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靜
只要中歐秉持合作協商、求同存異的理念,共同推動全球安全倡議加速落地,雙方的網絡安全合作機遇大于挑戰,未來可期。
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準確把握歷史規律和世界潮流,為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維護世界和平安寧貢獻了中國方案。倡議強調在反對恐怖主義、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網絡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中國一向重視網絡安全工作,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且積極提倡全球網絡安全合作。2022年9月,國家網信辦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旨在通過修改法律加強關于網絡安全的法律責任,做好與新制定的法律之間的銜接,進一步保障網絡安全。中方在國際多邊平臺上,不斷呼吁各方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網絡安全合作,攜手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支持和踐行多邊主義方面,中國與歐洲有較多共識,都希望通過國際協商和合作保障全球安全。尤其是在網絡安全的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與歐洲攜手努力,相向而行,從早期主要在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建設上的合作,發展到網絡安全合作的方方面面。
如今,中歐之間已形成多軌道網絡安全合作對話機制:中國與歐盟展開了信息技術、電信和信息化對話,成立了中歐網絡工作組,形成了中歐網絡對話機制,之后又成立了中歐數字經濟和網絡安全專家工作組;除與歐盟持續展開國際合作之外,中國還與英國、法國、德國等多個歐洲國家展開了雙邊網絡安全合作,與這些國家展開定期的高級別安全對話,為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搭建了重要平臺。
與此同時,中歐都重視國際平臺的作用,在國際平臺上共同推動網絡安全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和完善。例如,中歐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密切溝通與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政府專家組的工作,進一步明確國家在網絡空間負責任行為的規范和原則;還通過網絡空間國際會議進行溝通,在國際法適用性、加強網絡安全合作方面達成了原則性共識。
中國網絡領域發展迅速,數字技術和經濟居于全球領先位置,這使得中國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歐洲作為該領域領頭羊之一,同樣面臨網絡安全問題,需要尋求國際網絡安全合作來實現安全目標。中歐作為重要的經濟體、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者,網絡安全合作面臨較多機遇。
中歐都具有加強網絡安全合作的意愿,希望通過國際合作來處理網絡上的各類威脅,共同維護網絡安全。早在2017年3月,中國頒布《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明確網絡空間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具有全球性,需要各國以合作的姿態共同協商和處理,形成相關規則規范各類行為。歐盟也發布了多版網絡安全戰略,將制定國際合作戰略作為加強網絡安全的優先事項,強調歐盟應當將網絡安全納入總體外交戰略框架,表現出加強網絡安全合作的較大意愿。
歐洲追求戰略自主,尤其是數字自主,為中歐加強網絡安全合作創造了空間。美國憑借在網絡技術和數字經濟上的絕對實力,實行數字霸權主義,利用網絡基礎設施和超強數字公司監聽全球,“棱鏡門事件”等充分暴露了美國的虛偽面孔和霸道行徑,進一步激化了歐美矛盾。歐洲在數字領域的實力較美國落后,其市場被美國數字公司壟斷,歐美在個人數據保護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因此,歐洲堅定地追求包括數字自主在內的戰略自主,從而促進歐洲數字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擺脫對美國數字公司的依賴。歐洲的戰略自主給中歐加強網絡安全合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2020年1月28日,英國倫敦華為5 G 創新體驗中心,一人持手機測試5G速度
中歐網絡安全合作也面臨挑戰,需要中歐雙方共同努力應對。首先,中歐之間政治互信有待加強。中歐之間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在人權保護等議題上難以達成全面共識。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歐洲對中國實力快速上升的憂慮逐漸加深。基于此,歐洲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將中國視作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歐盟還在網絡領域提出“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不實指責增多。
其次,中歐在治理理念上存在分歧。在全球網絡治理上,歐洲偏向于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強調發揮非政府機關的作用,中國則偏向于多邊主義,更加注重政府在網絡治理中的作用;在個人數據保護上,歐洲發布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實行較為嚴格的個人數據保護制度,中國也頒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來保護個人數據,但歐洲認為中國的個人數據保護體系尚不完善,在執法和政府使用數據等方面需要改進。
最后,美國因素不可忽視。美國持續向歐洲施壓,極力說服歐洲協同遏華。雖然歐美在網絡治理上存在矛盾,但是由于歐美具有相似的制度和價值觀,歐洲對美國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依賴仍然較大,所以,即使歐洲開始追求戰略自主,短時間內仍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追隨美國的政策。例如,基于美國的施壓,歐盟開始加強對5G設備商的審查,英國等歐洲國家停止購買華為設備。
只要中歐秉持合作協商、求同存異的理念,共同推動全球安全倡議加速落地,雙方的網絡安全合作機遇大于挑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