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
遼寧省朝陽縣畜牧技術推廣站,遼寧朝陽 122000
關健詞:仔豬;腹瀉;病因;診治
實際臨床生產中,仔豬腹瀉屬于常見且多發的疾病,也是導致仔豬死亡比較嚴重的因素。仔豬腹瀉在生產中主要有病毒性因素、細菌性因素以及飼養管理因素。仔豬在臨床中出現腹瀉的情況主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情況,實際生產中應該加以重視。
偽狂犬病的病原主要就是偽狂犬病病毒,發病仔豬在臨床中通常會出現機體發抖的情況,伴隨出現運動失調、經常昏睡、鳴叫和嘔吐等表現,通常該病的發病率為20%~40%,而死亡率在10%~20%。
豬圓環病毒病的病原就是圓環病毒,主要是豬2型圓環病毒而引發。斷奶后的仔豬是主要的發病群體,可見發病仔豬通常會出現肌肉衰弱無力的狀態,并且伴隨有下痢和呼吸困難的情況,還會伴隨有黃疸以及貧血的變化,患豬的皮膚表現有紫紅色病變的斑塊,還可見存在皮下水腫等病變。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是冠狀病毒,病豬在臨床中可見有急性的患病過程,屬于是一種具有高度接觸性的傳染性疾病。仔豬感染之后會出現突然嘔吐的情況,接著表現為水樣的腹瀉,排泄的糞便中會混雜沒有徹底消化的凝乳塊。腹瀉的病仔豬脫水明顯,可見機體逐漸地消瘦,被毛呈現出干枯無光的狀態,通常會在感染后的1~2 d內死亡,日齡越小的仔豬感染,病程則越短,但是病死率卻更高。
豬流行性腹瀉主要就是由類冠狀病毒而引發的具有高度接觸性的傳染性腹瀉病,病豬在臨床中主要可見嘔吐和水樣腹瀉的癥狀,排泄的糞便散發腥臭味,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規律,大多集中在每年12月至翌年的2月。
輪狀病毒病的病原就是輪狀病毒,大多會集中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節發病。病豬在臨床中可見精神狀態差,食欲降低且不愿走動,患病仔豬通常會在吃奶之后而迅速出現嘔吐及腹瀉的癥狀,排泄的糞便主要呈現出水樣或者是糊狀,糞便呈黃白色或者是暗黑色,病豬脫水的情況非常明顯。
仔豬黃痢的病原是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途徑主要就是消化道。臨床中主要可見7日齡內的仔豬發病較多,尤其是1~3日齡的仔豬發病情況多,患豬會出現劇烈腹瀉的表現,排泄出黃色稀糞或者是灰黃色水樣稀糞,病豬的急性敗血癥都是患病的特征。
仔豬白痢的病原是大腸埃希氏桿菌,仔豬生產中比較常發,斷奶前后的10~30日齡仔豬是主要的發病群體,病豬表現為下痢,并且會排泄出呈現灰白色粥狀的糞便,伴隨散發出腥臭氣味。
仔豬紅痢生產中也稱為仔豬梭菌性腸炎,主要就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也就是魏氏梭菌而引發的仔豬腸毒血癥,在臨床中屬于急性的傳染性疾病。1~3日齡仔豬是主要的患病群體,超過7日齡的仔豬則發病的很少。生產中主要可見病豬排泄淺紅色或者是紅褐色的稀糞,并且在糞便中混雜存在壞死組織碎片以及氣泡。
日常生產中常見的引起仔豬腹瀉的管理因素比較多,如仔豬吃到乳管中的宿奶;母豬產后無乳或者乳汁過濃、過稀;給仔豬采取的斷奶方法不合適;生產環境、投喂飼料的變化等引起仔豬產生應激反應,機體抗病力降低而發生腹瀉。
2.1.1 細菌性腹瀉
實際生產中始終堅持自繁自養的生產原則,并且要嚴格的控制引種措施,重視新生仔豬的防寒保暖工作,并且確保及早給其哺喂初乳,同時保證供應的飼料和飲水都是清潔衛生狀態。臨床中由大腸桿菌或魏氏梭菌等引發的仔豬黃痢、白痢和水腫病,可以選擇在母豬生產之前采用大腸桿菌單價或多價滅活疫苗開展相應的預防接種;仔豬紅痢可以采用本地苗,分別在母豬生產前14天和28天各進行一次免疫,對于連續產仔的母豬,應該在分娩之前的15天免疫一次;仔豬副傷寒可以采用本地菌株,于仔豬30~40日齡進行首免,而70日齡時進行二免。
2.1.2 病毒性腹瀉
生產中需要保持飼養舍及生產用具的清潔,重視仔豬的防寒保暖工作,認真貫徹全進全出的生產方式,以有效的控制本病。流行性傳染性胃腸炎或輪狀病毒感染的病豬應該重點防治大腸桿菌的繼發感染。日常生產中通過飲水器給仔豬供應電解質溶液進行口服,并且在其中添加抗菌藥物。母豬生產前6周和2周應該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疫苗,這樣能夠確保仔豬獲得免疫保護。輪狀病毒病可以給母豬進行免疫注射從而提高初乳免疫。
2.1.3 寄生蟲性腹瀉
球蟲病的控制主要應該重點關注懷孕與產仔設施的衛生,并且在產仔之前針對母豬進行治療,避免新生仔豬食入蟲卵,將仔豬與成年豬進行分群飼養。病豬生產中通常采用氯苯胍、莫能菌素等抗球蟲藥物治療。線蟲的防治應該注意保持飼養舍以及運動場的干燥清潔狀態,及時將豬只產生的糞便進行清掃處理,飼養舍內鋪水泥地面比較適宜,在每年的春秋分別進行兩次定期的驅蟲措施。
2.2.1 加強母豬管理
生產中要將體質健壯的青年母豬選留,日常供應營養均衡的飼料,確保母豬機體健康并且有適度的體況,避免母乳存在不足、過濃或過稀的情況,有效確保仔豬能夠從初乳中獲得特定的抗體。懷孕母豬日常采食的飼料中添加適量的低分子脂肪酸以及維生素E。母豬在生產前的1個星期就進入產床,調整產房的溫度、濕度適宜,保證良好的通風和衛生狀況,給其提供適宜的生產環境,從而降低仔豬腹瀉的情況。
2.2.2 加強哺乳仔豬的管理
新生仔豬出生后要盡早吃上初乳,通過獲得母源抗體而產生被動的免疫,給仔豬固定好乳頭,并且做好相應的保溫措施。仔豬在出生之后的24 h內全部注射或者口服抗生素,3日齡仔豬應該補鐵從而提高血鐵濃度,出生后給仔豬及時補充鐵、硒和維生素E對于防治營養性貧血和硒缺乏癥比較有效。哺乳期間應該進行強制性的補料措施,仔豬出生后5~7日齡就要給其喂全價的教槽料。
2.2.3 加強斷奶豬的管理
剛斷奶的仔豬對于低溫是非常敏感的,通常體重越小的仔豬對于斷奶環境的溫度要求越高且穩定,飼養舍應該始終保持清潔干燥的狀態,并且有良好的通風狀態。仔豬機體的消化能力比較差,所以在斷奶后的前幾天最好采取限飼措施,3~5 d之后再逐漸的過渡到自由采食的方式,避免因為仔豬過食而造成腹瀉的問題。
2.2.4 合理配制斷奶飼料
仔豬的胃容積相對比較小,所以容納的食物量較少,應該適當的提高飼料中的能量比例,生產中通常是采取添加油脂的方式;酸化劑能夠降低胃腸道的pH值,有效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從而提升蛋白的消化率,同時可以提高有益菌的數量;早期斷奶會影響消化酶的活性,此時通過添加外源活性酶能夠有效提高此時仔豬的生產性能;益生素屬于含有有益活菌的微生物制劑,所以在進入體內之后會進行大量的繁殖,從而對于有害菌的生長產生抑制效果,其代謝產物還可以將腸道內毒素進行中和,有效減少腹瀉的產生;抗生素對于仔豬生長以及改善飼料轉化率比較有效,飼料中適當的添加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還能夠加速腸道的免疫耐受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于腸道的損傷,有效控制腹瀉的發生。
2.2.5 使用優質蛋白原料
大豆蛋白中的抗原性蛋白能夠引發仔豬出現過敏性的反應,所以在日糧的配比時應該盡量選用動物性的蛋白原料,保證豆粕提供的蛋白比例要低于總蛋白的60%。日常生產中適當降低飼料中的蛋白水平也可以有效防止腹瀉的發生。
2.2.6 減少應激刺激
仔豬自身的神經以及體溫調節機能都發育不夠完善,所以機體對于應激因素的刺激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就在生產中容易發生腹瀉。所以日常應該保持飼養舍的溫濕度適宜,避免出現溫度驟然升降的情況,控制飼養舍中晝夜溫差的變化。還需要重視飼養環境的衛生狀況,加強必要的消毒措施。生產中采取“趕母留仔”的方式,能夠減少仔豬的斷奶應激反應,控制腹瀉的發生。
實際養豬生產中防治仔豬的腹瀉,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生產原則,保證飼養場與外界保持嚴格的隔離狀態,生產中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加強對于斷奶仔豬的營養供應,重視疾病的防疫措施,保證飼養環境的衛生狀態,及時進行清潔消毒工作。發現飼養場內有仔豬出現腹瀉的癥狀,應該保證盡早的加以治療,生產中通過采取標本兼治的綜合防治措施,以確保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降低仔豬腹瀉的概率,從而確保養豬生產的實際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