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蓉 唐琳 付彩琴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將造影導管插入活檢管道內后注入造影劑拍攝X線攝片用來治療胰膽疾病的重要技術,較其他開腹型手術相比雖具有很大的優勢,但畢竟屬于侵入性手術,患者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從而降低手術效果,延緩康復進程,對患者身心造成傷害[1-3]。多種中醫護理干預技術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緩解患者緊張的心理狀態,加快患者康復進程[4]。耳穴壓豆能通過王不留行籽壓于耳部,產生酸麻脹痛感,因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刺激相對應的部位可發揮有效治療作用[5-6]。本研究探討多種中醫護理干預技術在ERCP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12月在醫院行ERCP術后住院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接受ERCP治療;個人資料齊全。排除條件:患有嚴重心血管、呼吸、肝、腎、造血或內分泌系統疾病;過敏體質,或對中藥成分過敏;失明、聾啞、精神發育遲滯、精神障礙、身體殘疾;近期已接受其他相關治療;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排除條件:試驗過程中,患者配合性差,影響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納入后未服藥或不能堅持服藥或加用其他治療;在研究期間,出于各種原因主動退出。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3~61歲,平均36.38±5.71歲;其中惡性膽道梗阻3例 ,慢性胰腺炎7例 ,膽總管結石8例,化膿性膽管炎12例 。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2~63歲,平均35.82±4.25歲;其中惡性膽道梗阻3例 ,慢性胰腺炎5例 ,膽總管結石9例,化膿性膽管炎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配合醫師快速完成手術;在患者術后24 h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后,若無特殊癥狀,可從流食逐漸過渡至普食。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干預時間為1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多種中醫干預技術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耳穴壓豆:選脾、腎、大腸、三焦穴,常規消毒后,以王不留行籽貼敷,拇指、示指輕按壓,以患者自覺酸、麻、脹、痛為宜,每次按壓1~2 min,每日3次,隔日更換另一側耳穴壓豆治療,兩耳交替進行。
(2)穴位貼敷:取500 ml水,倒入丁香、吳茱萸、肉桂等中藥進行煎煮,30 min后,加入適量輔料,攪拌制成藥膏。取適量藥膏涂在醫用敷貼上貼于氣海、關元、大腸腧及雙側天樞,每日敷貼1次,每次 6~8 h。
(3)艾灸:選擇合適體位,充分暴露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等穴位,選用熱敏灸艾條,將其一端點燃,手持艾條的中上部,將艾條燃燒端對準腧穴,距腧穴皮膚2~3 cm施灸,艾條與施灸處皮膚的距離應保持相對固定,若感覺太燙可加大與皮膚的距離,一般每穴灸10~15 min。干預時間1個月。
(1)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感染、膽管炎、急性胰腺炎。
(2)心理狀態: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進行評估,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7-8]。
(3)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GIQLI): 包括17項生存質量測評和19項消化系統測評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4分5級評分法評分,滿分144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9]。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校正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多種中醫干預技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GIQLI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4周后,兩組患者GIQL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IQLI評分比較(分)
ERCP作為一種侵入性檢查,越來越多用于檢查和治療膽管、胰管和膽囊發生的疾病,但具有一定并發癥發生風險,術后并發癥主要有急性胰腺炎或高淀粉酶血癥,發生率為1%~10%[10],大部分患者屬于輕癥,經過治療以后可以好轉,但是仍有10%的患者可發展為重癥胰腺炎[11];1%~5%的患者會發生術后膽道感染,可能出現發熱、血象高等;出血一般發生在術后24 h之內,但也有部分患者發生在術后48~72 h,需警惕遲發性出血[12];穿孔為ERCP技術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如果發生,后果較為嚴重[13]。
手術患者面臨生命的威脅,又要遭受軀體疼痛或傷殘,心理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感到緊張、焦慮、恐懼,導致心理壓力很大,出現坐臥不寧,徹夜不眠等情況,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夠解決,會影響手術效果,引起并發癥。患者經過手術,從麻醉中醒來,這時他們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于軀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傷,都會體驗到切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又怕切口出血或裂開,多產生焦躁不安的心情。感到當前的痛苦難熬,當疼痛緩解之后,又擔心預后,因此,對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應十分重視。而ERCP術后又易出現并發癥,不僅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還會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所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術后護理變顯得極為重要。
多種中醫干預技術是一種在整體觀、辨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調理、養護重于治療的觀念,蘊含了陰陽、五行等思想,通過匯聚上千年的智慧而得來的治療方法[14]。中醫上通過“四診”來獲取病情、身體狀況等信息,應用八綱辨證進行分析、歸納,確立患者的證型或潛在問題,提出“專屬”的護理措施及健康指導。中醫臨床護理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床的辨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15]。目前,中醫護理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總結出一套高效、有特色的中醫辨證施護方法[15]。針灸療法、藥物貼敷、放血、刮痧、拔罐等中醫傳統護理技術已被廣泛用于臨床實踐中,具有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的特點,備受患者青睞[16]。多種中醫干預技術以患者為中心,認為人體是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一個整體,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及邪正斗爭等有關,而內因為疾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臟腑功能的變化會體現在體表變化上,可從局部變化來推測機體臟腑功能的變化,為疾病治療與護理提供重要依據。故臨床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局部變化,還需要關注患者的內在變化,如相關臟腑功能的變化等。護理人員可依據患者病因、體質、體表癥狀、臟腑經絡變化等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從而對其施行更具針對性、整體性的護理干預[17]。中醫認為,臨床護理時應該更加關注患者的情志是否穩定而舒暢、生活環境是否良好、飲食是否合理及有無功能鍛煉等[18]。關于上述內容,歷代醫書也有記載,其將自然界正常氣候變化成為“六氣”,六氣侵犯人體致使疾病發生時成為“六浮”,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居住環境、氣候等多種因素有關,故在護理患者時需做好氣候變化的防范措施,落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主張“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以便為其實施更加個性化、科學化的護理方法。
多種中醫干預技術是通過日常根據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進行調理改善,中醫認為人的精神狀態多受到情志因素的直接影響,如中醫情志相生療法通過情志之間的相生關系來調節人的情緒,以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從而使患者緩解因疾病和手術所產生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讓患者能疏散心情,積極面對術后的康復治療,提高對治療的依從性,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按時服藥接受康復治療,促進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護理方法為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和艾灸。大量研究表明,耳穴具有健腦、健心、健神等功能,其中的“健神”,就是對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有治療調整功能,通過運用耳穴綜合療法,對患者進行耳廓和頭部的按摩、刮痧;耳穴放血、壓豆或者埋針,同時輔之以心理疏導來排解負性情緒,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情緒問題。依據經絡學說,在患者特定穴位進行貼敷,對穴位產生刺激,調節經絡,能夠達到疏肝解郁的功效。選擇涌泉穴進行刺激,能調節大腦皮質,起到鎮靜的功效,還能達到疏肝理氣、補腎安神的功效,而吳茱萸有疏肝解郁、疏肝下氣的作用,貼敷在涌泉穴,調節患者的臟腑功能,平衡陰陽,行氣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艾灸是一種身體自我調節的治療方法,用艾灸的方式來調節陰陽平衡,也就是說,如果有陰虛陽亢和肝郁,艾灸可以調整到陰平陽,疏肝理氣,用自己的情緒調節可以達到治療抑郁癥的效果。但目前還有一些患者對中醫護理治療的懷疑和抵觸心理,導致患者接受術后康復治療存在依從性不高的問題,進而影響護理干預效果,本研究通過對中醫護理干預內容進行宣講,為患者講解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以及解決方法,還有前期干預的成果,盡可能的降低患者的疑慮,提高患者接受護理干預的依從性和術后護理干預效果。
本研究采用SAS、SDS、GIQLI量表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質量進行測評,觀察患者接受耳穴壓豆、穴位貼敷和艾灸等多種中醫護理干預技術后的效果。結果表明,實施多種中醫干預技術后,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GIQLI評分高于對照組。龍雅潔等[19]研究發現中藥芒硝外敷腹部配合耳穴壓豆能夠有效減輕ERCP術后并發癥癥狀,減輕術后痛苦,而外敷法、耳穴壓豆皆屬于中醫特色護理之一。賀照霞等[20]的研究中也證實了中醫特色護理對于ERCP術后護理質量與患者臨床癥狀有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護理效果和滿意度。本研究由于樣本量較小,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但多種中醫干預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大幅度降低,較對照組降低了近8倍,表明多種中醫干預技術能有效降低患者ERCP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更進一步驗證了龍雅潔等[19]、賀照霞等[20]的觀點,且在此基礎上觀察到多種中醫護理干預技術能改善患者出現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患者積極治療,加快康復進度。
綜上所述,多種中醫護理干預技術能有效降低ERCP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情緒,提高生存質量。但是本研究納入研究的對象存在地域局限性,可能導致研究結果有偏差,結論可靠性需進一步驗證;護理效果調查自評表主觀性較強,需要進一步減少主觀差異;樣本量偏少、研究時間較短。后續需開展更多設計嚴謹、科學的方法,認真記錄相關不良反應情況,如實報道患者的不適情況,并做意向護理分析;在今后研究中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探討多種中醫干預技術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