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超
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平頂山 467000
消化性潰瘍泛指胃、十二指腸、食管等部位的潰瘍病灶,一般是由于腸道黏膜在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下引起,在多種致病因子的破壞作用,上述部位的黏膜可出現(xiàn)炎性反應,當黏膜發(fā)生壞死、脫落后即會形成潰瘍[1]。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消化性潰瘍在全球范圍內均較為常見,此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目前認為,消化性潰瘍發(fā)病與幽門螺桿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 染 、非 甾 體 消 炎 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濫用等因素相關,但近年來由于Hp 感染率及NSAIDs 濫用現(xiàn)象減少,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率逐漸得到控制[2]。出血為一部分患者的首發(fā)癥狀,臨床通常會先予以止血處理后再實施其他潰瘍治療,內鏡下止血則是其常用的止血方案[3]。但有研究指出,消化性潰瘍患者并發(fā)出血癥狀考慮與胃酸過度分泌、胃蛋白酶自我消化后,潰瘍病灶深入黏膜固有肌層,導致血管受損這一機制相關,內鏡下止血僅可暫時抑制活動性出血,無法改善患者的腸道微生態(tài),患者再出血風險較高[4]。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血管對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具有重要意義。注射用艾普拉唑鈉為一種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可對患者的出血病灶起到改善效果。本研究重在探討注射用艾普拉唑鈉在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接受止血、基礎用藥后的應用效果。
回顧性研究,在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間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中隨機抽取135例,分析患者病歷資料后,根據(jù)當時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68 例和對照組67 例。研究組男36 例、女32 例,年齡(50.45±2.31)歲,發(fā)病時間(30.24±1.13)h,出血位置:胃部37例、十二指腸28例、食管3例,出血量(637.35±50.41)ml;對照組男37 例、女30 例,年齡(50.16±2.72)歲,發(fā)病時間(30.45±1.27)h,出血位置:胃部 40 例、十二指腸25 例、食管2 例,出血量(641.35±50.29)ml。納入標準:(1)本診斷標準為《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年)》[5];(2)均伴有出血病灶,出血量在500 ml 以上;(3)發(fā)病時間均在48 h 以內;(4)經(jīng)胃鏡、X 線鋇餐檢查可見明顯潰瘍病灶;(5)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感染或其他因素導致免疫機制障礙;(2)伴有消化道腫瘤或其他惡性腫瘤者;(3)存在艾普拉唑禁忌證者;(4)病情急性發(fā)作期已接受其他治療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出血位置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00214)
均先接受止血及常規(guī)治療,具體如下:首先予以患者內鏡下止血治療,使用電子胃鏡探查消化道內出血病灶,在病灶處取適量生理鹽水噴灑出血點,觀察血管收縮情況,待出血量明顯減少,為患者注射0.1%的去甲腎上腺素[遠大醫(y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301,規(guī)格1 ml∶2 mg]后,在胃鏡視野下,使用鈦夾夾閉血管端止血,后予以含鉍四聯(lián)療法治療,具體為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膠囊(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071,規(guī)格20 mg)+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山西新寶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9772,規(guī)格55 mg)+阿莫西林膠囊(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2211,規(guī)格0.25 g)+克拉霉素分散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75,規(guī)格0.125 g),用藥劑量分別為20 mg/次、2次/d(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膠囊);220 mg/次、2次/d(膠體酒石酸鉍膠囊);1.0 g/次、2 次/d(阿莫西林膠囊);0.5 g/次、2 次/d(克拉霉素分散片),持續(xù)用藥14 d。研究組在上述止血、藥物治療基礎上,采用注射用艾普拉唑鈉(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170019,規(guī)格 10 mg)配合治療,首次用藥先取 20 mg 本品與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稀釋至10%(10 mg∶100 ml),在30 min內經(jīng)靜脈完成滴注后,第2天將劑量調整為10 mg,同樣稀釋至 10% 濃度后,在 30 min 內完成滴注,1 次/d,3 d 為1個療程,中間間隔1 d,2個療程后評估療效(共7 d)。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隨訪5 個月,期間叮囑患者每月定期到院復查。
(1)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療效評估標準:從患者潰瘍愈合情況、出血情況、大便情況及基礎體征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個標準。顯效:內鏡下見潰瘍愈合、無出血傾向,大便形態(tài)正常(無黑便,成形)且隱血試驗陰性,血壓、脈搏平穩(wěn);有效:內鏡下見潰瘍愈合、無出血傾向,大便形態(tài)趨于(顏色轉黃、成形)且隱血試驗弱陽性,血壓、脈搏接近平穩(wěn);無效:上述指標均不成立,且出現(xiàn)藥物相關不良反應;有效率為顯效、有效例數(shù)之和百分比。(2)對患者實施內鏡下止血治療時,記錄最終止血所用時長,于治療后記錄患者潰瘍愈合時間及各癥狀緩解時間:當疼痛評分<3 分時記錄腹痛緩解時間(分值1~10 分,與疼痛程度正相關),當體溫處于正常控制標準(36.5~37.2 ℃)時記錄為發(fā)熱緩解時間,當疼痛消退、潰瘍周圍黏膜充血恢復且潰瘍面有新生表皮覆蓋時記錄為潰瘍愈合時間[6]。(3)于患者治療結束后進行隨訪,隨訪周期為 1 個月,記錄并對比兩組隨訪1 個月內,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率,若1 個月內均未再次見出血則判定為止血成功,若1 個月內再次出血則記錄為再出血病例。(4)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局部過敏、頭暈頭痛、肝功能異常4種。
數(shù)據(jù)均采用軟件SPSS 22.0 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5.59%(65/68),高于對照組 85.07%(57/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87,P=0.038),見表1。

表1 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后,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止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潰瘍愈合時間、退熱時間、止痛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注: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內鏡下止血+基礎用藥),研究組予以注射用艾普拉唑鈉輔助治療
止痛時間(d)1.17±0.26 1.92±0.33 14.680<0.001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68 67 1.14±0.31 1.21±0.16 1.645 0.102 2.21±0.35 3.44±0.72 12.652<0.001 1.45±0.16 2.05±0.33 13.472<0.001組別 例數(shù) 止血時間(h)潰瘍愈合時間(d)退熱時間(d)
治療后,研究組隨訪1個月內止血成功率91.18%(62/68)高于對照組77.61%(52/67),再出血率3.23%(2/62)低于對照組19.23%(10/5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預后情況比較[例(%)]
治療后,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患者治療后藥物相關不良反應比較[例(%)]
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其實質為一種胃腸道黏膜防御-修復機制失衡,多種致病因子破壞黏膜屏障功能后,會導致其無法抵御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在Hp感染或NSAIDs 發(fā)揮藥物毒性時,胃腸道黏膜的防御-修復機制也會逐漸被打破,由此則會形成消化性潰瘍[7]。目前認為引發(fā)此病的因素與患者自身飲食習慣及心理、應激狀態(tài)等密切相關,除伴有明顯的上腹痛及反酸癥狀外,隨病情進展部分患者還會并發(fā)出血癥狀。胃腸道黏膜的固有肌層上覆蓋較多血管,當潰瘍病灶透過表面黏膜到達肌層后,可導致血管出現(xiàn)損傷而出血,一般在對伴出血癥狀的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先予以積極的止血措施[8-9]。但此前臨床常用的內鏡下止血僅可止住活動性出血,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引發(fā)出血的內在病因[10]。
此前臨床會通過予以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實現(xiàn)對此類患者的止血治療,PPI 的藥理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抑制胃酸而調節(jié)胃腸道微生態(tài)等方面,艾普拉唑是一種新型PPI,相較于此前臨床常用的PPI 藥物來說,此藥的抑酸效果更強,經(jīng)進入胃腸壁細胞后,有效成分可迅速轉化成活性代謝物,可通過與鈉鉀ATP 酶形成共價復合物后對其產(chǎn)生不可逆的抑制效果,其分子結構與奧美拉唑等PPI 近似,但前者的氫分子中含有吡咯環(huán),而吡咯環(huán)又被甲基分子取代,經(jīng)口服此藥后,可選擇性將胃內壁細胞轉化為次黃酚胺活性代謝產(chǎn)物,目前認為鉀鈉ATP 酶在胃酸大量分泌中有存在重要機制,而艾普拉唑則可不可逆抑制鈉鉀ATP酶,由此對胃酸分泌產(chǎn)生相應抑制效果,從而改善患者胃腸內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此藥從機體中代謝時,不會參與細胞色素P450 同工酶代謝過程,其抑酸效果并不會受到自身的藥代動力學影響[11-12]。本研究中,研究組有效率95.59%高于對照組85.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87,P=0.038)。兩組止血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胃腸道內酸性環(huán)境得到改善后,黏膜固有肌層血管也可得到有效修復,此時胃腸道黏膜會重新在機體產(chǎn)生相應防御、修復效果,因此研究組的潰瘍愈合時間及發(fā)熱、疼痛緩解時間均更短(均P<0.05)。柯楠等[13]指出,艾普拉唑可緩解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局部炎性反應,經(jīng)有效清除Hp感染后,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修復胃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14-15]。當患者各項機體功能得到改善,相關癥狀得到緩解后,其出血病灶也可得到徹底根治,且當黏膜防御機制修復后,也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復發(fā)風險。故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隨訪期間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此外,研究指出,艾普拉唑具有強效抑酸作用,但其與其他PPI 類藥物相似,均可能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一些藥物相關不良反應。但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報告的不良反應病例均為輕癥,經(jīng)停藥后也均得到緩解,可見此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艾普拉唑較其他PPI 抑酸效果更好,將常規(guī)止血、基礎用藥與注射用艾普拉唑鈉相結合的應用價值較高,對促進潰瘍及臨床癥狀恢復、實現(xiàn)徹底止血并降低病情復發(fā)風險均有積極意義。
利益沖突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