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陽
互聯網的興盛,悄然改變了經濟、社會環境和我們的生活。而泛媒體的出現,則深刻改變了傳媒格局。個人、企業、組織機構……所有個體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記錄、傳播信息,表達情感、看法。
信息傳播進入了全民記者、全民寫作、全民評論階段。在這樣一個泛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面臨著諸多挑戰。
如何順應新時代,更好地完成新聞輿論工作新的歷史使命,筆者想從職業能力、職業精神兩個角度談一些粗淺看法。
全媒體傳播,對傳統新聞從業者新技術能力、采編能力、創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傳統新聞單位的管理、技術等也提出了新要求。
泛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渠道、廣度、深度和傳播方式等與從前相比都有了質的變化。一條新聞,尤其是受到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如果采寫、編輯、審核、發布的任何一個環節慢上半拍,也許就是幾秒鐘,可能這個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就上不了熱搜、占據不了頭條,傳播效果當然就要打折扣。
我們經常強調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達成這個目標,首先要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采編和發布速度。
首先,加快整體節奏,除了需要進一步強化一線新聞工作者的采編、創作等個人能力,設備和新技術手段也必不可少。筆者在一線采訪時經常看到,很多傳統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還在用著相對落后甚至比較原始的采訪工具。人機的完美配合,才能滿足全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高速傳播的需求。適時更新設備,需要資金支持。只有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傳播增強影響力,新聞媒體才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實現良性循環。
其次,改進采編工作流程、創新管理模式。完全基于互聯網的采編和多端、多平臺發布方式,給傳統的審稿發稿流程和工作體系帶來挑戰,更帶來了很大的提升、創新、完善空間。傳統新聞單位有非常成熟、周密的稿件審核、刊發或播出流程。在確保新聞嚴謹性的前提下,如何依托互聯網新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是亟須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以傳統新聞網站為例,依托新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實現一次錄入、多級審核、多平臺發布、多端輸出;實現稿件數據庫即時管理,方便多人次對稿件協同操作,處理痕跡長期留存、隨時可查,責任清晰;可以實現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圖表、海報、動漫、H5等多種媒介形式的同時生成、同時審核、同時發布、定向推送。
筆者建議,可以開展經常性的技術培訓,不斷提升采編、管理團隊的技術能力,從而提高采編工作效率和新聞傳播速度。
最后,傳統新聞從業者應多鉆研新興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不斷提高互聯網傳播方面的理論能力、理論水平,以推動新聞采編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互聯網環境下的海量信息內容泥沙俱下,需要主流新聞媒體肩負起傳播有價值信息、生產優質原創內容的重任。而受眾普遍黏性較差,注意力分散,想擴大新聞影響力、提高引導力,需要制造“爆款”,更需要吸引和培養“鐵粉”。建議加強策劃,及時研判,突出特色,統籌協調新聞“大餐”和“快餐”生產,合理分配采編力量,同時建立健全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以激勵采編、管理、運營團隊形成有機整體,合力達成目標。
通常,“鐵粉”是成為一個網絡平臺穩健運營比較牢固的基礎。互聯網傳播越來越呈現出個性化、碎片化、交互性、多媒體等特點,既需要大眾傳播,也需要小眾“圈子”。這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受眾接收信息方式的變化趨勢,以充分滿足當下的受眾需求。比如,在內容呈現上盡量提供多種選擇,盡量采取簡潔直觀的表達方式,提供分享、探討、交流、互動的機會和空間,考慮為某類群體開辟專門的頻道、欄目,甚至單獨設立專業化平臺以滿足越來越細分的小眾人群需求。
當然,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依托什么平臺工作,持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苦練調研、寫作等新聞基本功,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規和基本常識等永遠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當信息多到接近“爆炸”,它開闊人們視野的同時,也讓人眼花繚亂。如何保持定力、守正創新,怎樣才能不隨波逐流、做有靈魂的新聞工作者,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職業精神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其實這個話題永不過時。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始終保持初心,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守底線和新聞道德。
人,總是新聞工作中最鮮活的因素。人心,也是新聞工作中最難把握好的因素。要讓我們的新聞宣傳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真誠是唯一的方法。老老實實、帶著真情如實記錄事件、記錄生活,這樣的新聞才有生命力,才能讓受眾發自內心地愿意接納。
每天接觸大量線索、題材,如何從這些紛雜的信息中優中選優,找出好故事、挖掘出好新聞?這需要我們有一顆能感受世間冷暖的真心。有一顆這樣的心,我們才能在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敏銳地感知、抓住大眾核心需求。人心本質上是相通的,真誠的新聞作品才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效果。
堅定保持真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對職業充滿敬畏、真正尊重受眾,進而在不影響時效性的前提下對自己采編的新聞產品反復推敲、字斟句酌、精雕細刻。同時,真心真情,大概也是我們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時代下能夠勝過寫稿機器人、虛擬主持人等最有效的看家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