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華
吉林省長嶺縣動物檢疫站,吉林長嶺 131500
雞白痢又稱細菌性白痢,是所有養殖雞群中都很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對出生14 d 之內的雛雞危害性極強,呈高發病率和死亡率。進入冬春交替季節,會再次引起全群暴發,易感群體主要是各品種的雞只,成年雞多為慢性經過。筆者在基層從事動物檢疫工作多年,接觸和檢疫過大量待宰畜禽,針對雞白痢的流行特點和規律總結出一些技術經驗,現將雞白痢的檢疫診斷與防控技術進行闡述,以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在對雞白痢進行檢疫診斷與防控工作開始之前,應當先了解養雞場的引種和飼養情況,結合當前的養雞模式,分析雞白痢的流行和發病特點,應充分了解引發本病的病原體、傳播渠道、流行季節和規律等等。
在自然界中,禽類是沙門氏菌的最大貯存宿主,人類如果接觸到患有沙門氏菌的禽類、禽蛋或相關制品也會受到感染,引起食物中毒。能引起雞白痢的病原菌是禽沙門氏菌屬中的雞白痢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沙門氏菌屬的一個成員,革蘭氏陰性,無芽孢,不運動,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一定條件下病原菌能存活7 年以上,在土壤中能存活1 年以下,在舍內料槽上能存活半年甚至更長時間。
病雞的體表、內臟、血液中均有病原菌存在,成年母雞的卵巢因為含有大量的原病菌,導致其所產的蛋內外均受到感染。受到污染的種蛋不僅可以將此病傳染給下一代,還能將孵化器等設備進行污染,導致孵化期鄰近和同一批次的其它健康雞雛受到感染。孵化后的蛋殼被飼料廠回收加工,制成的蛋殼粉再次投給雞群,病原菌進入新的雞場感染發病。健康公雞因交配也會受到感染,并再次傳染給健康母雞,導致病源反復循環。受到感染后的所有雞群,排泄物中均含大量的強毒力病原菌,污染飼料、水源、用具和環境,不及時清理會造成病原菌廣泛傳播,進而導致同一個圈舍內的雞群大規模感染該疫病的情況。一些飛禽走獸昆蟲等,如果接觸到污染源也可以將病原體傳染給健康雞群,特別是經常能看到的蒼蠅、老鼠等,一旦接觸了飼料或飲水,再用污染后的這些飼料和飲水喂雞,或者帶菌蒼蠅直接被雞吃掉,都能引發本病。本病還可通過性別鑒定、斷喙、被污染的免疫器材等渠道傳播。
該病癥在任何地區、任何季節都可能出現,不過發病頻率較高的時間段通常為冬春季節交替之時。這也表示氣候溫濕度問題與疫病的暴發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應落實好飼養管理工作。
本病主要在12 ~15 日齡的雛雞中多發,在一些飼養管理條件差的雞場,如雛雞飼養過密,環境擁擠,衛生清理不到位,消毒不嚴,育雛舍的溫度忽高忽低不穩定,通風不好,環境潮濕,飼料單一,其他應激或疫病感染刺激等,都可能增加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新疫區的雞場,雛雞發病率明顯高于老疫區,有時甚至高達100%,病死率也高于老疫區。而且,近幾年來,50 ~120 日齡的中雛雞發病率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個別地區還有產蛋母雞發生雞白痢的情況,多以慢性經過,不易被查覺。
根據發病類型,本病分為四種病型,雛雞以敗血型和白痢型為多見,1 月齡以內的雛雞發病較為嚴重,死亡率可達50%~80%。成年雞多以慢性型和隱性型為主,宰前檢疫不易察覺,偶有死亡。
如果將污染后的種蛋進行孵化,出雛率很低,即便能孵出小雞,體質也很弱,卵出的雞雛不久也會無癥狀死亡。如果種蛋沒有問題,而是通過孵化器等后天感染,多在出殼4 ~5 d 后出現明顯癥狀,7 ~10 d 病雛逐漸增多,2 ~3 周能達到一個感染高峰。
不食、怕冷、嗜睡,精神狀態不佳,持續排出糊狀稀便,而且糞便排不凈,粘連在肛門附近,顏色灰白。經常低垂著頭部靜止在原地等情況,這些都是雛雞感染該疾病時常見的癥狀。另外,病癥比較嚴重時,多數病雞呼吸困難,肛門紅腫發炎。有的病雞眼部有大量分泌物,有結膜炎或眼盲等情況,有的跗關節發炎腫脹,呈跛行姿勢。
本病的病程較長,死亡率隨著雞雛日齡的增加而降低,進入3 周齡后的雛雞耐受力較強,很少出現死亡,但生長發育不良,成為慢性或隱性攜帶者,長期散毒。
成年雞包括肉雞和淘汰蛋雞,是待宰檢疫的主體,大多都是病菌的攜帶者,其自身沒有明顯的發病癥狀,單憑了解日常的飼養工作模式和宰前肉眼觀察,無法發現雞群的異常狀態。
對于大型規模雞場或自繁自養小規模雞場,雞群中如果感染率較高,可明顯影響產蛋量,產蛋質量差,產蛋高峰不高,持續時間也短,雞群的死淘率比較高。部分雞群開產前雞冠發育正常,開產后則雞冠逐漸變小、發紺、萎縮。病癥嚴重者不僅時有下痢,排白色稀便的癥狀,有時還會引起卵黃性腹膜炎,甚至突然死亡。
出現這些情況的雞群,檢疫人員通過細心觀察,也能看出一些倪端,如果不能確定情況真偽,或者需要確診,可通過實驗室手段進行。
本病可根據流行特點和宰前檢疫,做出初步診斷,為避免檢疫診斷失誤,耽誤后續工作進行,應當現場取樣做好宰后的實驗室診斷工作。常見做法是對病死雞進行解剖處理,觀察其內臟的病變情況。通常患上雞白痢后,會出現肝臟壞死的問題??梢杂^察到內臟明顯增大,有密集的出血點。心臟處還能直觀的看到很多黃白色的突出物,卵巢也有發炎的癥狀。對這些病變內臟進行取樣化驗,能發現組織壞死、細胞增生的問題。
通過細菌培養方式,在溫度、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取內容物培養,能夠判斷出菌群的種類及數量,進而確診病癥類型及嚴重程度。還可以判斷出病菌是否存在變異的情況,方便根據實際問題調整檢疫防控計劃。
雞白病與禽曲霉菌病在病理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有肺部結節,但是,禽曲菌病的結節明顯突出肺表面,而且柔軟有彈性,內容物呈干酷樣,剖檢時肺及氣管等處有霉菌斑,這些是雞白痢沒有之處。
發現陽性檢出者后,立即封存所有活、死雞群,交由相關單位做無害化處理。停留過的車間、場房、屠宰場地、接觸人員等須做好衛生消毒工作,污水、污物消毒后做無害化處理。污染后的雞蛋先清洗,后消毒,再次檢疫合格后方可出場。
預防階段主要有三項任務。第一是進行外來雞群的引進管理工作,嚴格落實檢疫任務,避免由于檢疫工作不到位,而導致外來品種的雞只攜帶病菌,造成養殖場內大規模出現疫病。檢疫工作應當持續性進行,通常每過一個月復檢一次,避免疾病存在一定的潛伏期無法在短期內通過常規的檢疫手段檢測出來。這需要給外來雞只設置單獨的雞舍,并由專門的飼養人員展開日常管理工作;第二是落實飼養管理、衛生管理等常規管理任務。要按時清理雞只的排泄物,對雞舍進行消毒殺菌工作。并選擇衛生程度、營養程度達標的飼料,控制每日的喂食量。另外,應關注環境溫濕度,為雞群營造良好的生活空間環境;第三,應當合理應用藥物完成疾病防治工作。比如,在疾病高發期,提前在飼料當中拌入一些抗生素,要根據飼料總量對雞只日齡、體重,控制藥物用量。同時,可以定期展開接種管理工作,免疫可用的疫苗,提高雞只對病菌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發病率。
當飼養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有中小雛雞群出現疑似雞白痢的癥狀時,基于該疾病具有傳染性,應及時做好隔離處理,并對原雞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同時,在確診病癥后,及時展開治療工作。治療所用藥物與預防階段選擇使用的藥物種類基本一致,只要根據病癥嚴重程度合理加大藥量即可。一般連續用藥3 d 左右就能緩解或治愈病癥,如果超過5 d 仍然沒有好轉,則表示治療無效。因為本病具有傳染性,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必須對治療無效的病雞和成年雞進行無害化處理。
另外,為避免治療過程中產生不良反應,或者出現疾病反復發作的情況,在治療該病癥時,除了喂食藥片、注射藥劑,也可以使用中草藥。如用花椒、蜂蜜、大黃、甘草熬制成湯藥給病雞服用,注意控制好不同藥物的實際用量。
在檢疫診斷時,要從雛雞和成年雞的發病特征上判斷病癥類型,可以輔助采用實驗室化驗的方式,確實檢疫結果和病原類型,從而確定檢疫后的處置手段,也能為雞場下一步的防治和防控提供一些幫助。對于無法救治的陽性病例,一旦發現,應及時完成無害化處理工作,避免疫情擴散,影響養雞業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