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敏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得益于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全國網民總人數已經突破9億大關,其中手機端用戶網民總數量已經超過8億,網民人均上網時長超過每周30小時。這一數據預示著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現階段人民群眾獲取新聞資訊和觀看娛樂節目的最主要途徑,并且隨著PC端網民不斷向移動端轉移,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視頻觀看習慣已經完全碎片化。近幾年大火的抖音和快手等手機短視頻軟件更是占據了現代人生活的碎片時間,無論是吃飯、上廁所,還是乘地鐵和睡覺前,都要掏出手機刷一刷短視頻。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天就只有24個小時,當現代人的空余時間被短視頻徹底占據后,就沒有通過電視機觀看節目的更多欲望,很多家庭的電視機經常都是幾個月才開一次,因此傳統電視節目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
與傳統電視節目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的不僅是手機上的新興媒體,就連商場、街道以及小區電梯內也到處可見或大或小的LED屏幕,這些屏幕可以播放娛樂節目內容,甚至連地鐵、公交車以及出租車上也都有一塊屏幕不斷播放著各種廣告。現在再也不是電視媒體一家獨大的時代,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電視節目如何推陳出新以應對時代的變化,已經成為事關行業生存發展的核心問題。
近十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十分迅猛,國內不斷誕生一個個新的應用,以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井噴式涌現,推動和加快了融媒體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傳統電視節目已經不再是人民群眾生活娛樂活動的寵兒。
民生類節目曾是非常成功的一類電視節目,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節目也面對新的挑戰,如何讓電視民生類節目在新時代實現創新蛻變,值得每一個電視工作者進行深入思考。
在電視媒體一家獨大的時代,電視節目受眾是無法被分層的,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則為每一名網絡用戶打上了一系列不同的標簽,移動互聯網實現了用戶的分層,從而針對不同用戶采用不同的運營策略,最終造成電視節目的原有受眾不斷分流。
從年齡差異來看,年輕人更青睞移動網絡終端。在電視節目受眾不斷被分流的情況下,各個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固定受眾僅剩中老年人群體,為了搶占收視份額,地方電視臺所播出的民生類節目也在不斷迎合這類群體需求。而由于這類群體自身的消費能力并不強,因此地方電視臺民生節目能獲取的廣告收益較之以往也有了非常大的下滑,節目喪失盈利能力后,則更加無法持續制作高品質的民生節目來提升影響力。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廣告行業的形態,精準的廣告投放已經成為所有廣告客戶必然的要求,為此廣告客戶建立用戶畫像,研究用戶心理,從而選擇他們認為最合適的媒體渠道進行廣告投放。而新興媒體的優勢正在于其可以更容易地抓住受眾,比如曾經的電視廣告最重要的客戶——房地產公司,現在就更傾向于通過電梯及戶外LED屏幕來播放廣告,電視民生節目由于無法幫助廣告客戶精準抓住受眾而不斷喪失廣告業務訂單。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以民生節目為代表的傳統電視節目在融媒體時代已經進入逆境,由于節目受眾不斷流失,廣告客戶也紛紛轉投其他渠道,傳統電視節目的盈利能力正在不斷下降,在沒有足夠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地方電視臺越來越難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民生節目。也就是說,無論從節目內容生產上還是從廣告市場上看,傳統電視節目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
第一,節目形式單一。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民生節目在逆境中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雖然新的民生節目依然在不斷推出,但節目形式單一化、節目內容同質化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這與電視節目單向傳播的天然劣勢有關。面對各種新媒體的挑戰,電視民生節目始終難以找到創新突破點,因此民生節目只能相互模仿。從主持人的穿著打扮到主持風格,電視上播出的民生節目正在變得越來越像,千篇一律的節目形式已經造成了節目受眾的審美疲勞。
第二,內容質量偏低。
節目形式單一只是電視民生節目互相模仿帶來的問題之一,內容質量偏低則是互相模仿帶來的更嚴重的問題。近些年來,某些電視民生節目通過新穎的節目形式為自己賺足了眼球,其他地方電視臺看到之后有樣學樣,但卻沒有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創新讓自己的擁有差異化特色,導致節目組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完全忘記了民生節目的真正意義。在盲目跟風的潮流中,越來越多的地方電視臺將鄰里口角、情感糾紛搬上屏幕并作為民生節目主打亮點,節目內容已經完全偏離正常的民生新聞軌道。
這種做法只能是飲鴆止渴,并不能真正挽救電視民生節目,可能在這種節目形式剛剛出現的時候確實吸引了大量觀眾,但隨著效仿者越來越多,節目的收視率還是在不斷下降,有的節目組劍走偏鋒,不惜雇傭演員演繹故事來制造熱點話題,電視民生節目由此走向了娛樂化甚至低俗化。
雖然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節目已經進入逆境,并且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是作為電視從業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電視民生節目在新時期依然擁有其他媒體節目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第一,電視媒體依然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融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各種短視頻和資訊APP大量涌現,雖然這些APP的出現滿足了人們信息獲取碎片化的需求,但是也導致了“人人都能做自媒體”,自媒體由于其門檻過低,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大量謠言和虛假信息通過這些自媒體完成傳播,因此現代人主要通過新媒體滿足自己的娛樂需求,對新媒體上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還是存疑。但電視媒體依然具有極高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既來源于電視民生節目長期以來積累的信譽度,同時也來自節目制作團隊的專業性和嚴謹性,節目始終以中立客觀的態度進行事件的解讀。
反觀新興媒體,更喜歡采用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獵奇內容的傳播,有些會配以非常夸張的標題和非常主觀的評論,有些甚至就是直接操刀剪輯電視臺播出的民生新聞節目,但經過胡亂剪輯的節目已經失去了其完整性,二次傳播后也非常容易被進行斷章取義式的錯誤解讀。
電視民生節目由于其節目時長充分,不僅可以完成對事件的詳細描述,同時也能以記者實地走訪、邀請行業專家深入解讀等方式幫助觀眾搞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不會向公眾傳遞錯誤信息,這也正是電視媒體在逆境中翻盤制勝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第二,電視在百姓家中地位突出。
雖然受到各種新媒體的沖擊,現代人的時間被新媒體大量搶奪,但是電視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還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走進老百姓家也能看到人們依然還是習慣將電視機放在客廳的最中心位置,新房裝修時大部分家庭會專門進行背景墻設計,因此不難看出,電視和電視節目在群眾心里依然占據極高的地位。由于電視機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每當家里來了客人,或者逢年過節親人團聚的時刻,打開電視機共同觀看電視節目依然是人們增加交流、增進感情、拉近關系的第一選擇。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節目想要實現逆境求生最重要的一條策略就是要用創新思維來提升節目的新穎度。只有突破傳統電視民生節目的固有束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尋找貼近普通百姓實際生活的節目題材,才能創辦出真正讓人民群眾喜歡看的節目,這正是電視民生節目實現逆境求生的最重要的本錢。
所謂創新思維一定不是拍腦袋,作為電視從業者,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新媒體會對現代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筆者認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解讀:
首先在宏觀層面,新媒體數量龐大并且涵蓋范圍更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數量優勢讓節目受眾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新媒體節目。
其次在微觀層面,所有做得好的新媒體賬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對自身的受眾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并且這些新媒體賬號只服務自己的目標受眾,而不會試圖去討好所有受眾。
因此,地方電視臺也應該策劃多個不同類型的民生節目,并且每個民生節目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去吸引不同的節目受眾。
北京衛視的《養生堂》是筆者較為欣賞的一檔民生節目,這檔節目從2009年創辦至今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其秘訣就在于該節目在堅守養生定位的同時,也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引入各種新鮮元素來實現創新和突破,比如在2020年疫情期間,《養生堂》就在節目中向電視觀眾傳授日常生活的防疫小妙招,吸引了大量觀眾。北京衛視《養生堂》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電視臺民生節目學習,也就是用創新的方式緊跟時代步伐,用創新思維提升節目的吸引力,不斷制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民生節目。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節目組應以豐富的節目內容內涵為載體,以全媒體平臺為服務矩陣,通過民意、民聲的釋放,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讓事關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能夠更好、更快地得以解決;做群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傳聲筒”,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放大主流聲音,回應百姓關切,打通媒體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并通過媒體的積極參與,促進城市精細化治理,推進“庸懶散慢搪浮”問題整治,傳播黨的聲音,講好百姓故事。
在傳統電視民生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一類是幫忙類節目。在這種節目中,觀眾可以現場撥打節目組的熱線電話進行提問,而節目主持人也會在直播中回答觀眾的問題。正是由于幫忙類節目具有非常強的互動性,能夠縮短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才讓其獲得了更多的關注。面對新興媒體的挑戰,傳統電視節目一大短板就是互動性不足,在視頻節目供給遠大于需求的融媒體時代,節目觀眾對互動性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如何在節目中疊加互動元素,是電視民生節目實現逆境求生必須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根據筆者自身的實踐工作經驗,在電視民生節目中引入互動元素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節目專屬的新媒體,民生節目應該開設專門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各種新媒體賬號,并通過開放留言及定期開展直播互動的方式,收集觀眾的需求以推動節目內容的迭代優化。同時,在電視民生節目播出過程中,也可以使用這些新媒體賬號與場外觀眾進行實時互動,讓節目觀眾真正體驗上電視的快樂。
融媒體的出現為電視民生節目的發展帶來了種種挑戰,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與之對抗,而是接過融媒體這一嶄新的武器來武裝自己,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合理使用融媒體可以幫助電視民生節目在新時代擴大傳播渠道,從而實現和所有競爭者在同一賽道上進行賽跑。
當電視民生節目能夠和融媒體時代的競爭者站在同一賽道,則最終決定勝負的一定是節目質量,因此電視民生節目必須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確保節目制作的精良性、權威性及準確性。在融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要善于利用各種新技術來加大對民生類節目質量的審核力度,一方面避免虛假和錯誤信息出現在節目內容中,另一方面也要承擔傳遞正能量和引導輿論導向的社會責任,這是每一名電視工作者必須擁有的擔當。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節目內容和形式既要保持創新,又要嚴加審核,想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必然會讓節目制作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這也正是電視民生節目實現逆境求生所必須付出的辛苦和代價。只要我們能夠堅持職業操守和職業規范,用心做出最精良的電視民生節目,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并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傳統電視民生節目進入到發展逆境,電視民生節目暴露出自身的種種問題。而想要實現逆境求生,電視民生節目就必須用創新思維去提升節目的新穎度,用互動縮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最后還要用節目質量來實現正能量的傳遞并重新贏回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