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麗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已經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讓傳統媒體面臨諸多挑戰。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單向傳播的現狀,讓越來越多的受眾角色也發生了改變,受眾不僅僅是接收者,也成為發布者、評論者,滿足了受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面對愈演愈烈的競爭態勢,傳統媒體正急迫為自己尋找出路,掌握媒體融合傳播規律,精準找到問題癥結,及時轉型。
傳統媒體具有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受眾心目中的權威性不可動搖。通常,在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都經過了多重審核,最大限度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以及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對受眾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例如,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全國各地政府部門都在積極學習黨史,積極為百姓辦實事,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報社或電視臺對這些信息加以報道、傳播,對受眾產生了良好的激勵作用,體現了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傳統媒體通過轉型,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優勢,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發展形勢,傳統媒體必須及時轉型,可以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一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媒體必須遵守的原則,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傳統媒體更是要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切實維護媒體的尊嚴和良好形象,旨在通過傳播真實、正能量的信息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二是要精準掌握受眾需求。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向專業化、多元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傳統媒體必須準確掌握受眾需求,投其所好,制作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來。例如,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開設專業性、趣味性強的節目,這些節目因其符合受眾的觀看需求,大受好評。
三是要樹立節目品牌意識。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傳統媒體唯有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節目品牌,才能提高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同質化的節目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傳統媒體唯有發揚工匠精神,努力將節目做到最優,才能收獲更多的擁躉,樹立起極佳的口碑。
鑒于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意義,在今后的發展中,傳統媒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新媒體憑借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觀看新聞的方式和觀看習慣,讓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觀看海量信息,短視頻的興起及興盛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傳統媒體要不斷革新技術,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媒體融合主要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為新興媒體的進程,在5G應用背景下,傳統媒體格局將加速解構與重構。傳統媒體應積極引進5G技術,借鑒新媒體的發展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微博等賬號,同步播出內容,以彌補受眾無法準時觀看電視節目的遺憾。例如,央視播出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很多人因為工作原因無法第一時間觀看。等下班后,其可以在電視臺的公眾號上觀看回放。
第二,傳統媒體要經常編發一些精短小視頻,放到新媒體上播出。通常情況下,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播出的節目時長較長,難免會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倦。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下,受眾更喜歡觀看短小精悍的視頻,如果傳統媒體能夠圍繞受眾的需求,借助新媒體播放一些精短視頻,會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傳統媒體要在節目中融入一些特效技術。剪輯師在后期剪輯的過程中,不要因循守舊,而是要借鑒新媒體視頻編輯技術,增強節目的趣味性。
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媒體飛速發展的重要保障。調查發現,很多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隊伍呈現出偏老齡化的特點,很多年老的媒體工作人員無法快速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需求。鑒于這一情況,傳統媒體要努力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傳統媒體要提高錄用門檻,從源頭上進行把關。傳統媒體制定錄用標準,向年輕化、專業化傾斜,切實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
第二,傳統媒體要加大培訓力度。針對一些工作人員專業能力無法適應融媒體改革需求的現狀,傳統媒體要對癥下藥,聘請行業內的專家來為工作人員培訓,讓工作人員學習、掌握更多的新媒體技術。
第三,傳統媒體要建立培訓機制。為了激發工作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傳統媒體要對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進行定期考核,尤其是加大對新媒體技術的考核力度。很多記者、編輯的文字撰寫功底盡管較為扎實,但是文章缺乏新意,讀之乏味,難以調動起受眾的興趣。對此,傳統媒體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這些人員進行重點培訓,切實提升其專業能力,對考核始終未過關的人員要予以調崗。
第四,傳統媒體要建立起合理的獎罰機制。將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與績效掛鉤,對制作出較多優質新聞產品的工作人員要予以物質、精神上的雙重獎勵。
對任何一個領域而言,創新都是強大的推動力。當前,隨著受眾文化水平、審美需求、觀看興趣、觀看習慣的變化,傳統媒體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融入創新意識,推動媒體的創新發展就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重要課題。
對此,傳統媒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創新節目形式,增強新穎性。當前,傳統電視媒體的大部分節目編輯手段單一,難以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之感。電視媒體可以開設一些新節目,以新聞直播等形式播出,這些節目能夠帶給受眾很強的代入感,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例如,大型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一經播出就收獲了很高的收視率。傳統媒體可以因地制宜,依托資源優勢,制作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節目。
第二,要創新節目內容。當前,受眾的觀看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對觀看內容有不同的要求。傳統媒體要圍繞受眾需求,編輯出金融類、法制類、教育類、親子類等專業性強的節目,讓受眾可以從中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傳統媒體唯有不斷豐富節目內容,才會吸引更多的流量。
新媒體憑借自身的優勢,迅速得到了廣大受眾的支持,傳統媒體要借鑒新媒體的優點,做好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借鑒新媒體的信息共享渠道。傳統媒體的信息渠道較窄,大多局限于百姓打電話提供線索等方式,為了打破這一現狀,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不斷拓寬自身的信息共享渠道。在制作一些民生類節目的時候,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可以從當地的論壇、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和線索。例如,記者在刷抖音時發現一位熱心的老大媽數十年幫助鄰居保管鑰匙,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贊,記者趕緊聯系到該抖音用戶,并深入現場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經過整理,制作出《熱心老大媽,鄰居“大管家”》節目,該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熱心居民紛紛向電視臺提供線索,講述身邊好人的故事。
第二,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要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對一些年齡偏大、互聯網經驗不足的記者、編輯,要提供輔導幫助。
第三,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要提高甄別能力。作為傳統媒體,一定要保持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借鑒新媒體內容的時候,要堅持信息真實性、導向正確性的原則,對不符合要求的內容一律不予采用。對那些模棱兩可的信息,要加大核實力度,切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傳統媒體及時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面對激烈的媒體競爭,傳統媒體要立足實際情況,從革新技術、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創新內容和傳播手段、借鑒新媒體優勢等維度來實現完美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