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鳳 黃雪峰 潘慧娟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血透室,深圳 518055
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的重要腎臟替代療法,能夠有效凈化血液,清除患者體內無法自我代謝的廢物,延長患者生存周期[1-2]。血管通路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生命線,良好的血管通路與血液透析的順利開展密切相關。然而多數患者對血管通路護理知識缺乏認知,加之受疾病影響,患者心理、生理壓力較大,出院后難以遵醫囑自我管理[3-5]。同時,血管通路在使用和維護中難以避免出現感染、堵塞等并發癥,增加患者痛苦,導致生活質量下降[6-7]。延續性護理是住院護理服務的延續,為出院患者提供較為全面的健康指導,在慢性病的管理中廣泛應用[8-10]。近年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已成為延續性護理的有效輔助手段,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0 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歷資料,分析互聯網技術護理的具體應用價值。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南方科技大學醫院收治的80 例血液透析患者。納入標準:⑴規律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時間≥6 個月;⑵精神良好,認知正常,能夠熟練操作微信;⑶病歷資料完整,均接受出院后護理服務。排除標準:⑴對血管通路有關材料過敏者;⑵腎移植者;⑶凝血功能障礙者;⑷文化水平低于小學者;⑸心腦肝功能障礙者。其中2021年1月至7月行常規護理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為對照組,2021 年8 月至2022 年3 月行互聯網技術護理的40 例血液透析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8~60(39.12±5.56)歲;透析時間8~35(27.29±3.18)個月;文化水平:小學 8 例,初中 11 例,高中 13 例,專科及以上 8 例。觀察組男 21 例,女 19 例;年齡27~61(39.58±5.62)歲;透析時間 8~34(27.14±3.25)個月;文化水平:小學 6 例,初中13例,高中15例,專科及以上6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悉,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在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遵醫囑調節血流量,并每隔1 h 記錄1 次患者心率、血壓、脫水量等數據,嚴密觀察患者透析時反應,以便及時對癥處理;透析后叮囑患者健康飲食,以高熱量、優質蛋白飲食為主,并控制鈉磷的攝入;出院時通過發放宣傳單方式向患者和家屬講解使用和維護血管通路方式,同時出院后每個月電話隨訪2 次,解答患者疑慮,叮囑患者勿用置管側手臂提重物,且穿脫衣物時需動作輕柔,以免造成導管松動。持續護理3 個月。觀察組采取互聯網技術護理,共護理3 個月,具體如下。⑴成立小組:由1 名血液凈化中心護士長(組長)、若干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1~2名熟練操作電腦、微信的護理人員組成;對所有小組成員展開規范化培訓,主要包括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延續性護理理念、血液透析護理內容、血管通路維護等知識,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入組;組長動態監督護理措施的實施。⑵具體實施:①出院前電子登記患者基本資料及透析過程中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脫水量等,并指導患者在出院后每日在登記本上記錄血管周圍顏色、搏動等及飲食、運動情況,以便醫院實時掌握患者信息,并以此為據適當調整護理措施。②添加患者及家屬微信,邀請其入群,由相關人員在微信群中定期發送規律血液透析的重要性、血管通路并發癥的防治、健康飲食、調控情緒小妙招等文章,并依據天氣變化推送相關居家護理文章,每隔3 d 發送1~2 篇文章,患者可根據自己時間自行學習,每日學習30 min;借助微信的共享文檔功能能夠實時掌握患者信息,包括上次透析具體情況、透析后24 h內飲水量等,為下次透析控制脫水量提供指導,同時護理人員需主動檢查血管通路情況,并借助微信告知患者血管通路護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督促患者學會自我維護血管通路(每日3~4 次摸自己的內瘺有無震顫;睡覺和活動時需保護內瘺,以防受壓或受撞擊;造瘺側肢體勿提重物、輸液、輸血、量血壓;保持內瘺側肢體干燥等),降低或消除不良事件的發生;借助微信發送相關運動視頻,如捏皮球等,每日運動2 次,每次15 min 左右;患者若有疑慮,也可借助微信群提出,由相關護理人員在每日固定時間統一回復;若患者出現可視性突發情況(內瘺側上肢腫脹、內瘺穿刺處出血、導管脫落等),可借助微信視頻尋求幫助,護理人員予以專業指導,若情況嚴重要及時就醫。③出院后每月組織1 次病友交流俱樂部,由患者和家屬共同參加,患友之間互相溝通,相互分享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減輕心理壓力,并相互分享血液透析護理和血管通路維護經驗,時間為30~45 min,之后由護理人員采用提問的方式詢問維護血管通路注意事項、血管通路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感染的前兆、飲食注意事項等。
在護理3 個月后由護理人員通過微信發放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MSH)[11]、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12]電子版文檔,患者可在家屬協助下填寫,且護理人員講解填寫注意事項,確保量表填寫規范性與完整性,填寫完成后護理人員在當日晚6:00 統一借助微信收集量表,共發放82份,收集82份,回收率為100%。
⑴自我管理能力:于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由護理人員使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MSH)展開相關評估,量表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最低評分1 分、最高評分4 分,包含問題解決(5 條目,評分范圍5~20 分)、情緒處理(4條目,評分范圍4~16分)、執行自我護理(7條目,評分范圍7~28分)、伙伴關系(4條目,評分范圍4~16分),總的評分范圍20~80 分,評分高則自我管理能力強。⑵生活質量:于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由護理人員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進行有關評定,共74 個項目,每個項目最低評分1 分,最高評分5 分,共4 個維度,各維度最終評分=(維度粗分-最低分)×100÷滿分,每個維度均為100 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⑶血管通路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護理期間血管通路并發癥(感染、堵塞、狹窄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獨樣本立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MSH 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SMSH 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分,)

表1 兩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分,)
注: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互聯網技術護理
組別例數護理3個月后11.84±1.70 13.15±1.40 3.762<0.001問題解決護理前11.47±2.38 11.56±2.41 0.168 0.867護理3個月后59.63±4.02 65.95±5.11 6.148<0.001護理3個月后14.76±1.57 16.13±1.62 3.841<0.001情緒處理護理前9.21±1.49 9.30±1.54 0.266 0.791執行自我護理護理前18.07±2.88 18.01±2.75 0.095 0.924護理3個月后21.24±1.97 23.63±2.01 5.371<0.001伙伴關系護理前9.65±1.32 9.70±1.38 0.166 0.869護理3個月后11.79±1.46 13.04±1.35 3.976<0.001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0 40總分護理前48.40±3.59 48.57±3.68 0.212 0.833
護理前,兩組GQOLI-74 中各維度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GQOLI-74 中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2 兩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互聯網技術護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護理3個月后68.42±5.36 75.21±5.80 5.438<0.001例數40 40心理功能護理前59.47±3.18 59.72±3.25 0.348 0.729護理3個月后69.12±5.03 74.38±6.44 4.071<0.001軀體功能護理前60.07±4.29 60.43±4.58 0.363 0.718護理3個月后70.58±4.76 76.19±5.84 4.709<0.001社會功能護理前62.09±3.51 62.70±3.69 0.758 0.451護理3個月后71.81±5.20 79.04±5.73 5.910<0.001物質生活護理前61.45±4.28 61.03±4.16 0.445 0.658
觀察組血管通路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終末期腎病患者往往需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受疾病癥狀、治療等影響,心理負擔較重,加之多數患者對血管通路、血液透析等認知有限,出院后難以規范進行自我護理,致使生活質量持續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3-17]。而常規護理多注重院內護理,院外護理相關措施不夠完善,且出院后護患之間缺乏有效交流,護理效果不夠顯著。
互聯網技術護理充分考慮患者出院后需求,將護理措施延續至院外,同時該項護理措施以互聯網技術作為輔助,借助微信實時為患者提供便利、即時、細致的院外健康指導[18-2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SMSH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GQOLI-74 中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互聯網技術護理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自我管理、生活質量中意義重大。林亞妹等[22]研究指出,互聯網技術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夠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獲得較高的護理質量,與本研究結果具一致。原因在于互聯網技術護理成立專業的護理小組,詳細了解患者情況,并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制定延續性護理措施,確保各項護理措施有據可循,提高護理質量[23-25]。同時,微信作為一個網絡平臺,具有即時性、可操作性強、便利性等特點,已成為延續性護理措施的常用輔助手段[26-28]。本研究通過創建微信群,定期發送相關文章供血液透析患者自行學習,能夠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對疾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等知識的了解,有利于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定期組織病友交流俱樂部,通過患友交流,促使患者獲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血管通路管理過程,有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實施互聯網技術護理,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院外延續護理充分發揮網絡便利性、快捷性特點,實時給予患者健康指導,并能夠增加護患、患患之間的溝通,關注心理方面的需求,有助于改善其身心狀態,提升生活質量[29-3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血管通路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互聯網技術護理可避免血液透析患者發生并發癥,改善預后。原因在于互聯網技術護理借助微信平臺進行隨訪及護理指導,可及時解決患者的可視性突發情況,并能夠隨時進行血管通路維護指導,督促患者學會維護血管通路,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保證血液透析效果,從而減輕疾病造成的負面影響,為患者遵醫囑血液透析、提高生存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護理應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良好,能夠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防控血管通路并發癥,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