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融
(常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江蘇常州 213000)
“出租房屋”主要是指除了旅館之外,以盈利為目的,公民或者單位使用,租借給其他人使用的房屋,這其中不包含商業用途廠房、倉儲用房、辦公樓等場所。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很多人進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出租房屋變得更加的普遍,而很多人為了節約開支,都會選擇幾十人同時居住的方式,導致內部非常的擁擠。這些出租房的居住生活條件很差,稍有不慎就會誘發火災事故,這也是近年來比較嚴重的一個現象。
就目前來說,很多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的村民自建房都會選擇出租方式獲取經濟效益,這些居住租房除了政府統一舊城改造完成的建筑之外,沒有從消防通道以及室外消防給水滅火救援方面考慮。為了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往往建筑建設密集度過高,防火間距比較小,且有部分是磚木或者木質建筑的形式,耐火等級較低,抵御火災能力較差,有些出租房雖然使用的是磚混結構形式。但是設計為通天房的形式,只要是發生火災,沿著樓梯、建筑中間空洞快速蔓延,再加上安全疏散通道沒有達到使用要求,人員疏散困難,導致人員傷亡事故發生。
在城鄉結合部的位置上有很多出租房,在市政總規劃時沒有綜合分析消防道路、消防水源設置、安全布局等方面,尤其是某些老城區,建設于20世紀的70年代左右,消防設施本身就有很多的問題,沿線供水管徑小、供水壓力也比較低,只要是發生火災事故問題,無法滿足水源供應的需要。隨著政府部門加大開大力度,新建設的開發區、高新區等城市城市管理與規劃的重點,而一些老舊城區的改造卻被人們所忽視,尤其是老舊道路、水源等基礎設施改造盲區,道路通行比較差,一些大型車輛無法通車,消防車輛通行受阻。此外,人口增長,很多地區的土地資源濫用,無法滿足運行標準[1]。
有很多出租房是從原家庭舊民房改造而成的,由于住戶數量逐步增多,火災負荷、用電負荷增大。原來設置的一層、一戶都有廚房,現在每層每戶都會安裝使用液化氣廚房、各種家用電器。還有些是住宅小區改造之后的出租房,租戶把原建筑結構進行改造,分隔出一定數量的客房,每個房間都安裝床、電視機、空調、飲水機等設施,居住人口數量持續增多,火災負荷逐步的增大,如果電力負荷比較大,容易導致電力線路發生損壞的問題,加上電力線路老化嚴重的情況發生,火災事故發生率升高明顯。
有一些沿街這支的小鋪面、小加工作坊內部的居住人員,城市實際上的生產與居住的“三合一”場所。這種現象的存在,最初是在20世紀80~90年代開始出現的,受到當時監管不嚴格、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影響,一些建筑的一層營業用房高度設計為4m~5m,很多人租賃之后將其分割為2層或者多層,層和層之間使用木板進行分隔,疏散空間使用木質樓梯或者爬梯的形式制作,樓下是小型餐飲店、洗衣店、廣告店等,樓上居住人、存放雜物等,造成生產、倉儲、居住生活都是在同一空間中。雖然這種方式成本較低,但是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私拉亂接現象比較嚴重,很多易燃物存放于室內空間中,外墻設置了防盜窗,一旦發生火情,救援人員和車輛都無法進入,容易導致嚴重的傷亡事故,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出租房的居住人群大多數都是城市以外的人口,弱勢群體較多,人員流動性較高,社會環境組成也比較復雜,是公安、治安等部門無法監管的地方。當前的居住租房的管理者多數是房東為主的家庭成員,除了按時收繳租金外,主要工作就是保障水電的通暢,沒有建立消防管理制度,消防設施也不完善。出租房內用于疏散的樓梯容易發生堵塞的問題,私拉亂接線路的問題較為常見,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消防器材的布置,容易存在很多火災隱患,也沒有及時進行居住人員的消防知識培訓和教育,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缺乏[2]。
(1)出租房的房東必須監理消防安全標準管理制度,每個租房者都要簽訂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責任,特別是居住人數在30人(含)以上的出租房、商業房屋、整棟建筑改造的房屋等,要根據不同情況確定消防安全的標準。比如,租房者不能在出租房內從事生產、存儲、經營易燃易爆品的活動;室內不能設置倉庫、生產車間等經營性場所;居住人員人均使用面積不能小于5m2(含);室內線路設置科學、合理,有絕緣設施,并且在線路外表面穿越金屬管或者PVC阻燃管進行防護管理;居住出租房的人員不能私自設置廚房;3層及以上的建筑不能設置鐵柵欄或者防盜裝,同時每一層都要設置一條逃生繩;建筑的每一層都要設置干粉滅火器,并且放置在顯眼、容易獲取的位置上;30人(含)以上的租房空間必須安裝漏電保護器,每一層都要設置疏散通道,并且在通道內設置報警器等裝置。(2)居住出租房應該符合法律法規的標準,任何違法建筑、違反消防規定或者安全隱患嚴重的建筑,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出租。確定居住性質的出租房不能從事任何經營活動,禁止存在居住、經營、倉儲“三合一”的應用方式[3]。
(1)采取必要的經濟制裁和控制措施,按照承租人員密度制定累進稅率,密度越大則稅率越高,壓縮同一房屋出租人利益,以保證人數有效的控制。
(2)發布關于居住出租房管理需要的租房火災隱患評估制度、標識管理制度,按照評判的標準將居住出租房的房屋分為“紅、黃、綠”3色劃分等級,耐火等級低、消防條件差的判定為紅色,禁止出租承租;黃色是存在一般火災隱患,進行必要的整改,達到出租的要求后可以承租,監管部門要重視黃色標識出租房內人員流動管理監控管理,增加檢查的頻次,采取必要的防范處理措施,及時進行火災隱患整改;綠色是符合消防安全條件的房屋,可以完全承租。
(3)全面對于建筑結構、疏散樓梯、消防設施等方面的改造,禁止使用可燃物進行空間分隔,同時還要在出租房內設置消防器材設施,做好用電的規范化管理,及時進行線路改造處理,最大限度內消除安全隱患,不會發生火災等事故。
(4)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政府部門加大力度進行公租房、廉租房等民生工程建設,改善住房的硬件條件,促進住房空間安全性符合要求[4]。
一方面,加強城中村、老舊小區的整改力度,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完善道路、消防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期內無法徹底整改的區域內,應該分為輕重緩急進行整改處理,在住宅小區內建設消防水池、配置手提消防水泵、設置滅火器室等臨時應急設施,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務安全水平。另一方面,根據建設“民工之家”的管理模式,進行市場化運行管理。城鄉結合部應該建設一些廉價安全居住房屋等形式,滿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生活需要,從根本上放置出現違規出租房的情況,以符合市場使用需求。
積極組織居住出租房進行全面清理工作,組織各項整治處理活動,達到消防安全性的要求。對于各種出租房容易存在隱患的情況下,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各項整治的活動:(1)必須在建筑內設置必要的疏散通道,還要有疏散樓梯,樓梯首層能夠直接連通室外,但是為了防止發生盜竊等問題,可以在出口的位置上設置一道可以向外開啟的平開門。(2)所有電力線路必須使用PVC阻燃管進行防護,裸露在墻壁上的電線,應用PVC阻燃管進行保護。(3)廚房與居住空間要分離開,同一套出租房內居民應該設置灶點,房東與出租者都不能隨意設置灶臺,確保用火安全性,消除火災事故隱患。(4)居住出租房內應用防火材料、磚墻等進行室內空間的分隔,保證這些材料是不燃性的,其他位置也不能使用易燃物制作。(5)在房間內設置滅火器材與逃生工具,保證出租房各個通道口和應急樓梯都必須設置火災事故照明燈,每一層都要設置干粉滅火器,且在3層(含)以上的建筑每一層都要設置逃生繩。(6)拆除影響安全疏散的違章建筑、防盜窗等,超過3層(含)建筑不能設置任何防盜窗等影響消防救援的設置,確保人員逃生通道可以正常的運行。(7)盡量減小人員居住的密度,做好居住人數的控制,出租房內人均使用面積必須在4㎡(含)以上。(8)房主建立安全消防管理臺賬,協同消防人員、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消防安全的檢查,做好各項登記備案工作,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采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避免發生火災事故問題[5]。
統計近年來火災事故發生情況可以了解到,出租房管理不善而引發的火災事故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造成極大嚴重的危害。但是這些案件很多都沒有通過媒體網絡宣傳出來,導致不能給人們以警示,這是因為消防安全無法深入到租房場所有關,且很多租房者文化水平比較低,一些外來人口的群體。基于此,各級消防部門應該積極的展開宣傳,通過使用消防流動車、社區組織消防宣傳活動等方式,定期進行宣傳活動,播放消防安全片或者發放消防安全宣傳手冊等形式,也可以舉辦現場教學、逃生演練等活動,增強出租人、承租人的消防安全意識,提高自救能力,同時,消防部門還應該組織以點帶面的形式展開消防知識的教學活動,組織技術骨干對于出租房進行必要的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以采取集中培訓等方式,逐步的提高出租人、承租人的消防意識水平,掌握足夠的消防安全知識,切實改善居住出租房的消防安全情況,保證各項安全措施都能夠落實到實際中,充分的保住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對于提高社會穩定性有積極作用。
居住出租房屋的消防安全管理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工作,同時也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通過積極采取措施整改和消除居住出租房的消防安全隱患,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組織多樣化的消防宣傳活動,深入社區中進行消防知識宣傳,構建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明確消防安全責任,提高執法和管理力度水平,從而保證居住出租房的消防安全合格,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