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冉
旅游類短視頻是指以展現旅游景點為主要內容,按照秒來計算視頻長度,常在10分鐘以下,在移動互聯網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進行拍攝、制作、上傳、觀看、互動的視頻形式。以拍攝視點為依據,可將旅游類短視分為三類,一是以主觀視點為主的沉浸式參與性旅游類短視頻,二是以客觀視點為主的旁觀式激動性旅游類短視頻,三是以主觀視點與客觀視點交叉使用制作生產出的理性感性并存且旅游意向說服力較強的趣味多元性旅游類短視頻。
基于各短視頻平臺不同的推薦機制、算法、受眾等,出現了大量旅游類短視頻的生產者,依據短視頻生產內容和生產用戶不同將旅游類短視頻分為PGC旅游類短視頻和UGC旅游類短視頻。PGC旅游類短視頻是專業生產旅游視頻的制作模式,遵循傳統旅游宣傳片制作方式與傳播思路,以少量高質的內容獲得了高播放量。PGC旅游類短視頻在生產過程中,在內容的選題、策劃與拍攝上,都要求制作團隊或制作者擁有更高的專業水平,內容生產實力更加超群。UGC旅游類短視頻是用戶生產旅游視頻的制作模式,UGC旅游類短視頻是普通用戶將本人原創旅游視頻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分享,提供觀看、交流與互動功能。在內容與制作方面打破傳統視頻故事敘事模式,以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瞬間展現旅游地的魅力。
新媒體的交互性又稱互動性,高交互性是新媒體的本質特征之一,交互性既可以通過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流體現,也可以通過參與個體在信息交流過程中所擁有的控制權上體現。旅游類短視頻的傳播平臺展示各類短視頻,受眾為擁有智能移動終端的用戶,因此旅游類短視頻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和潛在受眾群體。
在Web2.0時代,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和短視頻平臺的社交屬性調動了旅游類短視頻生產者的創作積極性。在生產制作時,PGC旅游類短視頻更偏向于講故事的假定性風格,UGC以旅游打卡為主,能夠引起受眾模仿打卡行為,形成社交互動。無論是PGC還是UGC模式,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所創造的視頻作品既提供觀看功能,也提供評論、點贊、關注和轉發的功能,傳播者之間、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受眾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信息交流更為便捷。
旅游類短視頻生產模式主要有PGC旅游類短視頻和UGC旅游類短視頻,兩者承擔共同任務,令受眾在觀看獲得愉悅感的同時,達到潛移默化的旅游宣傳作用,即宣傳推廣國內旅游地、促進旅游業發展和塑造旅游地形象。由于短視頻平臺的特殊性,無論是PGC旅游類短視頻還是UGC旅游類短視頻都具有逼真性、假定性、社交性、藝術性的特點,但在創作上PGC旅游類短視頻更側重于專業性,UGC旅游類短視頻偏向于業余性。
PGC旅游類短視頻在制作時傾向于傳統模式,由專業的拍攝團隊來進行制作,更注重專業性,以達到更具美感的旅游宣傳效果。隨著專業程度的提升,PGC旅游類短視頻具有越來越強的假定性。但在生產制作過程中也出現了融合不恰當的問題,出現了與短視頻豎屏思維展示方式、社交屬性不同步的問題,在保持藝術性的前提下,PGC旅游類短視頻將不斷朝垂直化、分眾化、精品化發展。UGC旅游類短視頻的生產創作者主要為用戶,通過對抖音平臺上UGC旅游打卡短視頻的分析,發現該類短視頻傳播具有模仿傳播、裂變式傳播、群體無意識打卡傳播和社交弱關系傳播等特點。在生產過程中,UGC旅游類短視頻創作者更偏向使用紀實的方法來記錄身邊的美景,在鏡頭的拍攝與選擇上會傾向于采用受眾所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制作,更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與旅游需求,基于此特點UGC旅游類短視頻具備更強的社交屬性,對旅游業發展和塑造旅游地形象的影響和效果更為顯著。
旅游類短視頻作為旅游資源傳播的一方,向受眾提供旅游地景點、美食、交通路線等信息。傳播者將自己親身游覽過的景點、品嘗的美食、走過的街景、真實感受記錄下來,上傳至短視頻平臺。受眾觀看時也可以體驗傳播者出游的真實感,并且旅游類短視頻的動態視覺效果比靜態圖文具備更強的直觀性與真實性,激發用戶前往體驗。傳播者作為意見領袖,極容易調動受眾的參與性,受眾在傳播者這里獲得超前的滿足感,受眾的選擇受到了旅游短視頻傳播者的巨大影響。
旅游類短視頻內容并不是最真實的表達,無論是PGC創作模式還是UGC創作模式,在完成最后的傳播過程前,至少有一環是經過了詳細的策劃。除此之外,經過剪輯、調色、音樂、特效、濾鏡等多種加工后,一個簡單的鏡頭可以變成美感與藝術感并存且極具吸引性的畫面,為受眾帶來視聽的新鮮感與趣味性。正因如此,形成了偽真實表達的表現趨勢,二度創作后的視頻已脫離了真實本體。夸大營銷后的旅游地更易吸引受眾來旅游,雖然一方面推動了旅游地的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當旅游地所帶來的旅游效果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時也易帶來旅游消極影響。
在傳播的過程中,旅游地與傳播者是共生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傳播者選擇旅游地進行旅游類短視頻的制作,旅游地也會選擇合適的傳播者來進行傳播。隨著旅游類短視頻對旅游地宣傳推廣效果的逐漸顯現,旅游類短視頻傳播者中涌入了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和官方媒體,可以促進二三線地區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旅游類短視頻如果可以為受眾提供新穎、有趣的作品,實地旅游可以達到受眾心理預期效果,為受眾的生活增添美好樂趣,那么對傳播者與旅游地來說可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一方面會加強傳播者的可信度與權威性,為傳播者帶來更多商業資源與受眾群體,另一方面對旅游地的旅游業發展會起到促進與指引作用,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彼此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則形成惡性循環,傳播者的可信度與權威性被削弱,旅游地的旅游業發展也會受限。從最終效果來看,官方媒體比自媒體所生產出的短視頻更具可靠性,而自媒體更易比官方媒體發現大眾視角中的美。
大眾自傳播的提出是大眾傳播與自傳播交互發展的一大成果。移動互聯網的交互性發展是旅游類短視頻實現大眾自傳播的重要條件,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形成互動,受眾與受眾之間形成互動,進而發展成為垂直與水平并存的傳播方式。出于美感欣賞和社交需求,受眾也會主動推薦自己觀看的旅游類短視頻。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大眾自傳播的主體為互聯網網民,通過多種媒介渠道主動傳播內容,傳播的導向與速度都難以控制。在大眾自傳播的過程中,信息呈爆炸式產生與傳播,在豐富多樣的傳播媒介中形成難以控制且不可估量的局面,隨著大眾自傳播的不斷發展和對其研究的深入,大眾自傳播也呈現出過度依賴媒體信息、非理性傳播、主控力度弱小的特點,這將限制大眾自傳播的正向發展。
在大眾自傳播的基礎上,受眾對旅游類短視頻的點贊、分享是參與旅游類短視頻信息再生產,首先便體現在受眾對觀看到的旅游視頻信息的擴散與再傳播。虛擬社交成本的降低以及各大短視頻平臺自身所具有的下載、分享功能和本身的社交功能為信息的擴散與傳播提供了載體,使受眾可以便捷、有選擇性地進入短視頻的傳播過程,成為傳播過程中的環節之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當受眾觀看旅游視頻時,會不自覺點贊、評論或下載,借助短視頻應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平臺,分享自己喜愛的旅游視頻,進而完成了旅游類短視頻的再傳播。盡管受眾并未直接參與旅游短視頻制作,生產出新的信息,但通過受眾的自主傳播令更多受眾觀看到了旅游視頻,也是旅游視頻的另一種升值方式。
此外,在Web2.0時代,受眾在受到意見領袖影響的同時,也具有更強的思考性與自我性,在意見領袖生產的內容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對旅游類短視頻進行二度創作,將自己收集、篩選和整合后的內容,按照傳播者、旅游地、思維框架、價值判斷等重新創作旅游視頻內容,生產出新的信息。在互相分享和二度創作過程中,受眾和傳播者之間形成了信息的互相交流,從而進行信息再生產。
旅游類短視頻經由受眾自傳播后形成裂變式的傳播效果,同時增強受眾黏性。一則旅游類短視頻經由傳播者發布后,受眾成為傳播者,將視頻自主傳播給其他受眾,而這一部分受眾又將承擔傳播者的角色,繼續發散傳播直至最后一次接收,形成初始視頻的裂變式傳播。在旅游類短視頻交互擴散發展的過程中,從第一位傳播者至最后一位受眾,都是此段完整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使受眾黏性越來越強,也更具依賴性,以形成交互擴散的發展態勢。由于傳播速度和傳播方向的不可控性,旅游類短視頻的交互擴散發展也呈現出時間跨度長、速度不明確、方向不明晰、社會影響力廣泛、受眾群體龐大的特點。
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支配旅游視頻信息的傳受過程,在傳播者和受眾的互動中不斷進行。受眾的身份在傳播的過程中一再產生變化,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獲取,從處在邊緣位置到傳播的中心,受眾對接收旅游信息的需求加強,對旅游類短視頻內容敘事方式展現需求增強,對媒介間話語的表現需求增強,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互動參與需求也在同步增強。隨著設備和技術的發展,旅游類短視頻的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正在重新構建,傳播者與受眾的傳受互動在內容途徑方面有了新的變化,比如回復留言,同旅游地合作為受眾提供旅游機會,從受眾留言中選取下次的拍攝旅游地等。在這一過程中,傳播者既是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獲取者,同樣受眾既是信息獲取者也是信息發布者。在交互行為中,傳播者與受眾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各自獨立的傳播部分,隨著雙方交互性的不斷發展,傳受關系相互作用與影響將變得更加復雜,雙方在傳受過程中所需要滿足的目的也在不斷變化。
新媒體產品的不斷開發使傳播流程更加便捷,在具有社交屬性的應用平臺上每一個發表信息的人都是事件的參與者,傳受關系也在發生變化,經歷了傳者中心論和受者中心論后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短視頻平臺本身的特點,在旅游類短視頻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受眾也可以是傳播者,傳受關系趨近于平等,傳受互動反饋更加及時,并且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越加模糊,不能簡單依照信息的發布與接收來簡單判斷傳播者與受眾。在旅游類短視頻傳受的過程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與方便。傳播者可以發起打卡或拍同款的活動,來吸引受眾參與,受眾可以在視頻評論區、后臺留言。旅游視頻傳播者在發起活動時,必然也參與此活動,受眾在旅游地打卡或參與傳播者發起的活動時也可以@傳播者,原有的傳播者與受眾關系互換,交流互動更為頻繁,在傳受界限模糊下,不斷走向傳受合一。
隨著旅游類短視頻傳播者的不斷增加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受眾所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常見的繁雜、虛假的消息,以及庸俗、媚俗、低俗內容等問題也存在于旅游類短視頻之中,培養良好的傳受關系已成為重中之重。在以往的傳播活動中,傳播者處于主動地位,且經受過媒介教育,知道媒介的責任與義務,受眾主要處于被動地位,在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當受眾積極參與到傳播中時,媒介的責任與義務教育的普及化成為一個難點,并圍繞于此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多元化壯大的受眾群體正在以強大的傳播速度參與到旅游信息傳播之中,長此以往所形成的非理性信息傳播將會對旅游類短視頻和國內旅游業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在交互性發展難以控制的傳播條件下,加強傳播者的創作素養,促使傳播者遵循倫理自覺可以減少非理性信息的傳播。而在全社會促成傳播主體的倫理自覺,就必須在全體公民中開展行之有效的傳播素養教育,即“傳育”,“使傳播素養的自覺提升成為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進一步培養受眾,形成良好傳受關系,讓受眾在傳播過程中學會合理的發聲。
旅游類短視頻交互性的加強,一方面影響了傳播者內容的選題,另一方面影響受眾的出行選擇。兩相對比下,傳播者受到受眾的影響較小,但在表達形式及傳播方式方面受到較大影響,而受眾在旅游出行時,受到旅游類短視頻的影響較大。培養出良好和諧發展的傳受關系以促進旅游類短視頻與國內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同時也是在培養全民的媒介責任與意識,提高媒介教育的平均水平和受眾的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