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英 李翠萍 莊金玲
(1.濰坊市坊子區人民醫院創面治療中心,山東 濰坊, 261200;2.濰坊市坊子區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山東 濰坊, 261200;3.濰坊市坊子區人民醫院門診護理組,山東 濰坊, 261200)
12型糖尿病是常見慢性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常見于35歲以上的成年人群,糖尿病足是其嚴重并發癥。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甚至有約40%的患者面臨截肢的風險,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多年來,Wagner分級系統被視為傷口評估的黃金標準,但該系統未包括傷口的缺血狀態。因此,在過去20年中已經提出并驗證了一系列新的糖尿病足部傷口分類系統,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TEXAS分類系統在預測結果方面被證明優于Wagner系統,該研究還表明,傳統的Wagner系統的預測結果是準確的[1]。因此,在足潰瘍評估中選擇Wagner分級系統和TEXAS分類系統都是可行的。研究顯示,截肢率隨潰瘍深度和分期的嚴重程度增加而增高,潰瘍深及骨組織,截肢率增高11倍;若合并感染和缺血,截肢率增高近90倍[2]。清創后新鮮的創面假如運用傳統干性換藥辦法,會使新鮮的創面枯燥結痂,對感染病灶造成不良影響,而濕性愈合換藥辦法能保護肉芽組織、促進表皮成長,有助于促進感染傷口盡早愈合,提升預后[3]。通過對傷口感染情況進行綜合診斷,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能夠降低感染后截肢的風險。本研究分析對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的傷口評估及濕性換藥護理效果,為臨床研究提供循證證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6月濰坊市坊子區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8.62±7.13)歲。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9.45±6.5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濰坊市坊子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足部皮膚破潰,傷口分布在足底受力處或足趾間者;②符合《2型糖尿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對2型糖尿病及足部感染的診斷標準[4];③Wagner分級1~3級[5]。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2型糖尿病并發癥者;②干性壞疽;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④診斷為局部壞死需要截肢或者截趾者;⑤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⑥精神、智力異常等不能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性護理。由專業的護理人員詳細檢查足部,主要是對足部皮膚是否出現紅腫、皸裂以及潰瘍、創傷、足癬等情況以及足背動脈是否搏動異常等進行觀察。進行足部皮膚護理,將潤膚膏涂抹在皮膚皸裂及干燥的部位,注意避開足趾間。進行足部按摩,幫助血液循環,重點按摩足部及小腿,5 min/次,早晚各1次。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以抬腳尖、提腳跟等方式促進腓腸肌活動。實施干性換藥護理,準備好碘伏紗布,將傷口妥善覆蓋,潛行傷口應以碘伏紗布填塞。換藥后以無菌紗布或者棉墊將創面包扎好,根據滲液情況,每1~2天換藥1次。
觀察組實施科學的傷口評估及濕性換藥護理。(1)醫護人員培訓。在對糖尿病足患者展開相關護理干預前,需要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統一規范培訓,通過講座或權威專家講解的方式宣傳關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相關知識,對應的預防和處理措施,確認所有醫護人員都能夠掌握內容。(2)傷口評估。了解足部感染的程度,對傷口形成的原因以及影響愈合因素進行分析,測量傷口大小及深度,確定傷口部位。評估傷口嚴重程度,對傷口床的組織存活情況進行判斷,以傷口顏色、組織活性及滲出物氣味、滲出量進行觀察。每次進行傷口評估,均需要詳細記錄換藥時間、血糖水平、用藥時長及致傷原因等。評估后,進行傷口的初步清理,采用機械法進行蠶食清創處理,必要時輔以具有自溶清創效果的敷料,如藻酸鹽類、親水纖維或水凝膠敷料,逐漸將壞死組織清除。(3)濕性換藥護理。在濕性換藥護理過程中,傷口周圍皮膚用0.5%的碘伏消毒,使用0.9%氯化鈉溶液徹底清洗傷口床,傷口嚴重感染者應用具有抗感染能力的消毒液清洗。根據傷口評估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敷料,感染的傷口選擇含銀離子敷料局部控制感染,滲出液多的傷口選擇能良好控制滲液的敷料,如藻酸鹽類或親水纖維敷料,干燥傷口選擇具有補水作用的水凝膠類敷料,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次級外層敷料,如水膠體類敷料、泡沫敷料或紗布等。根據滲液情況,每1~5天換藥1次。(4)輔助護理。配合醫生積極處理原發病,控制血糖,糾正貧血,補充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傷口感染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患者足部出現壓瘡傷口的,首先評估危險因素,做好減壓處理,達到壓力再分布,避免傷口受壓。其次按照傷口濕性愈合的TIME原則進行傷口的處理。一般在護理4周后傷口可逐漸愈合。傷口愈合后,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該部位的護理,使用減壓貼或者薄型水膠體敷料貼敷在創口上,以保護傷口,避免受到創傷。指導患者或家屬每天進行足部的自我檢查及足部護理以及定期進行專業的足部檢查和評估,避免復發。
兩組均干預1個月。
①疼痛癥狀。在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對患者應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方式評估足部疼痛,在紙上劃一標注0~10的直線,讓患者根據感覺標記,分數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6]。
②臨床療效。干預1個月后依據《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中糖尿病足療效標準,療程后患者潰瘍面積縮小,幅度>80%甚至完全愈合,為優;療程后患者潰瘍面積縮小,幅度40%~80%,為良;療程后潰瘍面積無改善甚至擴大,為差[7]。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③潰瘍面積。在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對患者足部潰瘍面積進行測量。
④護理效率。統計換藥頻率及換藥間隔時間。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
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干預前,兩組患者潰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潰瘍面積比較 (±s,cm2)

表3 兩組患者潰瘍面積比較 (±s,cm2)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
觀察組換藥頻率較對照組低,換藥間隔時間較對照組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效率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效率比較 (±s)
?
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隨著人們生活節奏、飲食習慣及作息等問題而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當前并無徹底有效的治療手段,在長期生活調整及藥物治療中患者依從性不足或者重視程度較低,導致血糖指標反復波動并引發系列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及生活質量,糖尿病足是其中發生率較高及威脅性強的并發癥[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觀察組針對傷口感染部位、面積、深度以及缺血情況、神經病變等進行科學的傷口評估,對創面的具體情況進行整體描述,通過傷口評估為后續治療方案提供科學的指導,有助于提升預后[7-8]。而在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的換藥護理過程中,既往研究認為保持創面干燥有助于創面愈合。而近些年的臨床實踐顯示,干燥的創面敷料,能夠吸收滲出液,發揮保護創面的作用,但難以保證傷口溫度及濕度[9-11]。且換藥過程中使用碘劑清潔傷口,會對傷口部位的成纖細胞造成破壞,還可導致傷口部位缺水,造成傷口與敷料粘連[12]。在更換敷料過程中,會引發疼痛及對新生肉芽組織的牽拉,破壞已經愈合的創面,進而延長創面愈合時間。濕性換藥護理采用濕性敷料進行護理,選擇新型水膠體敷料及水凝膠敷料覆蓋在傷口位置,可維持有效的溫度及濕度,為創面提供較好的供血及供氧條件,可降低溫度變化造成的疼痛[13-14]。濕性敷料的應用,可加速組織細胞再生,通過與干燥結痂的傷口壞死組織水合后,可發揮自溶清創作用[15-17]。
此外本研究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潰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濕性換藥護理可有效清除壞死組織,因而能夠發揮較好的吸收滲液作用。采用活性親水水膠體敷料護理,通過外層柔軟的隔水膜,可保證創面處于微酸環境中,可抑制細菌生長,降低感染加重的風險。在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的護理過程中,通過對傷口進行準確的評估,并根據不同傷口的感染程度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敷料[18-19]。通過對原發病、潛在病及影響愈合的因素進行干預,能促進創面盡早愈合。陳秋香等[20]研究采用濕性敷料在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換藥護理中應用,結果顯示乙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甲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每次換藥時間、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短于甲組,換藥次數少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乙兩組在第7天時的創面愈合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在第14、21、28天的創面愈合速度快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換藥頻率較對照組低,換藥間隔時間較對照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科學的傷口評估,并結合濕性換藥護理,能夠充分保證干預的針對性及合理性,并通過保證傷口部位的溫濕度,可保證良好的供氧及供血,讓敷料藥效持續時間更久,換藥頻率更低,為創面愈合提供保障,最終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2型糖尿病并發足部感染采用科學的傷口評估并進行濕性換藥護理,能夠顯著提升創面愈合效果,提升換藥頻率,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傷口都適合濕性換藥,對于干性壞疽,以及穩定的焦痂,應注意保持清潔干燥,切不可盲目采取濕性換藥。此外由于本研究樣本有限,對于濕性換藥護理的作用機制研究不夠深入,接下來有待擴大樣本量做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