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超
融媒體時代的來臨,豐富了人們的閱讀與觀看方式,人們不僅可以選擇傳統媒體,還可以選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這就在無形中對傳統媒體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據調查,很多廣電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職業素養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難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行業需求。廣電新聞記者適時轉型,是行業發展的需要,是受眾審美的需要,是推動廣電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為此廣電新聞記者要及時轉變自身角色,推動廣電行業更好地發展。
很多廣電記者,尤其是老記者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工作慣性,即使在融媒體時代也依舊按照傳統的工作方法工作,究其原因是很多記者的融媒體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及時轉型的必要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導致廣電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當前很多新媒體,像抖音和微信,其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大,受眾面之廣,是廣電所無法比擬的,很多人會將注意力轉移到這些新媒體上,廣電行業的發展處于下滑的狀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媒體行業而言亦是如此。當前很多廣電新聞記者局限于傳統的采編模式,始終沒有融入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最終導致制作出的新聞稿件千篇一律,缺乏創意,對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缺乏吸引力,漸漸就會喪失一部分受眾。例如,在采訪新聞事件的時候,記者只能到現場進行采訪,如果距離較遠,等抵達現場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就會丟失。事實上,記者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搜集相關信息,但是有的記者忽略了這一點,降低了工作效率。
新聞稿件若要吸引更多的受眾,就必須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信息。調查發現,很多記者編寫的稿件存在著以下幾個缺點:第一,稿件缺乏深刻性。一些記者為了博人眼球,總愛扮演“標題黨”,起一些吸睛的標題,但是內容較為淺顯。第二,稿件缺乏重點。很多記者在編寫稿件的過程中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敷衍完成任務,導致整篇稿件較為平淡,缺少重點內容,難以激發出受眾的閱讀興趣。第三,稿件缺乏新穎性。很多記者為了省事,不愿意開動腦筋,導致編寫出的稿件陳舊老套,給受眾帶來審美疲勞。
鑒于很多新聞記者融媒體意識不強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要積極提升新聞記者的融媒體意識,切實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廣播電視臺要做好融媒體改革的宣傳工作。平日里要向新聞記者宣傳媒體發展趨勢的變化、融媒體改革的必要性等,讓新聞記者充分認識到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已經成為適應融媒體時代行業發展需求的關鍵。
第二,新聞記者要有民眾意識,在編寫、制作新聞稿件時要站在受眾的立場上,想受眾之所想,滿足受眾的需要,真正為受眾提供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例如,2021年正逢建黨100周年,全國各地都舉行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黨的百年華誕。新聞記者可以到各個活動現場,搜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利用融媒體手段制作出系列稿件。這些稿件的播發推送能夠引起很多人尤其是這些活動參與者的共鳴,引發強烈的群眾反響。
第一,新聞記者要學會新方法。融媒體時代是各種媒體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時代,新聞記者要學會各種媒體平臺的操作及使用方法。例如,很多老記者不懂抖音、微博的使用,就可以向單位的年輕記者學習或者通過網絡自學的方式來掌握這些媒體的使用技巧。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記者可以通過刷抖音的方式,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例如,某用戶在抖音上傳了某某地區鯨魚擱淺的信息,記者第一時間與該用戶取得聯系并進行采訪,掌握了相關的視頻信息,再到現場補充采訪一些資料,挖掘背后的原因,就可以采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
第二,新聞記者要掌握全新的采訪技術。例如,可以借助直播等技術來豐富廣電新聞傳播手段,為受眾提供真實、豐富的第一手新聞資料。
第一,提升內容的深刻性。在采訪的時候,要深入挖掘事件的深層內涵,不能停留于表面,不能嘩眾取寵。
第二,在編寫稿件的時候要做到主次分明。重點內容要以較多筆墨、較大篇幅進行描寫,引起受眾的關注。通過這樣的篇幅安排,讓受眾抓住重點,提升對新聞內容的興趣,加深對關鍵內容的理解。
第三,要增強新聞稿件的新穎性。不僅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還要在形式上進行創新。例如,在對疫情期間“逆行者”進行報道的時候,盡量不要采用群像式、概念化的報道手段,而是要采用微觀的方式進行報道。可以以《××的抗疫一天》為題,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報道。這種形式接地氣,能引起受眾的觀看興趣。
鑒于融媒體大環境下廣電新聞記者轉型的重要意義,新聞記者在今后的職業實踐中要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任務,針對自身工作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突破工作困境,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進而提高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