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寶山校區(201900)史秋玲
“現象教學”(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是芬蘭在《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中提出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橫貫能力,即貫穿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具備的通用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解決教學情境虛擬化、知識學習碎片化、自主學習極端化、教學目標空洞化等問題,模糊學科之間的界限,強化跨學科學習,從而促進學科知識之間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增強知識傳授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管理能力、識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艾F象教學”在西方已經比較成熟和流行,筆者認為我國思想政治學科同樣可以借鑒這一成熟的、可行的、符合我國具體情況的教學方式?!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要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及終身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日漸呈現出跨學科研究的傾向,不斷探尋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甚至與其他學科進行“聯姻”。
“現象教學”圍繞事先確定的主題,將相近的學科知識整合成新的學科課程模塊,并以此為載體,實現跨學科教學[1],通過跨學科的問題解決促進學生深層次思考能力與綜合能力的發展。新課標背景下,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應立足于學生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于生活情境中探究與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生態等相關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使學生成為時代發展所需的綜合型人才。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中,對于環境問題,需要運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對于具體環境個案,需要先用數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評估,再用化學技術、生物技術等處理相關問題;對于整體現象,需要運用哲學的辯證思維進行分析。近年來,高中思想政治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等級考試不僅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考查學生的說理能力和論證能力,要求學生運用聯系、全面、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說理和論證的過程其實也是培養綜合能力的過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可以而且有必要進行“現象教學”,即從“現象”出發,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終點,通過整體化、樹狀化、網狀化的多維立體跨學科交叉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跟上社會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
“現象教學”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艾F象教學”體現的是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是單純地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顛覆,而是對現象邏輯、心理邏輯、學科邏輯的融合[2]。比較而言,國內對“現象教學”的應用與研究起步比較晚。同時,相較于其他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現象教學”的研究更要晚一些,成果也更少一些。但是,筆者認為高中思想政治“現象教學”的理念、方法是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的。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內在學科屬性[3],培育綜合性人才的目標決定了思想政治學科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本發展方向。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對貧困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世界經濟問題等開展具體的但不限定學科視角的研究時,學生完全可以從所見所聞出發,形成個性化的視角與理解,其本質就是從整體現象出發,融合多個學科,解決某個實際問題。
思想政治學科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價值引導性,其實踐對象是極為復雜的、差異化的個體。“雙新”實施以來,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要聚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完善對學科內容的整體化建構,打破學科壁壘,基于思想政治一體化打通各學段、各學科,打造“大思政格局”?!按笏颊窬帧迸c“現象教學”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笏颊窬帧背珜А八颊≌n堂”和“社會大課堂”相聯系,其本質就是“現象教學”倡導的學習整體性(Holistic)?!斑@種整體性是多維的、層次豐富的:各種學科在現象教學中成為整體,相互嵌套與融合,邊界模糊,無所謂主次;人與他人構成整體,在協作中進行探究與問題解決,不斷促進更深層次的信賴與合作;人與現象構成整體,人探究現象的本質,現象促進人的深度思考……”[2]高中思想政治“現象教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的育人方式,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了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成為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之一。比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的法治教育不是單純地講“法是什么”,而是講法治本身就體現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內在的整合等。未來的人文類課程,也將按照“整體性”的思路繼續深入發展。
從學理上看,“現象教學”有建構主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理論的支撐?!艾F象教學”開始在芬蘭實施以后,芬蘭的中小學生在PISA 測試中經常名列前茅。從發展趨勢來看,“現象教學”在很多學科領域被普遍認為是創新的教學方式,然而在抽象性、理論性強,意識形態特征突出的思想政治學科中,應用起來比較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將理論性較強的思想政治學科內容與操作性強的活動結合起來。比如圍繞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 中的“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開展活動型課程教學,設定的課程總目標為:思考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對“黨如何保持本色、堅持特色、與時俱進”的總議題進行探究,深化對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具體的教學目標為:通過研學活動,查閱黨史文獻,尋找本地的紅色文化遺產,提升對本地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水平,感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本色和初心;挖掘鄉土資源,采取訪談等形式,了解本地優秀黨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先進事跡,討論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登錄相關新聞網站,搜集本地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所取得的優異成績的相關資料。該課例有效融入歷史學科的相關內容,用史料、史識、史實、史論來論證思想政治課中的理論,同時將教學內容拓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將教學目標由重視知識轉變為重視核心素養,致力于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深厚家國情懷的人才。
“現象教學”從實施流程來看,分為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從宏觀層面來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活動型學科課程就是要以學生為主,對現實世界的主題或問題進行探究,因此具體的教學主題和內容可以由學校依據當地的文化特色來決定。從微觀層面來講,“現象教學”的實施流程就具體多了,主要有:1.確定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2.讓學生基于情境提出問題,討論交流研究主題;3.確定項目,明確主學科知識與關聯學科的知識,開展研究;4.讓學生收集數據,識別、提取信息,提出解決方案;5.展示學生研究成果;6.讓學生開展自評、互評,然后進行教師評估以及家長評價反饋。舉個例子,如果學生對“未成年人受到網絡暴力”這個社會現象比較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一個問題清單:為什么對這個“現象”感興趣?需要解決的“現象”問題是什么?需要用到哪些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還能找到哪些資源?通過哪些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研究資源?解決這個“現象”問題需要多長時間?……
高中思想政治“現象教學”具體來看是以多現象、多項目和多學科為基礎的,強調的是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知識的整體性,以特定現象為對象,致力于引導學生開展多學科、多維度的研究,形成全方位、系統的思考和認知。比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堅持新發展理念”一課中以“首鋼園與冬奧會”為主題展開教學時,學生感興趣的是首鋼園的冰雪大跳臺的“前世今生”這個“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學科知識分析首鋼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利用地理學科知識探究首鋼為什么要搬遷到曹妃甸,利用政治學科知識分析首鋼的搬遷和首鋼園的“今生”得益于什么樣的發展觀。同時,在高中思想政治“現象教學”中,學生獲得的是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室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空間,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都實現了自由化和靈活化,教室與教室之間的障礙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藩籬打破了,還引入了“第三空間”作為“學習教室”,如社區、博物館、大自然等。靈活的教學空間與時間安排滿足了“現象教學”中師生共生共融的需求。比如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筆者運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相關知識。筆者還讓學生以“尋訪初心之地”為主題,設計紅色文化紀念地導游圖,圖中除了要有文字介紹,還要有紀念地圖片、交通指南、位置示意圖等?!艾F象教學”立足“現象”,任何一個學科必然由一些現象構成,應將“現象”作為有意義的整體進行探究與解釋,同時運用不同學科的邏輯思維對“現象”加以解釋。試想學生是更喜歡思考“市場運行規律與宏觀調控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這類問題,還是更喜歡在“中歐關系”這一大的現象下探究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知識?不單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很少從單一學科的角度進行思考,而是更多地從整體的角度構建起對世界的理解[4]。
“現象教學”是立足于大概念的教學,適合于綜合性知識的教學,適合于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實證能力及較強的表達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能用理性的眼光來觀察“現象”,用綜合的方法研究“現象”,用有邏輯的語言表達“現象”?!艾F象教學”是課堂的“前延”和“后展”,教學設計的重點在于“現象”的選擇與闡述“現象”方案的抉擇,因此“現象教學”是宏觀性的、統領性的、整體性的、綜合性的。下面以“全球氣候變暖離我們并不遠”的“現象教學”為例,談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現象教學”的操作原則。
選擇一個現實的和有意義的“現象”至關重要,選擇的“現象”需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有意義的“現象”才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和認知這些知識的價值,畢竟在探究的過程中,需要運用某些科學的知識和技能,有時甚至需要運用某些創造性的知識或技能;有意義的“現象”才能引發學生對真實世界的思考,進而鍛煉學生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探究“全球氣候變暖”這個“現象”,學生基本都能深刻意識到,若不對無節制的能源開發與利用加以約束,總有一天人類引以為傲的繁華將在自然的憤怒中毀滅。
多學科整合是“現象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現象教學”需要學生運用已學的學科知識,或者是自我拓展的知識,整合看似聯系不緊密的知識。這使得學生在無形之中將各門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橫向整合,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了統籌能力。當然在上述課例中,思想政治學科是主學科,地理和歷史學科是相關聯的學科,比如思想政治教師向學生介紹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概念和目標,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等相關知識講解在節能減排方面,中國始終堅持著綠色發展道路,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地理教師運用地理知識巧妙向學生解釋全球變暖現象,講解全球變暖的相關原理;歷史教師向學生介紹《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國際社會對氣候問題的態度與應對措施。
“現象教學”是一種促進學生對現實世界的主題或問題進行探究的創新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協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并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責任和義務,促使學生參與研究與調查,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上述課例中,課后學生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題,開展了“模擬聯合國”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外交代表,參與圍繞“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召開的會議。他們既要獨立完成不同的工作,又要通過合作實現思維碰撞、靈感激發,在互相討論中達成共識。
源于“生活”,終身學習?!艾F象教學”主張讓學生參與真實的體驗,將焦點放在基于生活本身的問題上,以學生參與為主,最終解決的是現實世界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學校正在逐步將學生評估從注重對信息的短時記憶考查轉變為注重對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的考查,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讀寫能力和生活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升學、就業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艾F象教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讓社會變成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讓終身學習落地生根。
隨著現代社會知識總量的快速增加,以分科教學為基礎的傳統課程理論受到了挑戰,知識掌握開始從目的走向手段,學科課程開始從分化走向綜合。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呼喚學科融合教學,而“現象教學”的跨學科融合性特點契合了核心素養時代的要求。在分科教學的現實背景下,要克服“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就必須將教學從課內引向課外,從本學科引向相鄰學科,強調在知識關聯處融合、在教學重難點處融合。同時要看到“現象教學”在中國有時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首先是“現象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其次是教師的問題,我國部分地區存在著嚴重的師資不足問題;最后是“現象教學”的評價問題,“現象教學”的跨學科性、復雜性等對現有的“教學評”體系提出了挑戰。綜合多個學科的評價在國際上尚且是難題,更何況是在考試評價方面相對落后的中國。因此我們更是需要迎頭趕上。我們堅信,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只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內在規律,都會被認可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