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暉
賀州廣濟醫院,賀州 542899
系統性骨病中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的主要原因為骨質量減少、骨密度降低等骨代謝異常,疾病發生后患者日常表現為骨骼疼痛,且骨折風險系數高[1?2]。據相關研究,骨質疏松最常見的部位是脊柱,當骨質疏松患者經過抗骨質疏松治療后1年之內,脊柱骨折發生率高達19%,脊柱畸形、遺留急性/慢性胸腰部疼痛發生率高達84%,不僅在生活中限制患者日常自由活動,且嚴重影響患者脊柱功能,以上數據會伴隨患者的年齡增長而增加,盡管臨床通過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脊柱骨折發生風險,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會繼續遭受疾病的困擾[3]。目前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sis fractures,OPF)的基本目標是促進骨折端愈合,恢復其連續性,減少并發癥,預防再骨折,降低致殘、致死率,提升其生活質量[4?5]。然而,OPF發病機制非常復雜,醫學界尚未對其治療形成統一治療標準,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將總結該病的相關知識,為防治該病提供相應參考。
一旦人體出現OP后,非常輕微的外力都可引發OPF;隨著患者年齡不斷增長,發生骨折的風險會越來越高;而女性發病率要遠遠高于男性;最常見的部位有前臂遠端、髖部、脊柱等。當前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因素是其致病原因:其一為人種,其二為年齡超過50歲,其三為性別(女性>男性),其四為飲食結構,其五為長期制動,其六為藥物,其七為性激素水平低下,其八為維生素D缺乏等[6?7]。OPF的平均年齡為68.5歲[8],此期間老年人群會表現為骨代謝異常負增長、骨骼無機物水平減少、骨彈性降低、骨脆性增加等,長此以往會出現大量骨量缺失、骨密度降低;一旦上述兩種情況發生后,就會并發骨質疏松。相關文獻中記載,超過1/8的50歲以上女性和男性存在椎體變形,而椎體變形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性,且女性發病率要高于男性。其中50%的女性或者20%的男性在一生中至少發生OPF 1次,最常見的骨折形狀為楔形骨折,有輕微爆裂情況(向四周),其他骨折類型極為少見[9?10]。
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均會引發OP,為此絕大部分患者無明確外傷史,癥狀出現前可能進行顛簸動作,主要表現如下。⑴疼痛感:OP后引發椎體壓縮性骨折,會出現不同程度腰背酸痛、周身疼痛,一旦負荷加重后,患者的疼痛感增加,少數患者存在翻身動作受限的情況;⑵脊柱改變:OP的特異性癥狀為脊柱改變,主要與脊柱發生生理曲度改變,如駝背、后凸、側彎等,一旦脊髓受到壓迫后,腹部受壓、截癱等癥狀,嚴重者影響其心肺功能[11?12];⑶急性骨壞死:OPF患者骨折壞死率較低,由于早期無特異性表現,往往癥狀輕微,被忽略。通常情況下椎體骨折壞死通常發生在創傷之后,在外傷的影響下導致患者發生微骨折,因血供系統受到一定的影響,進而發生骨缺血,引發骨壞死。原因為OP患者自身骨量低下,骨能力較低,為此骨折愈合存在難度,增加骨壞死風險。另外,OPF患者最常見的骨折區域為胸腰段椎體,主要與其應力集中、活動范圍大等有關,在此基礎上亦能誘發骨折后骨壞死[13]。
骨折位置多于腰椎部位、胸椎部位,影像形狀多為扁平型、楔型,雙凹型主要特征表現為臨近椎間盤出現膨大影像,且膨突在椎體成像凹陷圖像。尤其在L1或者T12位置,呈現單獨椎體或者多個椎體受累情況,而椎體前緣骨皮質存在明顯的中斷、皺褶等情況,但邊緣影像較為模糊[14]。骨折類型可分為骨折脫位型、混合型、魚椎樣變形型、楔形變形型等,其中以骨折脫位型最為嚴重,常伴有下肢神經癥狀,而椎體則變形為骨皮質變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減少等一系列OP表現。X線檢查的優劣勢歸納:檢查費用經濟、操作便捷,但是采集的影像會受到脊柱結構(復雜)的影響,平片上呈現結構相關重疊的情況,且在密度平片中分辨率較低,為此對于細微的病變無法被及時篩查出,故臨床漏診、誤診情況時有發生[15]。
OPF的CT主要特征表現為骨質疏松密度明顯降低,獲取的圖像中在中央區域、椎體區域呈現均勻低密度影像,主要為蜂窩狀、斑點狀、小條片等一系列低密度改變。此外,圖像中椎體骨皮質明顯變薄,且其周邊、后角部位呈現增生性質的骨贅,并呈高密度突出,通常情況下該突出部位的兩側呈不對稱表現。倘若患者存在椎間盤突出或者椎間盤膨出,在獲取圖像中椎間盤表層會呈現環形或者突出的軟組織,同時組織密度影像向椎管內突入。而椎體滑脫或者壓縮性骨折則表現為椎緣雙邊征。總結CT優劣勢:CT能夠規避X線結構重疊影像,在辨別骨密度分辨率中清晰度高,同時能夠發現X線不能篩查的微小病變,同時在檢出附件損傷程度、椎弓根受損程度、椎體受損程度中靈敏度遠遠優于X線。對于椎體水平骨折線檢查中,常規CT檢查存在難度,為此需要進行后期處理(三維重建)[16?18]。
MRI在診斷陳舊性脊柱骨折或者急性脊柱骨折中效果突出,主要原因為骨折周圍會出現水腫情況,通過MRI檢查在T1W中會呈現低信號,反之在脂肪抑制影像、T2W中則出現高信號。而陳舊性骨折的信號因為與正常椎體信號相似,故臨床將其作為鑒別新鮮骨折、陳舊骨折的主要方法。由于椎體內呈現真空征,而不能確定其引發機制。但與椎體內缺血后引發壞死,導致其生物力學出現不穩定情況,通過MRI檢查可以明顯發現其積液征,以病灶病變、三角形病變圖像為主。由于腦脊液與其信號呈現一致性,一旦出現該種情況則代表患者骨折出現不完全愈合,且已經出現骨壞死情況。作為診斷OP中檢查骨密度是其有效的手段之一,雖然不能預測脆性骨折發生,但可以作為評估骨折風險的重要方法。總結MRI優劣勢:MRI檢查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和可靠性強的優勢,且不會給受檢者帶來損傷[19];在軟組織分辨中效果突出,多軸位成像;并可以根據患者的壓縮椎體信號改變,準確區分其愈合程度,辨別陳舊性骨折與新鮮骨折,該優勢是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不具有的。
該種檢查方法不僅能夠確診OP,且能夠預測脆性骨折。尤其在預測骨折、高血壓預測腦卒中、血清膽固醇預測心臟病中效果更理想。當BMD每減少一個標準差,則代表患者發生骨折的風險增加2倍左右[20]。對于OP女性患者而言,骨折風險是同齡人群的3倍之多,故臨床將其廣泛應用于預測骨折風險當中,其得到的信息準確性遠遠高于其他指標,為此被WHO認定為是診斷OP的“金標準”[21]。
因OPF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背部疼痛。臨床對能夠耐受疼痛,且體征、癥狀較為輕微的患者,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輕度壓縮骨折,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新鮮骨折患者首先采用手法復位,對于就診時間長、年齡較長、不能耐受手法復位的患者,通常情況下指導患者仰臥于硬板床,時間在4周左右。對擠壓部位用軟墊墊好,對腰背部采用軟墊固定。起床后應佩戴支具。但是長期臥床極易導致患者肌肉萎縮,并加速骨組織的流失速度,進而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此外亦能夠引發下肢靜脈血栓、褥瘡、墜積性肺炎等,為了降低以上多種并發癥,術后3 d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功能康復訓練,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隨時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患者在6周左右應在佩戴支具的保護下,逐漸下床進行地下活動,在恢復期內禁止負重、彎腰等活動[22?23]。日常中多攝入含鈣量高的食物,并加強生活能力,嚴格遵醫用藥。對于疼痛非常嚴重的患者而言,必要時可以給予鎮痛藥物。而降鈣素在控制和抑制骨丟失、緩解骨痛方面效果理想。
該種術式屬于微創手術,是臨床中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主要方法,其治療機制為:利用C臂機的支持,將骨水泥經椎弓根向患者病變椎體注入,目的是穩定傷椎、緩解疼痛。起初PVP是由Deramond發明,在1984年被首次應用至椎體血管瘤當中,該技術經過不斷優化,被逐漸應用于因OP所引發的脊柱骨折治療當中,但是在入路方式(單側/雙側)上仍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單側與雙側入路PVP均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單側PVP在手術用時、X線輻射暴露用時、注入骨水泥量方面要優于雙側PVP。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雙側PVP能夠降低骨水泥滲透率,再發骨折數據,并提升遠期療效。在不同劑量骨水泥注入中也有相應研究,指出不同劑量的骨水泥注入量+PVP治療OPF能夠穩定傷椎,緩解疼痛,但小劑量骨水泥滲透率更低。不同黏度骨水泥+PVP治療OPF中,高黏度骨水泥的有效性、安全性更優,表現在手術用時短、不良事件發生率低、功能障礙知識評分更低[24?25]。
該術式是以PVP為基礎改進而來,操作方法:首先,實施常規穿刺,并將球囊自椎體內置入,實施球囊擴張后,將傷椎終板抬高后,使其恢復正常椎體高度,再壓實松質骨,為留置骨水泥提供空間[26]。PVP與PKP兩者相互比較,在疼痛改善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后者因球囊置入后,在恢復患者正常椎體高度、矯正后凸畸形方面效果更加理想,但是在X線暴露時間、手術用時方面要高于PVP。由于注入的骨水泥,導致硬力更加集中,硬力分布不均勻,相應增加臨近椎體骨折風險概率,但骨折的發生亦與骨質疏松程度有關[27?28]。
開放手術適合嚴重OP發生神經壓迫癥狀、截肢矯正、骨折不穩定等患者,術中根據具體情況,必要時在其周圍將骨水泥注入。該種治療方案對患者的損傷重,不僅增加患者的恢復用時,亦增加術者家庭經濟負擔。
在不同種類椎體成形術中應用最廣泛的材料——骨水泥,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應用后有利于手術的成功、不利于患者預后。骨水泥的質量要求:無毒、容易注射、凝固時間適中、顯影佳、生活活性佳、骨傳導性佳、調制便捷、價格經濟。其中一種骨水泥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該材料為不降解材料,為此顯影效果差,且有一定的毒性,極易引發患者中毒,甚至猝死[29?30]。另一種材料為磷酸鈣骨水泥;該材料屬于生物降解材料,在組織相容性方面表現突出,且塑性極為簡單,整個固化過程中不會產生熱量,其劣勢為流動性差、注射性差。
OPF是當前影響中老年人群健康、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臨床中如何提升治療療效已經成為臨床研究課題。為此在實際治療OPF中,應于骨折局部治療與OP相結合,方能提升治療療效,降低骨折不愈合、臨近椎體再骨折發生概率。
就當前治療技術,臨床治療OPF的方法眾多,由于患者的病情具有復雜性特點,為此增加了治療難度;由于青壯年脊柱骨折與OPF骨折的差異性大,對于OP患者而言,臨床中不建議采用保守治療,主要因為需要長期臥床,加之患者的年齡較高,極易在臥床期間發生一系列并發癥,為此給患者的健康、疾病恢復造成影響。而內固定治療,既能夠讓患者盡早活動,亦能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內固定與保守治療相比較,極易在內固定后發生骨折端松動、脫落等情況。而PKP是當前治療OPF的主要方法,PKP與PVP兩種不同手術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別;為此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OPF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案,以此來保障手術療效、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總之,臨床治療OPF應需要個性化、系統化的治療方案,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療效。基于此,在日后工作中需要每一位相關研究工作中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尋找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