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是華僑華人移民巴西210 周年,他們弘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將中華文化帶到巴西,積極融入巴西社會,成為中巴經貿和人文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19世紀初,巴西里約植物園迎來一批中國茶農。他們遠渡重洋、種茶授藝,拉開華僑華人移民巴西的歷史篇章。200多年后的今天,30多萬華僑華人聚居在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累西腓、巴西利亞等城市,成為巴西民族大熔爐中最為重要的移民群體之一。
2022年是華僑華人移民巴西210周年,他們弘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將中華文化帶到巴西,積極融入巴西社會,成為中巴經貿和人文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1985年,43歲的葉初豪經三國轉機,抵達巴西,憑借身上僅余的12美元,開始了異國創業之路。1987年,在巴西站穩腳跟后,葉初豪舉家移居巴西。那時,家中最小的孩子是10歲的葉王永。如今,葉初豪的3個兒子葉周永、葉碎永、葉王永均為巴西僑領,在巴西青田同鄉總會、巴西華人協會、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等重要僑團任職,服務僑胞、團結僑心。
葉王永2002年畢業于巴西圣保羅Mackenzie大學商業管理系,畢業后從事國際貿易,現為巴西合力貿易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由于精通葡萄牙語和漢語,并且了解圣保羅政府機構,葉王永經常奔走在助僑一線。他說:“僑胞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初到巴西的租房擔保到經商營商中的稅務糾紛,我都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解決語言障礙,化解商業糾紛。我的爸爸和兩個哥哥就像我的鏡子,是我的榜樣。”
2021年1月,葉王永當選巴西青田同鄉總會會長。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實地了解圣保羅青田籍僑胞的需求。“當時疫情嚴重,大家都很擔心自己的身心健康。”葉王永說,“我們馬上聯系華康體檢中心,為大家安排優惠體檢活動,解決僑胞就醫難問題。活動中,大家在體檢中心就能完成大部分體檢項目。中心還免費提供中文接待服務,免去高額第三方翻譯費用。”
除了幫助在巴僑胞,巴西僑團僑社也熱心于巴西當地慈善事業。葉王永表示:“我們時常為貧困地區的幼兒園、老人院送去食物籃,進行慰問,大約每年參加6、7場慈善活動,例如‘山谷之光’慈善幼兒園和‘圣誕無饑餓’捐贈活動。在幼兒園里,孩子們都不愿我們離去,哭著讓我們多抱抱他們。之后,我們也考慮讓自己的孩子參與其中,促進彼此間的溝通交流。”
2022年5月28日,巴西青田同鄉總會舉辦“端午送安康,異鄉飄粽香”慰僑活動。活動總計發出4500份粽子,讓巴西僑胞在傳統佳節嘗到家鄉特色。“粽子均由青田父老鄉親親手制作,活動現場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我們還專程拜訪慰問了幾位同鄉總會的前輩,將粽子送到他們手中,并送上了節日祝福。”葉王永說,活動期間,也不乏有巴西民眾前來品嘗,他們熱情地為當地民眾介紹端午文化,傳播中華傳統習俗。

2022年9月5日,葉王永在“山谷之光”慈善幼兒園慰問兒童

2016年唐韻藝術團邀請巴西專業模特兒在圣保羅金融街舉辦旗袍快閃
“愛國愛鄉,為僑服務。”巴西青田同鄉總會會訓下,一只飛鶴面朝青天。“青田人稱青田縣為鶴城,飛鶴象征著青田,寄托著我們對家鄉的思念。”葉王永動情地說,身為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言行舉止代表著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他長在巴西,根在中國,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愛巴西也愛中國。
葉王永長在巴西,根在中國,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愛巴西也愛中國。
1986年,17歲的林筠隨父母移居巴西圣保羅坎皮納斯市。1992年,畢業于巴西天主教大學文學系的她應中國駐圣保羅總領事館邀請,入職《南美僑報》(前《巴西僑報》)。在僑報,林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新聞稿。“那時,圣保羅只有2名中葡文公證翻譯,并且都上了年紀。”林筠說,“中巴間日益增多的經濟、文化交流令他們應接不暇,所以總領館批準我以‘領事館指定翻譯’的身份協助翻譯工作。”
1999年,林筠通過考試獲得巴西中葡文公證翻譯資格。大到中巴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小到普通僑民的生老病死和上學就業,林筠總是在其中發揮翻譯協助的橋梁作用。
不僅如此,林筠于1999年創辦了唐韻藝術團。當年,一支由20多名圣保羅華僑華人組成的合唱隊在圣保羅僑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會上登臺演出,那是唐韻藝術團的首次亮相。從那天起,唐韻人在海外傳播中華藝術與文化的夢想揚帆起航。
在眾多演出中,唐韻藝術團應邀參加圣保羅市周年慶表演的經歷讓林筠記憶猶新。她回憶:“那次演出在戶外進行。在唐韻姑娘們表演《荷花舞》的過程中,突然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但觀眾們沒有離去,而是撐著傘繼續觀看。姑娘們被這種熱情感動,不顧順著臉頰流淌的雨水,堅持跳完了整首舞曲。”

2022年9月11日,蔣璞參加中巴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中秋活動
林筠先后4次帶隊,參與圣保羅狂歡節的中國主題桑巴巡游。中巴演員臉上獨特的戲曲妝容,“巨龍”引出的模擬北京頤和園佛香閣樣式的閣樓,象征中國航天科技成就的彩車……觀眾每每看到華僑華人的方隊或花車,都會感到驚喜并鼓掌歡呼。林筠表示:“巴西觀眾和媒體樂意看到在巴華僑華人學習巴西文化、融入巴西社會,通過巴西著名節慶活動弘揚中華文化。華僑華人參與此類活動,能夠對巴西大眾喜愛的文化感同身受,增進中巴人民之間的友誼。”
自圣保羅市于2017年設立“中國移民日”后,巴西聯邦政府以及其他州、市近年紛紛設立“中國移民日”。對此,林筠感慨:“這是對華僑華人移民巴西210年來,對巴西經濟、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的肯定。如今,唐韻的多數學員是出生在巴西的第二代移民,中華文化的種子通過藝術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未來,他們也將踴躍參與中巴文化藝術交流。”
2015年,巴西版真人秀節目《我要做廚神》上出現了一個中國面孔。她過五關斬六將,用一道啤酒鴨挺過淘汰賽,最終獲得比賽第3名,成為圣保羅當地乃至全巴西小有名氣的中華廚師。她就是巴西華人蔣璞,現已在圣保羅生活21年。
蔣璞12歲時隨父母移居巴西,由于父母從事小商品貿易,經常早出晚歸,三餐的任務落到了她身上。“當時的中國餐廳不多,就連進口東方食材的商店也只有一家。小時候家里常見的調料在這很難買到,醬油都算得上是昂貴的調味品。”蔣璞回憶,“那時的生活水平也不允許天天在外面吃,只能自己在家搗鼓。”
錄像帶、電視美食節目、網絡短視頻等成為了蔣璞提升烹飪能力的渠道。漸漸地,她愛上了料理,對廚房產生興趣。2015年,在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下,蔣璞報名參加巴西版《我要做廚神》。她說:“最初報名只是想獲得一個在電視上露臉的機會,借此說服父母,認可我從事烹飪行業的決定,沒想到最后拿到了第3名。”
2016年,蔣璞寫了一本介紹中國家常菜的書,名為《A Vida e as Receitas de Jiang》(《蔣的食譜與人生》)。書中介紹的大多是簡單、易上手的中國菜,不少讀者按照指示順利做出他們的第一道中國菜品。蔣璞說:“當時巴西的食譜以及和廚藝相關的書籍里大多沒有關于中國菜的內容,所以我有了出書的念頭。這本書算是一本中餐啟蒙書,用一份午餐的價錢就能買到,有一定受眾。”
蔣璞于2017年創辦了屬于自己的中餐廳。餐廳以“Chi”為名,來源于漢字“吃”的拼音。餐廳營業6個月,就被巴西雜志《看見》評選為圣保羅最佳中餐廳第3名。在2018年第80屆巴西最佳美食杰出獎評選中,“Chi”獲評年度最佳餐吧獎,蔣璞作為主廚也獲得了最具人氣主廚獎。
遺憾的是,因為運營成本原因,“Chi”于2019年關門歇業。如今,蔣璞就職于巴西最大的中餐連鎖餐廳China in Box,擔任顧問,負責改良菜單、推出新品。最近,蔣璞還與圣保羅“漢語橋”俱樂部、中巴社會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定期推出中國美食教學短視頻,與22.7萬粉絲分享如何用巴西本土食材做出中國風味。五仁月餅、番茄炒蛋、豆腐慕斯等眾多特色菜品贏得粉絲好評。
在巴西生活20余年的蔣璞說:“身邊的華僑華人積極努力地營造一個正面的中國形象,呈現中國如今的發展。我想,等到我們孩子那一代,可能會有更多的華僑華人融入巴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