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年,劉燕
(河池學院,廣西 河池546300)
在國家產教融合戰略下,地方高校作為國家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1-2],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教學改革,深化高校和企業融合,培育具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3]。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深化高校與企業和社會有效資源合作辦學的力度和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成為了當前值得探討的熱門話題。該文以T學院為例,探討建設適合地方高校新工科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期為地方高校新工科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高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地方高校在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4]。但還存在實踐平臺建設和服務不到位,以及平臺資源不足的局限性[5]。為深入了解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現狀,通過中國知網,并以“地方高?!焙汀皠撔聞摌I實踐平臺”為主題詞或篇名進行文獻資料檢索,共檢索到37篇相關學術文獻,對這些文獻進行深入調研。研究結果發現,圍繞地方高校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方面的研究工作較少,值得探索建設適合地方高校新工科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在實施創新創業發展戰略下,盡管地方高校設立了專項雙創經費和增加了資金投入,但在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平臺建設重要性等方面未給予足夠重視[6],創新創業實踐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詳細而深入的認識,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提升有限[7],也未整體部署實踐平臺規劃和系統建設等方面[8],主動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還不夠。
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地方高校雖然加大了硬件投入,建立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業實訓室和創業基地等,但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實踐平臺的特色不鮮明。地方高校沒有根據自身發展的層次高低、類型差異和區位不同,建立與自身辦學相稱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由于地方高校沒有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平臺的實踐性特點及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動手能力,以使在校大學生的創業項目缺少一定含金量和競爭能力。與此同時,地方高校在計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沒有銜接好,未能找準與地方特色資源的契合點,積極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9]。
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實踐平臺建設最為核心的資源在于師資,師資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響平臺的質量[10]。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地方高校要想提升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水平,需加強引進高層次、具備創新創業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豐富人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一定的困難,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仍很缺乏。
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過程中,也未能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際方面的指導意見,傳統課堂教學仍無法滿足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11]。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覆蓋面還不夠寬廣、活動內容不夠豐富,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認識仍有待提升。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地方高校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工科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市場對新工科人才需求分析,社會要求大學畢業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既要專業成績好,又要有實踐動手能力及崗位適應能力。地方高校要求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實際動手能力及解決現實工作問題的能力。為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改革,加快新工科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2],建設一個集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和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平臺。
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不斷推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對工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13-14],加快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其創業與就業,以全面培養其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業能力。
地方高校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在教學過程中,地方高校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建設,促進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在新時代下,地方高校想要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圍繞國家方針和政策,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重點、難點問題開展科研攻關,在地方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民族地區教育振興、重點產業發展等領域發揮人才作用。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地方高校大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業和就業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大學生需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中打好扎實的基礎,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和技能。
產教融合已經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化了教育與產業、高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的合作,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新格局[15]。
T學院是一所具有一定規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經過多年發展,學院在產學研、工學結合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十四五”時期,學院為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基礎扎實、優勢凸顯的區域知名地方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斗。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學院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樹立實踐平臺教育理念,堅持教研結合、校企結合,專創融合、培育孵化并重,以學科實踐、綜合實踐和社會實踐為載體,搭建創新創業實踐軟、硬件平臺,協同推進,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
硬件平臺是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有效載體,包括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校企共建共管實踐基地和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等。
3.1.1 校內實踐教學平臺
在實踐教學中,地方高校要結合新工科特點,為學生構建起“實踐有平臺,實訓有崗位,實習有保障”的實踐教學平臺,比如程序設計、應用開發、校園信息化建設和工程師實戰培訓等平臺,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和抽象編程能力、實踐課程案例方面的應用開發能力、綜合應用和校園信息項目能力和完成畢業設計及對接社會需求的項目能力。通過建立實踐教學平臺,最大限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和實訓場所,為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提供有力保障。
3.1.2 校企共建共管實踐基地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是地方高校培養理工科應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16],是實現地方高校新工科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地方高校由過去校內大建各種大學生創業園、科技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到引企進校、企中建校,不斷地拓展與企業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通常校企共建共管實踐基地包括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校企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培養學生扎實理論知識、過硬職業技能、良好職業素養和較強創新創業能力。通過校企共建共管實踐基地,實現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最終達到校企互利互贏目的。
3.1.3 創新創業孵化平臺
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的建設是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重要環節,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資源,并為創業項目的開發、創新產品的設計、人才培養與選拔、項目投資與運用等提供專業化服務[17]。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通常包括眾創空間、科技園和創業孵化基地等,主要培養學生的組織領導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通過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創業孵化”全鏈條式實踐與服務。
軟件平臺是相對于硬件平臺而言,沒有實體形態,包括創新創業活動平臺、課程體系平臺、師資隊伍平臺和校友資源協同育人平臺等。
3.2.1 創新創業活動平臺
創新創業活動是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同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也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提高學業成績的有效方式。通常創新創業活動平臺包括學科競賽、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平臺,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精神、競爭意識、創造性思維、技能水平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等。
3.2.2 校友協同育人平臺
校友資源作為高校重要的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是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育人資源。校友協同育人平臺通常是地方高校凝集廣大校友的智慧,共同為學校辦學和發展搭建起來的一個育人平臺,主要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感恩母校和奉獻社會的品德。通過校友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使校友育人力量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學習、立德樹人和創新創業等方面全過程參與學校人才培養。
在實際運行中,地方高校將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特點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通過該實踐平臺,地方高校實現了師生互教、生生互學和教學相長的根本目標。近年來,地方高校新工科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大創項目和大學生創新訓練均取得較好的成績,競賽質量不斷提升。
該實踐平臺年均承擔該院20余個工科專業5 000余名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和各類實踐教學任務。在創新創業實踐訓練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在近年學生參加的各類高水平創新創業大賽中,有500余人次進入復賽并獲獎,學生實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
學生大創項目是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和專業知識開展的實踐項目。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取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習不到的寶貴經驗,也可以使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科技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近3年來,該專業的學生參加校級、區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穩步在22項,占比達5%以上。
同時,本文還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T學院工科專業4個年級的1 52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1 163位學生愿意通過該實踐平臺開展創新創業,占比76.21%;有264位學生對實踐平臺持樂觀態度,占比17.30%;有99位學生持續關注實踐平臺,占比6.49%。與此同時,2013—2020年,每年截至07-31,該院工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達96%。
綜上所述,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根據地方高校新工科的辦學情況,緊跟社會對工科技能人才需求,通過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創業活動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校企共建共管實踐基地和校友協同育人平臺等實踐平臺模式建設,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工科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地方高校其他專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