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程柯心,閆蕊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中國的應用普及呈現了高速增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73.0%,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8.5小時,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5%、94.5%和90.5%,用戶規模分別達10.07億、9.75億和9.34億[1]。可見,互聯網已然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僅為12.2%[2]。在數字化浪潮中,年輕一代享受著高科技智能帶來的各種便利,利用互聯網解決了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如網上購物、網上訂票、網上掛號、網上辦理社保業務等等。然而,對于智能設備持有率低、上網比率低的老年人來說,同數字技術間的隔離與疏遠成為他們與信息時代之間的壁壘,年輕人眼中方便快捷的智能設備給老年群體帶來的是就醫、投保、出行等多方面的障礙與影響。
本次調研主要圍繞“青—老”兩代群體展開,在對于青年群體的調查中回收有效問卷332份,在對于老年群體的調研中回收有效問卷99份:
在有效回收的332份調研樣本中,有51.81%的老年人未擁有智能手機。其中,58.14%的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機,20.93%的老年人的家屬未考慮過為其購置智能設備,18.6%的受調查者表示未關注過家庭內老年人購置智能設備的問題,18.6%的受調查者表示有其它的原因,主要有三類: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使用智能設備時存在視聽障礙、曾遭遇電信詐騙[3]。可見在智能設備接入層面,老年人自身對于智能設備的抵觸和家屬對于為老人配置智能設備的忽視導致超過半數的老年人不具備連接信息社會的智能設備,因接入端產生了數字鴻溝。
調查顯示,擁有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中,13.3%的老年人能夠自主使用醫院掛號、掃碼出行等必要智能應用,42.5%的老年人須在家人或者相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完成,25%的老年人多通過人工通道解決問題和辦理業務,38.13%的老年人不能完成掃碼出行、預約掛號等智能功能。此外,關于老年人能否使用支付寶等軟件進行網上支付這一問題,6.25%的老年人能夠十分熟練、獨立地操作使用智能設備完成網上支付,30.63%的老年人能夠一般熟練地、在他人幫助下使用智能設備完成網上支付, 而高達60%的老年人幾乎不會使用網上支付功能,通常出行與生活均使用現金支付。由此可見,無論是出行必要的掃碼出行功能還是老年群體能夠自主選擇使用與否的網上支付功能,能夠熟練、自主使用它們的老年人占比極小。這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廣泛普及并使用的智能手機功能,對于大多數老年人而言,即使擁有智能設備也幾乎無法完成,或者需要在家庭成員、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能完成。
在所回收的99份老年群體對數字生活的參與度調查中,僅有3.75%的老人對數字生活的參與程度十分高,能夠使用各類應用軟件,6.25%的老人對數字生活的參與程度較高,能夠通過網絡完成掃碼出行、醫院掛號、辦理社保等必要生活事項,45.63%的老人參與程度一般,能夠通過網絡使用抖音、愛奇藝等娛樂性質軟件,38.75%的老人參與程度低,僅使用智能設備聯系他人。這同樣反映了當今老年人普遍對于數字生活的參與程度不高,融入感較低,他們多使用智能設備聯系他人、看短視頻和電視劇等娛樂活動,而該類軟件普遍具有操作選項與傳統電子設備類似(如智能手機撥號界面類似于按鍵手機撥打電話方式,抖音刷短視頻的方式類似于遙控器操縱電視換臺)、使用方式簡單等特點。
因此,在擁有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中,不熟悉電子產品的使用,以及僅能使用簡單的手機軟件導致的對數字生活的低參與度,也會導致老年數字鴻溝的產生,甚至有可能使得該問題更加嚴重。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如休閑娛樂等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和掃碼出行等社會趨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老年人學習使用某些必要的智能功能與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合老年數字鴻溝,消減其負面影響。
在學習使用智能設備的途徑上,38.89%的老年人能夠根據系統的相關提示,自己學習;79.63%的老年人主要是在家庭成員幫助下學習;還有55.56%的老人會在同齡友人的幫助下學習。可見老年人對于智能設備的使用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但主要仍是依靠家庭成員與同齡友人的幫助學習。在學習使用智能軟件意愿上,愿意學習使用的日常工具類軟件、社交通訊類軟件、娛樂影視類軟件等的占比分別為48.48%、50.51%、33.33%。此外,有22.22%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主動學習使用軟件,其原因主要為:精力不足、視力不好以及記憶力衰退。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老年人對于各類軟件的學習都持積極態度,愿意主動了解學習。因此在老年數字鴻溝面前,家屬的幫助以及老人之間的互助就顯得尤為重要,鼓勵家屬幫助老人學習使用軟件,能有力推動老年人與信息時代接軌,有效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根據以往文獻研究及對現有新聞報道的分析,總結出老年數字鴻溝的相關性影響因素,在調研過程中以量表的形式獲取受調查者對相關性影響因素的態度,并在分析數據的時候以一般影響性為基準線,結果顯示老年人智能應用熟練程度低、老年人網絡參與意識薄弱、老年人身體機能與學習能力衰退、社會與科技的發展、社會服務重心偏移、智能技術更新速度快、智能應用受眾面的限制、無法理解網絡流行語等參與交流障礙這幾項因素對老年數字鴻溝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更為突出的影響,而老年人智能設備持有率低、老年人對網絡持有抵觸心理、政府政策措施的不足及傳統媒體的消失這四項因素對老年數字鴻溝的影響相對較小(如圖1)。

圖1 老年數字鴻溝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
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老年群體比年輕者一代更容易在使用智能設備中遭遇困擾或者阻礙,尤其體現在出行方面,有“碼”才有行這一政策在全國各地施行,這給不懂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或者根本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帶來了出行的不便,除此之外還有購物、網上支付、智能掛號等等方面的不便。調研數據顯示,老年群體適應數字化社會過程中所遭遇的最大阻礙是在醫療掛號、掃碼支付、掃碼出行等過程中不熟悉具體的網絡技術與操作流程從而帶來的出行、醫療不便,占比為64.81%;其次是因為防范意識的薄弱而容易遭遇電信詐騙以及因不熟悉微信等新型聊天溝通軟件而與親屬間聯系漸少這兩項困擾,占比分別為38.89%和31.48%,這均是數字鴻溝給老年群體帶來的亟待解決的生活保障阻礙。而這種阻礙在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中表現則更為突出,在針對該群體的調研中發現,71.11%的老人需要在家人陪同下幫助才能完成掃碼支付、掃碼出行、預約掛號等需要網絡技術的日常生活事項,22.22%的老年人則會在場所內尋求相關人員的幫助完成,而17.78%的老人普遍表示基本不會接觸到這類需要網絡設備才能進行的活動,他們仍會選擇現金支付、線下掛號的生活方式。該項調查看似大多數老年人在家人、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能夠參與數字生活,但也反映出在當今這個高度智能化的時代,老人孤身一身將會遇到諸多不便,數字鴻溝帶來的困境出現在老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研究國內外的彌合政策,發現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推行了各自的老年數字鴻溝彌合政策,并總結出各國政策的共性有:(1)智能設備適老化。(2)立法保護。(3)改善老年人智能設備持有率。(4)智能設備教學。我國發改委也曾發布《第一批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范案例名單》,全國共有14個省市入選(如表1)。這些城市運用智能技術為老年群體打造居家生活、醫療、出行等方面的智能產品或定制智能服務方案[4]。

表1 國內部分城市所推行的老年數字鴻溝政策范例
分析整理國內外老年數字鴻溝彌合措施后,總結歸納出四類能夠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化社會的途徑類型,并在調研問卷中進行了群眾調查(如圖2)。54.55%的老人希望未來能夠簡化現有軟件、網頁的流程與頁面,以適應老年群體使用;49.49%的老年人喜歡為老年群體定制簡易的聯系溝通、購物支付、掃碼出行等軟件;34.34%的老年人希望政府與社區為老年群體開展培訓課程,助老年群體學習與使用智能設備;44.44%的老年人在掃碼出行、購物支付、預約掛號等必要生活場所,為老年群體定制設備、專屬通道或簡化流程;其余28.28%的老年人則提出了增強智能手機安全性,減少詐騙信息等類型的建議。可見目前老年群體中對于適用于老年人的簡化版應用、網頁需求性較強,對于相關應用軟件的研發與推廣不失為彌合數字鴻溝的一大途徑。

圖2 期望做出的數字鴻溝彌舉措
要想彌合老年數字鴻溝,首先應當為老年人提供能夠加入數字時代潮流的智能設備。因此在智能設備的購買層面,應鼓勵家庭成員重視為老年人配置智能設備的問題,呼吁其主動為老年人購買并引導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除此之外,可推出優惠政策幫助老年人購買智能手機和支付網絡移動數據費用,或提供購買智能手機等設備的老年人補貼,幫助老人接解決智能設備的獲取問題。
第一,鼓勵家庭成員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設備,同時鼓勵老年人之間的互助。面對自己親近、熟悉的人群,老年人會更具信任感,更愿意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電子產品,學習相關應用的使用方法,產生學習使用智能設備的內生動力。不僅如此,親屬、友人更加熟悉老人的學習思維模式,更能夠及時調整幫助方式,以更加適合老人的方式讓老人更快掌握智能設備及相關軟件的使用。
第二,在社區、網絡開辦智能設備技術與技能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由數字時代者幫助老年群體“掃盲”,以更好地融入社會。該模式的優勢在于覆蓋面更廣,對于智能設備的相關講解更全面。線上網絡教學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學習機會,同時24小時隨時可以反復觀看學習,彌補了家屬較為忙碌時老年人學習的需求,線下社區志愿者在解決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備面臨的具體問題則更具有針對性。
類似于現今手機中針對青少年的“青少年模式”,各類軟件也可開展“老年模式”研發。在外觀上,無論是網頁或者軟件,其界面可以更加簡潔,各板塊區分更為明顯,同時加大加粗字號,便于老人查看。在功能引導上,在初次使用軟件的前三天,可自動彈出教學引導,幫助老人快速適應、鞏固各板塊的功能,對于功能引導語應盡量簡單易懂。在信息處理方面,應加強信息過濾,防止詐騙信息的彈出,減少廣告類信息推送。
對于非必要強制性服務,在提供數字服務的同時,應為老人傳統服務模式。例如,在超市盛行自主結賬、掃碼付款的同時,應保留人工服務柜臺,便于老人使用現金支付。
對于必要的強制性數字操作,例如出入公共場所需掃描健康碼、出示行程碼等,應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通道,在該通道可由工作人員掃描老人的健康碼確認行程,免去老人自己掃碼的困難等。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在洶涌的數字化浪潮下,時代的創造者—老一輩們,卻因一道數字鴻溝被排除在時代紅利之外。縱使數字化社會建設勢不可擋,時代的發展也不能遺忘任何一代。通過對于老年數字鴻溝的研究,我們相信這一溝壑終將被彌合,在數字化完全到來的時代,老年群體也能自如地享受到數字化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