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珍玉
11月15日到16日,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七次領導人峰會將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G20峰會傳統上主要關注宏觀經濟議題,但近幾年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反券、全球衛生等更廣泛議題。外界普遍預計,俄烏沖突、能源危機、高通脹將成為今年峰會的主要議題。緊接著,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于11月18日至19日在泰國舉行。今年APEC會議的主題是“開放、連通、平衡”。屆時,APEC各方將會聚曼谷,共商后疫情時代亞太經濟合作大計。這兩場重要的國際性大會也讓亞洲吸引著世界目光。
經濟確定性和安全穩定性是實現發展的兩大主要因素。這些不僅是國內治理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全球治理的必要條件。發展與安全是治理韻兩大驅動輪,與此同時,也是一體的兩翼。發展與安全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則是發展的前提,這兩大因素對于構建穩定而言至關重要。
安全不穩定和經濟不確定并不是自然現象。這種情況是迷失發展方向所帶來的后果,是把支配和霸權的野心置于人本之上造成的。全球北方國家陷入經濟大衰退與利己主義思想和壟斷經濟是分不開的。在經濟衰退開始造成歐盟區域主義遇困后,英國決定“脫歐”就凸顯了這一點,沒有任何團結一致和相互幫助的觀念。殊為可貴的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及相應的合作為歐洲一些國家的經濟提供了支撐,使得這些國家依然能夠延續經濟發展。德國和法國等更多的歐盟國家最近開始與中國構建更加緊密的關系。德法以及歐盟其他國家不得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國制裁俄羅斯所帶來的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的挑戰,源及由此導致的社會不穩定、經濟不確定、未來前景黯淡。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陷入經濟衰退之中。民粹主義和右翼排外思想如今在歐洲盛行,缺乏相互幫助和共同發展的精神,這帶來了經濟破壞,并給社會領域帶來了破壞,造成政治不穩定和脆弱性。全球北方國家的經濟衰退,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利己主義和壟斷心態的結果。
一個國家能實現和諧、公平的經濟發展并不是自然現象,而是要在國際關系的背景下付諸努力才能取得的s中國選擇了對話之道來解決問題,而非沖突之道,沒有采取武裝軍事行動、脅迫和制裁。對話是植根于亞洲智慧傳統的問題解決之道,把合作伙伴當作對話對象,而非像西方那樣將其視作控制對象。感知和同理心是實現團結的必要條件。把軍事行動和任何形式的制裁當作解決問題之道,只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甚至還可能會導致戰爭的爆發。
中國及其伙伴國之間也并非沒有問題和摩擦,各國之間也會產生分歧。在合作過程中發生矛盾是難以避免的,但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中國的一大特點。中國選擇通過朋友之間的平等對話來解決問題和矛盾。中國在推動國內發展的過程中也采取了和平解決矛盾的方式。當代中國一直基于“民生是所有發展的根本和目標”的哲學價值觀來處理政治和經濟問題。
中國提倡多樣性、包容性、相互信任和合作,并堅持共同解決全球挑戰,這一做法對世界是一大貢獻。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倡議“構建共同發展”的亞洲價值觀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希望。亞洲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亞洲擁.有源自本土文化智慧的相似價檢觀,相互幫助是植根于亞洲傳統的高尚價值觀。而互助文化與利己主義形成了鮮明對比。
事實上,亞洲文明中的互助思想為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價值觀。經濟和社會文化領域的和諧發展是亞洲安全領域實現穩定的前提條件。在互助基礎上與鄰國構建和諧關系是亞洲文化力量的體現,也是當下在面臨國際經濟衰退以及全球動蕩時的根本優勢。隨著全球北方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當前亞洲的經濟總體表現好于北方國家。
以互助和團結思想為基礎的亞洲必須進一步加強團結,以在世界面臨經濟衰退之時保持和提升其經濟力量。中國可在多邊機制中更加積極地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引領世界克服大蕭條。面對個別國家破壞亞洲團結的企圖,更加穩定的亞洲經濟和政治環境是強勁的基礎。
近些年來,中國一直積極參與世界發展。尤其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帶來的益處正由全球共享?!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從區域分布看,覆蓋了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陸和中東地面積歐等地區。加在一起 這些占到全地區球陸的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基礎設施聯通是該倡議的優先事項,它是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需求。缺少了基礎設施的發展,這些國家無法啟動發展進程。經合組織在報告中援引亞洲開發銀行的話說,2030年前,亞洲共需要26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無疑可以幫助提供部分投資。中國的投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將為相關國家帶來積極影響。
總之,和諧合作與平等伙伴關系是創造共同發展的基礎;源于高度尊重人本原則的和諧合作與平等伙伴關系,將會造就共同發展。與之相對比,通過否認他人來獲取霸權將會造成文明的破壞。因此,我們要為全球經濟復蘇貢獻力量,并讓年輕一代明白,共同發展才是世界和平的唯一出路?!ㄗ髡呤怯∧釃H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由王曉雄編譯)
環球時報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