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譚仕紅 黃燕飛 佘鳳華 阮瑜盈 黃小麗 莫燕萍 鐘錦明
小腸長達5~7 m,是人體最長的消化器官,且高度彎曲,具有位置較深、解剖特殊等特點,臨床檢測存在一定難度,是導致小腸疾病臨床診斷困難的重要原因[1-2]。內鏡檢查是現階段在小腸疾病臨床診斷中常用的檢查手段,由于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種類也不斷更新。膠囊內鏡(CE)相較于傳統插入式內鏡具有操作簡單、無需鎮靜、對胃腸功能影響小等特點,患者接受度較高,開辟了無創可視檢查的新領域是小腸疾病檢測的理想檢查方法。膠囊內鏡雖然具有眾多優勢,但在檢查過程中的運動軌跡是根據消化道蠕動而被動前進,且不能進行吸引、送氣及送水等操作,對腸道清潔度的要求較高[3]。腸道清潔程度是內鏡檢查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腸道內食糜、氣泡過多會直接影響膠囊拍攝圖像的清晰度。因此腸道準備質量決定了鏡檢圖像的清晰度,是檢查成敗的關鍵,也是影響診斷準確性的重要因素。膠囊內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檢查,腸道準備需要口服瀉藥,多數患者對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存在不同程度心理負擔,易造成未按要求進食、服藥等情況,影響腸道準備質量,不利于內鏡檢查。因此在檢查前加強患者健康宣傳教育,并對檢查過程進行全程溝通,以提高腸道準備質量,為臨床診斷提供清晰圖像。思維導圖是英國學者東尼·博贊于上世紀發明的一種新型筆記形式,將繁瑣的文字記錄優化整合為圖文并茂的邏輯圖,以簡單方便的形式為患者提供較為明確的信息支持,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各病種健康宣教中,并取得顯著成效[4-6]。多媒體健康教育通過有趣的畫面提升視聽感受,不僅可充分調動患者學習熱情和興趣,還能讓認知差、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容易接受,實踐證實該宣教模式具有較好的效果[7-8]。我院為提升患者腸道準備質量,采用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模式對膠囊內鏡檢查患者進行術前宣教,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醫院行膠囊內鏡腸道檢測的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膠囊內鏡檢查指征;年齡18~70周歲;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排出條件:消化道梗阻患者;安裝有心臟起搏器等影響膠囊腸鏡信號傳遞的電子裝置;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檢查不耐受患者。按組間基本資料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29~68歲,平均45.32±7.85歲;BMI:22.01±1.33;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12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7例;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31例,腹瀉伴消瘦10例,腹痛8例,其他3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26~69歲,平均47.57±6.06歲;BMI:47.57±6.06;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12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15例;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30例,腹瀉伴消瘦9例,腹痛9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在膠囊內鏡檢查腸道準備中行常規護理,預約時發放“腸道準備預約單”,叮囑患者仔細閱讀預約單上相關腸道準備注意事項,叮囑患者按要求服藥;鏡檢當天再次叮囑相關檢測注意事項,囑咐服藥時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1.2.1 建立護理團隊 本科室護士長牽頭,邀請科室1名副主任醫師,納入科室5名護師(護師以上職稱),聘請思維導圖及腸道護理相關專家為小組成員進行講解、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正式成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完成思維導圖制作,并對護理過程進行監督,以保證護理質量。1名副主任醫師擔任小組顧問,負責全程指導,5名護師負責具體執行。
1.2.2 構建思維導圖 以科室同事對既往腸道準備及鏡檢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為基礎,分析患者知識缺乏具體方向及深度,并以此為基礎依據,經護理小組討論、交流后將復雜、繁瑣的相關知識運用思維導圖軟件(MindMaster)繪制為層次分明、簡潔易懂的思維導圖。導圖內容以“膠囊內鏡腸道準備”為主線,引申出“瀉藥用法”“運動準備”及“飲食準備”3個一級分支,每個一級分支根據其內涵發散二級分支。考慮到多數患者醫學知識相對欠缺和受教育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故制作時盡量遵循形象、生動、簡潔、直接的原則。見圖1。

圖1 膠囊內鏡檢查腸道準備思維導圖
1.2.3 多媒體制作 由我院宣傳科協助拍攝并制作視頻與圖片,拍攝內容包括:腸道清潔藥物的圖片與視頻介紹、演示服藥方法、時間與服藥量、介紹膠囊內鏡的工作原理、內鏡拍攝的腸內圖片(各等級清潔度及氣泡圖片)、插入思維導圖,視頻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說和背景畫面。
1.2.4 具體宣教
(1)宣教內容:候診大廳滾動播放宣教視頻,并派發對應的宣教手冊和思維導圖,組內主管護師配合講解,并負責解答患者疑問,患者于腸鏡預約時觀看。
(2)建立微信群:將群二維碼張貼于候診大廳,推薦患者加入后轉發宣教視頻于微信群,便于患者隨時觀看學習,護理人員常駐微信群,及時解答患者疑問。
(3)就診當天:護理人員在預約時間提前2 h與患者取得聯系,了解患者腸道準備情況,再次指導患者服藥,叮囑腸道準備及鏡檢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4)就診前:就診前30 min,護理人員與患者行面對面溝通,再次了解患者腸道準備執行情況,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對于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安撫,給予鼓勵,以提高受檢依從性,確保鏡檢順利進行。
(5)鏡檢中配合:鏡檢過程中主動詢問患者身心感受,給予鼓勵和安慰,指導患者配合醫生順利完成鏡檢。
思維導圖由護理小組共同討論完成;視頻拍攝由護理小組提供素材,我院宣傳拓展科專業人員制作;思維導圖及視頻內容經我院相關專家審核。護士長作為項目質控督導員,對研究過程進行督導,不定期不定項進行抽查考核,以確保研究過程的安全性與研究數據的可靠性。
(1)心理狀況:以抑郁自評量表(SDS)[9]和焦慮自評量表(SAS)[10]評分體現,護理人員于護理開始前和干預后運用SDS、SAS量表進行評估。兩個量表均有20個條目構成,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總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態越差。
(2)腸道準備知識知曉度:護理人員于干預前和干預后采用我院自制“腸道準備知識問卷”評估患者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該自制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0,具有較高信效度。量表包括術前飲食要求、瀉藥配置方法、服藥方法和時間、運動強度和時間、腸道清潔自我觀察方法和補救措施等20個條目,每個維度5個條目,各個項目計分0~5分,總分越高表示腸道準備知識知曉度越高。
(3)腸道清潔度:以《中國消化內鏡診療相關腸道準備指南(草案)》[11]為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分為1分(無糞渣、無液體,視野清晰)、2分(存在渾濁液體,視野模糊)、3分(存在渾濁液體及糞渣,嚴重阻礙視野)、4分(存在固體糞便殘留,腸黏膜不可見)。分值越低說明腸道清潔度越高。
(4)祛泡效果:祛泡效果以氣泡量評分體現,評分標準參照《中國消化內鏡診療相關腸道準備指南(草案)》[11]。1分(無泡沫,視野佳)、2分(少量氣泡,但視野清晰)、3分(存在散在氣泡,視野受限)、4分(大量氣泡,需生理鹽水沖洗后觀察)。分值越低說明祛泡效果越好。
(5)膠囊轉運時間、小腸轉運時間:安排護理人員記錄膠囊轉運時間(GTT)及小腸轉運時間(SBTT),并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AS及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明顯降低,健康知識評分提高,其中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健康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及健康知識評分評分比較(分)
實施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后,觀察組腸道清潔度和氣泡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道清潔度及氣泡量評分(分)
實施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后,觀察組GTT、SBTT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GTT、SBTT比較(min)
膠囊內鏡隨內鏡技術發展而誕生,以其操作簡單、受眾范圍廣、無交叉感染、檢測效果好的優點迅速獲得普及,但相較于插入式腸鏡,膠囊內鏡檢查過程中無法進行注水、充氣等操作,因此對腸道清潔度要求較高[12]。陳川鐵等[13]研究顯示,由于腸道準備不充分所導致的膠囊內鏡小腸檢查未完成率達20%。因此通過提高腸道準備質量來優化膠囊內鏡圖像清晰度對提升鏡檢質量,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有重要意義。腸道準備質量由用藥方式、前期飲食、知識掌握水平等多種因素而決定,故鏡檢前通過腸道準備宣教提高患者認知與膠囊內鏡檢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為觀察組患者行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腸道準備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腸道清潔度及氣泡量評分優于對照組,GTT和SBTT短于對照組,各項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彭紅、朱紅艷等[14-15]相關研究結果存在較多一致性,側面印證了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在膠囊內鏡腸道準備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如下:
患者在圍受檢期的心理狀況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依從性,在相關知識缺乏的情況下極易造導致腸道準備前期未遵指導進食,或未按要求在合理時間正確服藥,從而造成腸道準備質量差,不利于鏡檢[16]。腸道準備知識情況的掌握不僅有利于患者正視胃腸準備和膠囊內鏡的檢查,糾正錯誤認知,對嚴格遵循腸道準備的相關事項和正確服藥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患者在掌握相關知識后也能緩解其緊張、焦慮、恐懼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對提高患者依從性具有較大幫助。因此患者腸道準備前的心理狀況和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是影響腸道準備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腸道清潔度和祛泡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而腸道清潔度及膠囊吞服后的正確運動是影響GTT和SBTT的關鍵。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患者心理狀況和腸道準備知識是影響腸道準備質量和檢查結果的關鍵所在。
既往,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多重視護理操作技能,對患者腸道準備的護理也多以發放“內鏡預約單”,叮囑患者仔細閱讀為主,在鄰近檢查時指導患者用藥方式,且護理思維缺乏邏輯性,覆蓋不全面,易造成問題重復講述或重要知識點遺漏。對于行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改善其心理狀態和提高腸道準備相關知識是提升腸道準備質量獲得準確鏡檢結果的關鍵。思維導圖以某一主題為中心,將各項教育知識有層次地進行放射性關聯,將原本無序、復雜的思維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展示出來。本研究中,將“膠囊內鏡腸道準備”作為主線,吸取傳統“內鏡預約單”之精華,對關鍵內容進行提煉,以“瀉藥用法”“運動準備”和“飲食準備”為分支,規范腸道準備每個環節。相較于傳統預約單,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呈現給患者,有助于患者理解與記憶,以提升腸道準備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多媒體視頻宣教以一種全新宣教模式出現,內容涵蓋從最開始的飲食控制,經服藥方式到最后的正確運動和術后注意事項,內容較為全面,宣傳方式較為新穎,可有效激發患者參與熱情。其次,多媒體宣教內容除了腸道準備及鏡檢注意事項外,還囊括了內鏡室環境、鏡檢圖像、鏡檢過程等,加之護理人員現場答疑解惑,對糾正患者錯誤認知、緩解不良情緒具有顯著效果,另外,專業的護理團隊經培訓考核后擁有較強的護理能力和執行能力,在科主任指導下,在護士長督導下,對護理質量有良好控制,也是思維導圖+多媒體宣教得以全面貫徹執行的基礎。因此,膠囊內鏡檢查患者的腸道準備知識掌握情況、心理狀態均獲得顯著優化,最終提高了腸道準備質量,縮短了各項鏡檢時間。
綜上所述,膠囊內鏡檢查患者在腸道準備階段接受思維導圖+多媒體健康教育對提升腸道準備知識和改善心理狀態具有重要作用,對縮短鏡檢時間、提高檢查質量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存在樣本量不足之缺點,今后需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