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冰,柴鐵劬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通常表現為遠端對稱感官運動神經病變[1]。DPN 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四肢麻木、厥冷、疼痛、感覺靈敏度下降,而且是足部潰瘍和截肢最重要的危險因素[2]。研究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DPN 導致足潰瘍發生,使患者截肢風險增加1.7 倍,伴有畸形風險增加12 倍,伴有潰瘍風險增加36 倍[3]。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學習生活,久而久之容易影響患者的情緒及睡眠質量,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而大家更加注重對該病的治療。查閱文獻發現,五臟虛弱是消渴的根源,同時“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若消渴久病不愈,病程漫長,脾腎陽虛,脾主肌肉,腎主骨,最終導致四肢發冷、四肢疼痛、肌肉萎縮等癥狀,發為DPN。故而本文從脾腎兩臟出發,探討DPN 的病因病機、溫和灸的主穴選取,現總結如下。
1.1 歷史源流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古籍上無明確名稱,主要根據DPN 的癥狀將其歸于“痹證”、“脈痹”、“血痹”、“痛證”、“不仁”、“麻木”、“痿證”、“厥證”等范疇。《素問》提到“榮氣虛則不仁……”,《類經》言“不仁,不知痛癢寒熱也”,《金匱要略》言“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身體不仁……”。營氣虛,陰陽虧虛,則筋骨肌肉不得氣血之濡養、陽氣之溫煦,從而表現出肢體感覺遲鈍,對冷熱、疼痛、瘙癢等感覺不靈敏。《傷寒論》提到“凡厥者……手足逆冷……”,這些均與DPN 肢體感覺異常、疼痛、發涼等癥狀相類似。《王旭高醫案》有云:“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冷如冰。”這里提到的手腳麻木、肢體冰冷,亦與DPN的臨床癥狀相似,而且說明了DPN 是糖尿病發展而來。經過學者們的研究,臨床醫學把DPN 的中醫病名命名為“消渴病痹痿”,早期為“消渴痹證”,晚期為“消渴痿證”[4]。
1.2 脾腎陽虛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根本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糖尿病病程日久發展而致。中醫對于糖尿病的認識,主要是把糖尿病歸于“消渴”范疇。《靈樞》中提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鄧小敏等[5]也認為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五臟臟真不足。五臟的相同特點是化精蓄精。當五臟虛弱,則其生理機能受到影響,不能將水谷化生為推動人體機能運轉的精氣,則水谷在機體積累,對機體造成影響。比如糖類在機體堆積,則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從而引起糖尿病。由此可見,五臟虛弱是糖尿病的根源。同時《脾胃論》曰“人以脾腎二氣為本”,因而主要與脾腎兩臟相關,脾腎陽虛是導致消渴的根本[6];曾勝[7]認為消渴病病變部位以脾腎為主;趙杰[8]提出糖尿病是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所致。
“脾為后天之本”,其運化機能為維持人體后天的生命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的運化功能失司,則不能將食物化生為水谷精微,不能為氣、血、精液等提供生化之源,則不能濡養五臟六腑、四肢肌肉。故《素問》有云“脾主身之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消渴病病程日久,脾之失司太過,四肢肌肉失去濡養和溫煦,故引起肢體麻木不仁、四肢不溫、四肢疼痛等癥狀。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先天之精,主臟腑氣化,腎陰不足則臟腑不得以涼潤,機能過抗,陰虛火旺,上焦灼肺則多飲;中焦灼脾胃則多食;腎失開闔而小便頻數。“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腎陽不足,則虛寒內盛,溫煦之力減弱,不能運化水氣,滋潤肺胃,肺胃燥熱,故而出現口渴多飲、多食消瘦的癥狀。同時,若先天能力不足,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足以榮養五臟,五臟功能虛弱,引起患者消渴。《靈樞》中提到“腎脈微小……為消癉”、“腎脆,則俱善病消渴易傷”;《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篇》中云:“男子消渴……腎氣丸主之”。此指出了消渴病與腎之間的聯系,也說明了腎陽不足可引起消渴。《證治要訣·消渴》曰:“三消久之……或手足偏廢……此證消腎得之為多。”消渴病程日久,久病傷腎,腎陽虛致脾陽虛,筋肉失養;同時溫煦失司,四肢不得溫,引起四肢麻木等癥狀。
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病因病機的研究中,彭萬年教授[9]指出糖尿病病程日久,并發癥多,脾腎虧虛貫穿整個過程,認為脾腎陽虛為糖尿病及周圍神經系統病變的病機根本。陳惠等[10]認為脾腎兩虛為本病的根本,治療上應予補益脾腎、溫陽益氣。李萍[11]認為DPN 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其中本虛為脾腎陽虛。奚九一教授[12]認為DPN 關鍵的病機為“脾腎兩虛、筋脈失養”,治療上應予益氣、健脾、補腎之法治其本。林志遠等[13]認為脾腎兩虛為DPN 病機本質,治療上應予健脾益腎。黨毓起[14]認為DPN 的發病之本為脾腎兩虛,脾腎陽虛則出現肢體發涼、麻木,甚至導致肌肉痿軟不用等癥狀。
綜上所述,若消渴久病不愈,病程漫長,脾之運化不足,水谷精微生成及傳輸受阻;同時腎陽不足,不能主司臟腑氣化;脾腎陽虛,無氣血生化發展之源,陽氣溫煦作用不足,使四肢肌肉缺少氣血的濡養,失去陽氣的溫煦,最終導致四肢發冷、四肢疼痛、肌肉萎縮等癥狀,發為DPN。因此,脾腎陽虛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根本。
2.1 溫和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之啟示
《本草綱目》文中提到“艾葉……生溫熟熱……純陽也。”《本草正》曰:“艾葉……為肝脾腎之藥……用灸百病。”艾葉具有溫熱之特性,屬于純陽之品,歸屬于肝脾腎,制作成艾條,用于灸療,可調理肝脾腎,同時達到溫陽補陽之效,治療百病。李挺在《醫學入門》一書中曰:“虛者灸之……,實者灸之……,寒者灸之……,熱者灸之……”;亦云:“……四季各要熏一次……百病不生。”可見艾灸的治療范圍甚廣,同時艾灸的使用無季節氣候的限制,保健作用顯著。竇材在《扁鵲心法》一書中曰“陽精壯……千年壽”,更是提倡脾腎之陽氣為重中之重,認為治療上以“艾灸第一”,以溫補脾陽腎陽。現代臨床研究表明,艾條在燃燒的過程中,可以產生熱量,產生近似于紅外線的輻射[15],當艾灸腧穴時,其作用于人體的神經系統,達到相應的治療作用[16-17]。有研究報道,艾灸有鎮痛、抗炎、止咳、抗過敏、調節機體功能等作用[18]。也有研究表明,艾灸可讓下丘腦內的信號因子參與醫治疼痛,其效果顯著[19]。DPN 的主要癥狀包括疼痛,故艾灸可緩解本病患者的疼痛癥狀。
艾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焦油類物質,此物質有抗氧化作用[20],參與抑制氧化應激機制以醫治DPN。常用的艾灸方法包括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溫和灸是艾條灸中的一種方法,讓艾灸部位與艾條燃燒端間隔一定的距離,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只感覺到溫熱,而不會有針刺或灼痛感。溫和灸可給予穴位持續的溫和的熱輻射,產生均勻的熱量,調動經絡的氣血津液,故其與針刺相比,作用范圍更大,適用于治療慢性疾病、臟腑經絡同病的病變和神經病變[21]。
2.2 溫和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之主穴選擇
選穴以溫補脾腎為原則,選取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太溪、氣海、關元。
脾俞是足太陰脾經的背俞穴,是灌注脾氣的地方,與脾臟關系密切,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之效。《針灸甲乙經》曰:“……脾氣寒,四肢急……脾脹……黃癉善欠……脾俞主之。”指出脾俞可治療四肢拘急、麻木。
腎俞是足少陰腎經的背俞穴,為腎臟之氣輸注之處,與腎臟關系密切,具有溫補腎陽、益腎固精、補益腎氣作用。
《周易》曰:“五藏皆陰,俞皆藏則陽。”現代研究認為,背俞穴與脊髓神經位置相靠近,對背俞穴進行針刺可激發其周圍神經及血管的機能,提高胰島素功能,以迅速降低血糖水平,減少神經系統的果糖和山梨醇,同時雪旺細胞中醛糖還原酶含量也隨之降低,從而改善神經系統的癥狀[22-23]。
三陰交位于足太陰脾經,能夠有效調節脾經之氣,不僅能助脾之運化,也能溫補脾陽。《針灸甲乙經》一書中提到治療足下熱痛的主要穴位為三陰交;《千金翼方》文中提到:“腳疼,三陰交三百壯,神良。”此描述了艾灸三陰交,治療腳痛癥狀效果顯著。更云:“手足逆冷,灸三陰交各七壯,不差更七壯。”提出了艾灸三陰交能治療四肢厥冷。上述“腳疼”、“手足逆冷”等癥狀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癥狀一致,故三陰交可改善DPN 的主要癥狀。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在調脾經之氣的基礎上,還可以調肝腎經之氣,有利于后天和先天之本。對三陰交進行艾灸,可以通調脾、肝、腎三經之陰陽、氣血,濡養經絡,可用于治療糖尿病及DPN。有研究表明,艾灸三陰交可改善血液流動性,有利于血液系統循環,改善足部供血[24]。
《外臺秘要》一書中云:“……灸三里……元氣不衰”;《靈樞》也有提到:“陰陽……俱不足……調于三里。”足三里可調節陰陽平衡,予以艾灸可讓元氣充足,補陽通絡。同時,其為足陽明經之合穴,位于膝關節附近,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絡,艾灸可調和氣血,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治療肢體癥狀。《針灸甲乙經》有提到“……肢熱身煩……三里主之”,可見足三里能治療肢體發熱的癥狀。臨床研究表明,足三里對DPN 下肢癥狀的改善有明確療效[25]。曹瑞[26]用足三里(甲鈷胺穴位注射)作為輔助性治療,研究發現予加該法者,其DPN 癥狀改善更加明顯。有研究表明[22],給予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行針刺刺激,不僅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還可使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NGF)水平增加,加快神經元的修復。
《千金要方》記載用“太溪……灸一百壯……”治療消渴,《針灸大成》一書提到“太溪,主消渴”、“足麻痹……太溪……”。由此可見,太溪可主治消渴病,以及足部麻木不仁,可選太溪穴治療。太溪穴作為腎經的原穴,聚集著腎臟之原氣,艾灸太溪可增加腎之原氣,補腎陽,調節氣血。同時,其作為腎經之輸穴,《難經》有云“輸主體重節痛”,太溪可治療肢節酸痛。姜君等[27]根據李志道教授的臨床經驗指出太溪穴可醫治足跟麻木、足跟疼痛、足心冷熱等癥狀。總的來說,太溪穴以養陰補本為主,也可養肝補腎壯筋骨,治療消渴及其并發癥。
氣海是元氣產生的地方,《針灸資生經》一書云“氣海……灸此穴……壯元陽”,艾灸氣海,調暢氣機、補元氣、溫補元陽。有研究報道[28],氣海聯合三陰交可調節內分泌、神經系統的功能,治療相應的疾病。亦有研究表明[29],氣海穴可治療腳中拘急。
關元穴是任沖二脈及足三陰經的交會之處,具有調理沖任、補腎固本、養精益血等作用。楊強等[30]用關元穴(溫針灸)醫治2 型糖尿病患者,發現該穴能調控機體血糖水平。其作用機理為:溫熱刺激該穴,調節分泌功能,改善胰島素細胞提高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千金要方》中記載:“上消,灸氣海、關元。”氣海、關元配伍可以治療消渴病。
以上諸穴合用,共效溫補脾腎陽之功,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臨床醫學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病名命名為“消渴病痹痿”。筆者從脾腎兩臟入手,認為脾腎陽虛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根本,其基本治療準則為溫補脾腎。從這一準則出發,指導溫和灸主穴的選擇: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太溪、氣海、關元。同時有研究闡明,溫和灸可以產生接近于紅外輻射的效果,直接抵達人體內部組織,對血糖、血脂水平異常者具有調節作用,能有效調整血糖水平;而DPN 的致病原因就是血糖升高,因而進行溫和灸對治療DPN 有確切療效。希望本文能為中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提供新的臨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