的棉花標準體系,在規范新疆棉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可發揮顯著的作用,能夠更好地為新疆棉花發展提質增效,提升棉花品質,維護市場秩序,真正做到服務新疆棉花產業,保障新疆棉農的利益收入,同時也確保了國家戰略儲備的安全與保障。
依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現行有效的棉花標準有353項,國家標準45個,其中強制性標準6個、推薦性標準39個;行業標準99個;地方標準209個,新疆棉花地方標準83個。其標準領域涵蓋了棉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棉花的品種、種植、采摘、加工、檢驗、存儲、貿易等。
新疆棉花標準的發展離不開新疆棉花產業的大力發展。1949—1980年新疆棉花處于少量種植階段,1981—1990年新疆棉花產業初具規模,1991—2000年新疆棉花處于全面快速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新疆棉花處于市場化競爭階段。
新疆棉花的飛躍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進。新疆棉區迅速擴張、棉花相關產業及產業群體的全面成長、紡織業加工能力增長較快等因素對于新疆棉區躋身世界主要產棉區行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新疆棉花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服務于棉花生產的相關產業,例如棉花新品種的培育、良種繁育及地膜、化控等專用農資,棉花種植、節水灌溉設施,棉花采摘等加工機械設備的長足發展。但是其中也不乏相當數量的產量低、質量差、效益不佳的次宜棉區和風險植棉區的盲目介入,造成新疆棉花產業參差不齊的發展態勢。
為此,黨和政府對棉纖維標準工作十分重視,組織專門人員研究制定棉纖維標準和檢驗工作條例。早在1949年的全國棉花生產會議上,就規定了棉纖維統一含水、含雜標準,并討論擬定了棉花品級標準、長度標準和等級差價等。1950年、1951年和1953年連續3年召開全國棉纖維檢驗會議。1972年5月,召開了“全國棉花標準改革會議”,經國務院批準后,由中央五部委聯合頒布了棉花(細絨棉)國家標準GB 1103(試行草案),從1972年9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該項標準歷經1999年、2007年、2013年3次修訂,成為棉花產品的唯一國家強制性標準,也是棉花標準體系中使用范圍最廣、覆蓋面最全面的一項標準。新疆棉花在執行棉花(細絨棉)國家標準GB 1103及其他44項國家標準外,結合新疆當地實際,陸續制定了新疆棉花地方標準88項,總體133項標準,涵蓋了棉花的品種、種植、采摘、加工、檢驗、存儲、貿易等棉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而不斷提升了新疆棉花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為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有助于新疆棉花標準理念及相關知識的傳播。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在3700萬畝左右,產量保持在500萬噸左右。新疆當地政府每年組織相關專業棉花管理部門對棉花種植者、經營者和生產加工者進行棉花標準培訓,開展標準示范區建設,組織其觀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不斷使新疆棉花標準變成具體可操作、可遵循、“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準規范,從而有助于新疆棉花標準理念及相關知識的傳播。
二是有利于服務質量的提升。標準能夠將某些隱性的棉花要素通過具體的標準實現顯性化。既可以讓棉花種植者、經營者在執行標準的時候有章可循,也可以讓棉花的質量標準便于識別。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疆棉花“提質增效”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階段,而完善的標準就能夠將“提質增效”數字化,按照數字化規范新疆棉花產業的各個流程,制定相關標準。新疆棉花產業可以通過借鑒相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標準化水平,使新疆棉花產業執行標準時更有效率,降低時間成本;同時也使新疆棉花憑借自身的質量顯性標準識別市場,選擇最為滿意的貿易流通,體現“優棉優價”,達到市場經濟引導的目標,使新疆棉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也毫不遜色。
三是有助于規范新疆棉花產業市場秩序。棉花標準既對各類不同的棉花行業進行歸納分類,制定其共有的基礎標準;又針對具體行業的特性,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同時還探索基礎標準與技術標準的接口,制定棉花行業的綜合標準。因此,棉花標準在棉花產業各個環節發展中,是與合作伙伴、利益同盟對接的、兼容的話語系統和共同決策體系。棉花標準具備同一性、兼容性。對于新疆棉花產業規范市場秩序、實現良性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棉花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都屬于棉花產業的“入門級”要求。這些標準是纖維標準技術委員會根據協商一致的原則制定的,制定標準程序環節較多、周期較長,而且標準起草成員來自不同的利益主體:企業關注市場利益,消費者關注消費權益,政府部門則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效益,專家學者則考慮的是技術方面的因素。這就使得標準的關注焦點不一致,制定標準更可以說是一種博弈的過程,因此這些標準的靈活性較弱。
而近幾年國家注重的團體標準能夠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標準活力,優化標準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助推高質量發展,團體標準具備以下特點:
一是棉花團體標準更加適應市場。提高棉纖維質量,首先必須考慮到標準的適應性。棉花團體標準是由團體成員自己制定,團體成員一旦決定制定某項棉花標準,標準制定工作組便能夠集中精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不需要開過多的會議,也省掉了立項、審查、批準、標準草案審查、頒布、出版等環節。棉花團體標準相較于正式棉花標準,制定速度快、緊跟棉花市場變化需要,有極高的市場適應能力。
二是棉花團體標準更加實用。棉花團體聯合制定標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或控制市場,是相同利益主體協商一致的產物。所以團體標準更符合市場的要求,對新疆的棉花種植者、經營者來說也更為實用。
三是棉花團體標準更具代表性。新疆作為全國優質棉花主產區和棉花初加工基地,同時也有著1100余家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棉花團體標準的制定將極大地促進這些棉花種植者和經營者執行標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棉花團體是棉花行業內若干家同類型的種植戶、合作社和企業等自發組織成立的團體,可以代表整個行業的先進標準理念,由其制定的團體標準也是基于高度關注團體內的共同利益,能夠體現出棉花團體標準的精確度和專注度,從而更能夠在新疆棉花產業中起到示范引領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