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紅

國慶假期回老家期間,廖正銀幫老鄉看片診病(視頻截圖)
日前,“華西專家過節回老家免費幫滿屋鄉親看片”的短視頻在網上熱傳,被網民紛紛點贊。
視頻中,身著便裝的“華西專家”舉著一張CT片對著陽光仔細察看,周圍還有好幾位鄉親,手里提著影像片等待問診。
這位“華西專家”,就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廖正銀。
廖正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每年過節回老家都會義務幫鄉親們看片診病,“幾十年了都是這樣”。
對于自己的突然“走紅”,廖正銀反應平淡,“這只是一件小事,當醫生就應該有一顆為病人著想的心”。
網絡視頻中的情景,發生在今年國慶假期。
當時,廖正銀從工作所在地成都回到老家自貢市榮縣雙古鎮探親,鄉親們聞聽此訊,跟以前一樣,拿著各種片子陸續找來,要請廖正銀幫忙看看。
于是,廖正銀舉著一張CT片對著陽光仔細察看,身邊圍著幾位等待看片的鄉親,這一過程被人拍了下來發到網上,迅速引發網民關注。
“醫者仁心”“身為專家,心系老鄉,太暖心了”“中國好醫生”……隨著視頻在網上熱傳,網民紛紛為其點贊。
據視頻拍攝者朱女士介紹,鄉親們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掛專家號比較困難,每次逢年過節,廖正銀回家后,許多鄉親就會直接到他家里去,請他幫忙看片。廖正銀會很耐心地分析講解,不收錢和禮物,鄉親們也不會過多打擾到他。
這樣一幅簡單樸素的問診畫面,為何讓人動容?有評論分析,這里面既有醫者的仁心,還有鄉情的溫暖,自然令人感動。
廖正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工作已經31年了,回家給鄉親們看片、提建議也幾十年了,“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后,我每次回家都會給老鄉們提供診療建議,有時候,一天家里要來10多個老鄉”。
廖正銀說,有時候,是在老家的一個面館吃飯過程中,隔壁桌鄉親聽說他是醫生,端著碗過來問幾句;有時候,是在親戚們聚餐的飯桌上,提及一位朋友有問診的煩惱,他也顧不上吃飯了,立即就趕過去幫忙;有時候,是在老家田間地頭散步的時候,遇到一位鄉親,看他有就醫難處,就多問了幾句、順道幫忙看看片子……
在老家具體給多少人問診過,廖正銀思索了好一會兒,笑著回答:“實在記不清楚了,至少幾百人了吧。”
提及廖正銀,熟悉他的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對此,廖正銀卻有些不好意思,“對醫生來說,給鄉親們提供診療建議都是醫生應該做的,這沒有什么。”
激勵他不斷尋求進步的,是每一次幫助患者后,看到患者臉上洋溢的喜悅和安心。
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后,留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影像科,穿上白大褂,廖正銀剛開始是一名悶頭“看片子”的醫生,經過幾年磨煉,后來慢慢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臨床工作,就轉去做介入治療了。
“那幾年在影像科的時間里,積累了很多知識,看片子需要在每一處神經、筋膜這些地方發現問題,尋找疾病的蛛絲馬跡,慢慢也鍛煉出了我的眼力。”廖正銀說,因為片子看得好,大家都笑稱他“火眼金睛”。
因為有了初期的影像學錘煉沉淀,后來面給鄉親們看片子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他也非常善于從細微之處找到癥結,在細節上給予及時的建議。
有一次,一位老鄉拿著片子來找他,看過片子后,他不僅給出了就診建議,還提醒老鄉注意腰椎方面的問題,讓老鄉及時去做相關檢查。“有時候,我給老鄉看完片子,還會給他們留電話,有的還加了微信,他們后面有問題也可以聯系上我。”廖正銀說,這樣一個小舉動看似很簡單,卻讓鄉親們覺得很安心。
有一年春節,大年二十九晚上親戚們一起聚餐,席間,廖正銀聽一位親戚說有個老鄉剛到成都住院,情況比較緊急,還沒做手術,他聽完后,飯也不吃了,到處找車說要趕回成都幫忙。終于找到一輛車,連夜趕回了醫院,和同事一起給患者及時做了手術,止住了血,已經是大年三十凌晨三四點了。為了讓老家的母親放心,他又馬不停蹄在夜色中趕回村里。
“無論什么時候,病人需要我,我都要趕過去。”他說。
從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在廖正銀心中,幫助病人已經是一件發自內心且義不容辭的事。
1991年剛工作不久,廖正銀和朋友去峨眉山旅游,那時候山上的交通還不太方便,下山的路比較難走。在峨眉山上的雷洞坪,廖正銀和朋友正在欣賞景色的時候,突然聽說一名游客的孩子生病了,在四處找醫生。他趕緊過去一看,孩子當時發著高燒,全身抽搐,當時山上沒有藥物,憑借多年從醫經驗,廖正銀立即讓大家找來酒精,不停給孩子擦拭降溫,同時進行必要處理,忙碌了好一陣,孩子的體溫降下來了,情況也慢慢好轉。
廖正銀說,像這樣隨時幫助他人的情況,他遇到過很多,他覺得這些都是身為醫生應當做的本分,“只是一件件小事而已”。
從醫31年了,廖正銀還始終保持著學生的心態,每天不斷在學習。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川內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每天有很多病人慕名而來。如今,廖正銀已經從一名醫學畢業生成長為主任醫師,他的工作排得很滿,但在忙碌之余,他還一直在學習。
“無論是做完手術的間隙,還是晚上下班回到家,我都會再看看國外的文獻,看看國際上的相關技術有哪些進步,哪怕是一點微小的改進,對救治患者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廖正銀說。
激勵他不斷尋求進步的,是每一次幫助患者后,看到患者臉上洋溢的喜悅和安心。
“患者發自內心的信任,這是一種莫大的重托,讓我們醫生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更不能有一點馬虎。”廖正銀說,從醫多年,接觸病人多了后,會發現患病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每一個病人背后都是一個家庭,能幫助一個病人,就能幫助一個家庭獲得“重生”。
有一年,他幫助一位從外地來看病的腫瘤患者進行了介入手術,患者后來身體恢復了,不再承受巨大的疼痛,患者的女兒輾轉千里專門來到醫院門診看他,排隊掛號就為了說一句“感謝”,這讓廖正銀非常感動,也激勵他為了患者付出更多努力。
為此,他還根據醫院安排牽頭成立了醫院疑難腫瘤多學科門診,希望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和融合,改變固有的治療思路和治療方式,進而找到更好的方案來幫助疑難病癥患者。
“讓患者少受痛苦,少花錢,還能獲得更好的治療。”這是醫生廖正銀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