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環境科技服務中心 于成卓
環境污染已成為影響我國公眾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化工、石化、鋼鐵等項目給我們解決生活物資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各種有毒有害污染物質通過呼吸、飲食等途徑進入人體,對健康造成危害。此外,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往往呈現多源頭排放、多介質污染、多途徑暴露和多受體危害的特征,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研究、建立環境風險物質源頭管控機制刻不容緩。通過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明確了環境污染導致的人群健康風險[1],對于推動相關建設項目污染源頭防控、提高企業生態環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2],明確提出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環境與健康調查,實施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探索建立高風險區域、重點項目健康風險評估制度。2014年以來,生態環境和衛生健康部門先后制定了《環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評估技術指南》《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總綱》等文件。明確了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基本原則、評估程序、主要內容、一般方法和步驟。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與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對一些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實操性不強,尤其是石化、化工、鋼鐵冶煉、危險廢物處置等行業特征污染因子識別、毒性評估技術方法等不夠全面,不足以為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與健康問題提供足夠支持[3]。亟須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健康風險技術評估方法的研究,指導建設項目科學、全面識別和評估環境污染,以便在項目生產運營過程中從源頭管控環境風險。
建設環境健康風險評估主要包括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和風險表征四部分內容,主要評估空氣、水、土壤、食品等暴露介質中的化學污染物經呼吸道吸入、經口攝入及皮膚接觸途徑暴露的非致癌風險與致癌風險。
評估流程主要包括:
(1)評估范圍。確定建設項目行業類別、主要污染物特征、環境危害性等,有針對性地確定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范圍。
(2)基本情況。收集擬建項目選址等基本信息、區域污染源、人群分布以及人體健康等資料。
(3)風險識別。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有關試驗數據和文獻資料,提出污染物類型、有毒有害物質、特征污染物因子等。
(4)毒性評估。基于識別出的風險物質和確定的暴露情景,定性描述污染物質引起個體或群體發生有害效應的程度,確定毒性參數、污染濃度、暴露劑量。
(5)風險表征。建設項目產生的危害物質對評估范圍內人群的環境健康風險、危害程度,包括“三致”及非 “三致”風險。
(6)結論措施。依據建設項目排放危害物質劑量、環境健康風險程度等,提出風險可接受結論,并針對不同項目、行業、區域提出環境健康風險的建議措施。(見圖1)

圖1 建設項目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流程
1.資料收集
(1)擬建項目的信息,包括項目基本概況、污染排放、工程分析等信息,參照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相關內容。(2)區域污染源資料:研究區域內主要污染源的數量及類型、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量、排放途徑及影響范圍等資料。(3)自然條件資料: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土壤等資料。(4)人群資料:研究區域敏感目標(集中居民區、學校、醫院、河流、農田等)分布情況、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年齡結構、日常生活習慣、主要膳食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等情況。(5)人體健康資料:收集將來可能要評估的人體健康基線資料,包括人群死亡率、腫瘤發生率以及其他疾病發病率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
2.確定評價因子
應根據項目使用的原料、產品、副產品及生產工藝特點識別其污染因子,重點選擇排放量較大、人體健康危害較高的特征污染因子作為評價因子,具體選擇原則參考如下:(1)我國有毒有害大氣、水污染物名錄或優先控制污染物名錄中規定的;(2)健康危害性較高的污染物,特別具有“三致”毒理特性的;(3)國家或地方法規、標準中限制排放的,且具有監測方法標準的。
3.確定評價范圍
對于大氣污染型建設項目(如石油化工、危廢焚燒處置、焦化、火電)和水污染影響型建設項目(如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分別依據相關導則要求確定大氣和水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再根據人群分布情況最終確定人體健康影響評價的范圍。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具體內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污染物的化學名稱、分子式、結構式、分子量等;(2)理化性質:包括污染物的蒸汽壓、熔點、水溶解度、正辛醇-水分配系數、吸附系數、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富集系數等 ;(3)代謝數據:包括污染物在人體和(或)動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蓄積等毒物代謝動力學數據;(4)毒性數據:包括污染物的急性毒性、皮膚腐蝕或刺激、嚴重眼損傷或眼刺激、呼吸道或皮膚致敏、致突變性、致癌性、生殖毒性、一次或反復接觸特異性靶器官毒性和吸入危害等毒性試驗數據;(5)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包括環境流行病學和職業流行病學數據等。(見表1)

表1 重點行業特征污染因子
2.劑量-反應關系評估。
(1)有閾化合物劑量-反應關系評估。對于有閾化合物,毒性參數包括呼吸吸入參考濃度(RfC)、經口攝入參考劑量(RfDo)和皮膚接觸參考劑量(RfDd)。不同暴露途徑的劑量-反應關系參數可通過公式進行轉換。由經口攝入參考劑量(RfDo)推導皮膚接觸參考劑量(RfDd)的計算公式(RfDd=RfDo×ABSo):
(2)無閾化合物劑量-反應關系評估。對于無閾化合物,致癌效應毒性參數包括呼吸吸入單位致癌因子(IUR)、經口攝入致癌斜率因子(SFo)和皮膚接觸致癌斜率因子(SFd),部分污染物的致癌效應毒性參數的推薦值見見附錄B。不同暴露途徑的劑量-反應關系參數可通過公式進行轉換。皮膚接觸致癌斜率系數采用公式
1.確定暴露情景
依據污染物的理化性質、排放途徑、區域的土地利用類型、居民分布、生活習慣和河流水體分布等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暴露情景。對于大氣污染型建設項目(如石油化工、危廢焚燒處置、焦化、火電),重點考慮吸入暴露途徑;對于水污染影響型建設項目(如污水處理、垃圾填埋),納污水體為飲用水源地、養殖水體或用于農田灌溉需重點考慮經口攝入途徑;同時,適當考慮皮膚接觸途徑。(1)經呼吸道吸入:人體通過呼吸吸入受污染的環境空氣和室內空氣(包括氣相和可吸入顆粒物)而暴露于環境污染物。(2)經消化道攝入:人體經口攝入受污染的食物、飲用水、土壤而暴露于環境污染物。(3)經皮膚接觸:人體經皮膚接觸受污染的土壤、飲用水或空氣而暴露于環境污染物。
2.污染物暴露濃度
(1)污染物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對于新建項目,如果評價范圍內無其他排放同類污染物的已建項目,則無須要開展評價因子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如新建項目評價范圍內還有其他排放同類污染物的已建項目或改建、擴建項目,則需要按照環評技術導則規定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要求開展評價因子的環境質量現狀監測。
(2)環境影響預測。在項目正常排放條件下,預測項目實施后環境介質中污染物的濃度。如果是改建、擴建項目,還應同步減去“以新帶老”污染源的環境影響。如果有區域削減項目,應同步減去削減源的環境影響。如果評價范圍內還有其他排放同類污染物的在建、擬建項目,還應疊加在建、擬建項目的環境影響。
通過收集、整理和各種健康相關資料,評估特定暴露劑量的有害因子對人體不良影響概率,以及人體健康所受到損害的可能性及程度,定性或定量描述環境污染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的風險[4-5]。
(1)風險表征評價原則。在毒性評估和暴露評估的基礎上,采用風險評估模型計算單一污染物經單一暴露途徑的風險值、單一污染物經所有暴露途徑的風險值。風險值的計算需分別計算污染物暴露的現狀風險值和項目實施后的預測風險值,以及兩者疊加的風險值。
(2)單一污染物的風險表征。對于敏感人群通過不同暴露途徑暴露單一污染物對應的超額致癌風險和危害商(非致癌風險)的計算推薦模型見附錄E。
本文件中規定對于單一污染物的可接受危害商為1,≤1表示健康風險可接受,>1表示暴露劑量超過閾值,需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對于單一污染物的超額致癌可接受風險水平為10-6,≤10-6表示健康風險可以接受,>10-6 表示有顯著風險,需采取風險控制措施。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參數或暴露模型存在不確定性,因而影響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主要來源于劑量-反應評價、暴露模型、暴露參數等方面。 結合不確定性分析,提出風險是否可接受的評估結論。如風險不可接受,需提出原料替代、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優化調整衛生防護距離等措施,確保風險可接受。
(1)報告摘要。簡要介紹建設項目類型及特點、特征污染物種類及健康危害、評價因子、評估范圍、人群分布、人群暴露途徑、暴露劑量、超額致癌風險或非致癌風險、風險控制措施及評估結果等概要結論;(2)總論。介紹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原則及依據;(3)項目概況。介紹項目主要產品、原輔材料、生產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污染物種類、排放途徑、周邊敏感目標分布、人群健康影響基線資料等情況;(4)評估范圍。介紹項目環境影響范圍、采用的預測模型、區域內敏感人口分布、人口數量、年齡結構等情況;(5)評價因子篩選。闡述評價因子篩選原則、評價因子的種類;(6)毒性評估。闡述評價因子的理化性質、代謝數據、毒性效應、靶器官、效應終點、劑量-反應關系參數、資料來源等信息;(7)暴露評估。分析人群的暴露情景,描述區域環境現狀結果、環境質量預測結果、采用的暴露評估模型、暴露參數,給出各類暴露場景下各暴露途徑的人群暴露量及主要暴露途徑等結果;(8)風險表征。以文字、圖、表的形式表述風險評估的結果以及超過可接受風險水平所覆蓋的區域范圍及人群分布數量;(9)不確定性分析。對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暴露—反應關系評估、風險表征各個環節的不確定性進行描述、分析,提出是否可接受的評估結論。
當前環境和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一些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境污染問題給環境健康防控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建設項目的污染因子種類多、健康損害滯后性以及多途徑暴露等特征,給環境健康風險防控工作帶來很大挑戰,需根據不同行業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特點,研究制定科學系統的環境健康風險技術評估方法。本文對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特點、毒性評估方法等進行研究,在技術評估流程、評估內容、方法步驟及報告形式等方面進行優化,提高了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實操性和適用性,能夠為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提供參考,對于推動建設環境健康風險從源頭預防、加強環境污染問題主動管理以及環境污染危害溯源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