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桃林 云潔 陳藝曦 袁雷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炎癥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率較高,全球患病率為0.5%~1%,國內發病率為0.32%~0.36%,臨床表現為外周小關節對稱性受累,嚴重的甚至出現關節變形或功能喪失[1-2]。目前RA尚無根治方法,隨著病情的進展,關節功能障礙日益加重,關節疼痛明顯,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3]。RA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高致殘率及預后不良等特點,并且多數患者出院后對疾病認知不足,自我依從性差,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活動能力[4]。延續護理是醫院護理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依照疾病的預后轉歸,給予患者持續性的指導和干預,改善患者治療、康復效果的護理模式[5]。通過延續護理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成為慢性病護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6]。許多研究[8-20]表明,對RA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存在研究設計、干預措施及結局指標不一致等問題,且有關的系統評價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循證理念,通過Meta分析的方法探討延續護理模式對RA患者疼痛緩解等方面的干預效果,以期為延續護理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CBM、WanFang Date、CNKI、VIP 等數據庫,搜集有關延續護理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用效果的隨機對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起至2022年3月10日,中文檢索式為:(延續護理or延伸護理or延續性護理)和(類風濕關節炎 or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檢索式為:(“Patient Care Continuity”or “Continuum of Care” or “Continuity of Care” or“Transitional Care” or “Transition of Care” or “Continuity of Nursing”)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納入標準:①研究設計。隨機對照試驗(RCT)。②研究對象。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7]的RA患者。③干預措施。對照組入院后實施常規護理服務,延續護理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延續護理服務。④結局指標。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晨僵時間,28個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健康評估問卷(HAQ)。排除標準:①綜述、系統評價、會議論文等。②質量不高或重復發表的文獻。③非中文/英文文獻。
由兩名研究者按照納排標準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后交叉核對;如有異議雙方討論協商或咨詢導師解決。使用自制的數據提取表提取數據,提取信息主要包括:①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發表年份、樣本量。②干預時間。③干預措施。④結局指標。
由兩名經過系統培訓的研究員獨立完成,對納入的隨機對照研究采用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Version 5.3)進行質量評價。
采用RevMan5.3統計學軟件對所提取的資料進行Meta分析。連續性變量度量單位相同采用均數差(MD)合并統計量,度量單位不同則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MD)進行數據分析。采用Q檢驗和I2值對各研究間的一致性進行評價,當結果同質性較好時(P≥0.10,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異質性明顯時(P<0.10,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必要時進行文獻的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圖的繪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初步檢索相關文獻558篇,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后,最終納入13篇[8-20]文獻,未見符合標準的英文文獻。納入文獻的篩選流程圖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納入的13篇[8-20]研究所涉及病例總數為1206例,其中觀察組606例,對照組600例。所有文獻均進行了基線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具有可比性,所有文獻均詳細描述了延續護理模式的實施步驟及具體干預措施。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續表
對所納入13篇[8-20]文獻按照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進行質量評價,所有研究均提及“隨機分配”,其中有6篇[8-9,11,15-16,18]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所有文獻均未提及分配隱藏及盲法。經評價所有文獻質量均為B級。見圖2。

圖2 文獻質量評價
2.4.1 關節疼痛 納入的11篇[8-15,17-18,20]研究共計782例患者使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評價患者關節疼痛情況,各研究間異質性較高(P<0.01,I2=9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延續護理組患者VAS評分更低(MD=-1.75,95%CI:-2.22~-1.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圖3。

圖3 延續護理對VAS評分影響的Meta分析
2.4.2 晨僵時間 納入的6篇[8-10,17-19]研究報道了延續護理對RA患者晨僵時間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較高(P<0.01,I2=85%),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表明,延續護理組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MD=-11.24,95%CI:-13.44~-9.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圖4。

圖4 延續護理對晨僵時間影響的Meta分析
2.4.3 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 納入的4項[10,15-16,19]研究報道了延續護理對RA患者DAS28評分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較高(P<0.01,I2=97%),選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表明,延續護理組DAS28評分低于對照組(MD=-1.32,95%CI:-2.17~-0.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圖5。

圖5 延續護理對關節活動度評分影響的Meta分析
2.4.4 健康評估問卷(HAQ) 納入的2篇[9-10]研究報道了延續護理對RA患者健康狀況的影響,各研究間異質性較高(P=0.71,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延續護理組的健康狀況優于常規護理組(MD=-0.49,95%CI:-0.61~-0.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圖6。

圖6 延續護理對健康狀況影響的Meta分析
通過對VAS評分為結局的11篇[8-15,17-18,20]研究進行發表偏倚分析,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研究存在不平衡情況,考慮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高,見圖7。敏感性分析通過逐一剔除單個文獻后合并分析,對各研究間的合并效應量無顯著影響,本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定。

圖7 基于VAS評分的漏斗圖
RA是致殘率較高的慢性疾病,該病周期長且易反復發作,無法根治,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通過長期服藥和功能鍛煉緩解癥狀[21]。由于對疾病認識不足或缺乏人員監督等原因,患者出院后未能規范治療,成為RA患者疾病控制不佳、反復住院的原因之一。常規護理模式僅注重患者的院內護理,而無法滿足院外護理需求,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影響治療效果。《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22]中指出,護理服務應進一步豐富和拓展,要延續至社區、家庭。因此,RA患者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延續護理模式針對RA病情變化為患者制訂護理計劃,指導患者規律用藥,幫助患者掌握疼痛緩解的方法,提高治療依從性,來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
延續護理模式將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至家庭,為患者提供持續、規范的治療與護理。本研究通過對13篇RCT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延續護理組患者的VAS評分、晨僵時間、DAS28及HAQ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說明延續護理干預對RA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延續護理干預者給予RA患者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并定期通過家庭訪視、網絡及電話隨訪等措施,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正確進行康復鍛煉,促使其健康行為的養成,進而在緩解關節疼痛、縮短晨僵時間、改善關節功能及提升患者的健康評分方面有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納入的研究中,延續護理的隨訪方式形式多樣,效果較好,但部分患者在離院期間未完全配合,導致康復延滯。如何監督患者的院外依從性成為一大難點,醫療人員還需要制訂更加完善的院外監督管理計劃,來保證延續護理的有效實施。
對RA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其護理效果理想,有利于緩解關節疼痛,縮短晨僵時間,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的局限性:納入13篇[8-20]文獻均為中文文獻,多篇文獻樣本量偏少,文獻質量等級均為中等,證據級別不高,易導致偏倚發生。通過漏斗圖可以看出,所納入的文獻可能存在發表偏倚的問題。此外,本研究的結局指標中VAS評分、晨僵時間與DAS28評分的異質性較大,導致文章結果的質量不高,可能是由于納入患者的來源、病程、延續護理具體措施及干預時間的不同導致,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探索。因此,今后還需更加科學嚴謹的多中心、大樣本RCT,并進一步追蹤延續護理對RA患者的遠期療效,以驗證延續護理對RA患者的長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