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自正,何小莉
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甘肅臨夏 731100
將生態養殖的區域擴展到山區和林地,既能夠延伸養殖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又能夠在自然環境不受影響的基礎上開辟一塊“凈土”。且生態養殖成長下的畜禽肉質鮮美、營養價值豐厚,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可極大限度提升畜禽養殖的經濟效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在飲食方面更加重視原材料干凈、衛生、符合檢驗檢疫標準,并且能夠具備良好的營養價值。且現階段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需要在畜禽養殖中加以重視。實施集約化的生態養殖方式能夠有效提升畜禽的肉質和營養價值,降低傳統粗放式養殖帶來的風險和問題。且能夠將畜禽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在野外自由采食、呼吸新鮮空氣,保證其健康。也可減少飼料和疫苗的使用量,實現綠色化養殖。
種養結合畜禽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是對傳統養殖方式的創新和變革,更有助于提升其營養價值和市場銷售金額,為養殖業創建更為理想的平臺。且在林地、草原等環境下生長,能夠最大限度提升畜禽的品質,進而獲得消費者認可[1]。
種養結合畜禽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也是對新型養殖方式的探索與創新,實現種植與養殖的均衡發展。畜禽的糞便、排泄物能夠為林地和草原提供理想肥料,而畜禽也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飲水、喂食,節省了大量飼料成本,建立綠色生態養殖環境。
選擇畜禽品種需要結合養殖區域位置、自然情況等切合實際選擇。既能夠保證畜禽在養殖區域內適應自然環境,又要保證其有穩定的市場銷售前景。切勿求新選擇不適宜本土養殖的品種,導致其“水土不服”極易感染病害,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現象。品種選擇的標準為,畜禽需要反應靈敏、好動活潑、抗病害能力優良,在野外放養能夠適應等。
在養殖期間需要搭建環境優良、濕度適宜、通風良好的禽舍。需要注意的問題有避免禽舍朝向陽光、禽舍內部的地面應當趨于平緩、搭建位置不可有洼地,避免禽舍積水影響衛生。禽舍的位置與草場、水源距離不應過遠,避免長途飲水、放牧對畜禽的影響。需要每隔幾天保持禽舍內部通風換氣[2]。
在夏季溫度較高時,可以在禽舍內放幾桶水,起到降溫保濕的作用。而冬季較為寒冷的階段可在禽舍內設置一些取暖器,避免冬季溫度過低影響其健康。還可使用保溫膜將禽舍包裹一部分,減緩溫度流失的速度。只有室內溫度適宜、喂養科學,才能使畜禽盡快適應生活方式,健康、茁壯成長。
需要制定并且推廣科學的飼養方式,在病蟲害防治、喂養、配種等工作中進行合理人力資源調配,并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保證養殖人員具有專業能力和素養,在養殖工作中發揮良好的效果。病害是影響養殖工作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農戶在養殖階段需要制定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制度,結合禽畜的品種和需求,制定分門別類的疫情防治方式。在春季、夏季等傳染病高發階段,需要每天對禽舍進行消毒處理,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獸藥治療。在飲用水、飼料選擇中需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配置,避免影響畜禽身體健康。一旦出現病害,需要立即將患病畜禽隔離,并且對曾經居住過的禽舍進行徹底消毒,避免病害蔓延。
為了保障畜禽能夠順利成長,需要關注其日常營養需求,喂養階段需要定時定量、科學喂養,每天將粗料和精料搭配使用、喂食時間也需要固定,為畜禽提供清潔水源,保證其健康成長。在林地放牧的同時結合季節變化特點選擇理想的補料方式。例如,在山羊養殖工作中便有“冬瘦、春乏”的自然特點。為了避免在冬季山羊體重降低過多,可適當增加喂養項目和數量。將燕麥草、干草作為日常喂養的口糧,在此基礎上增加精糧喂養,觀察羊群的體重變化,選擇最佳喂養方式[3]。
為保障養殖的整體效果理想,降低畜禽病害出現的比重,選擇科學的喂養方式,需要構建區域內部的養殖合作社,將技術人員、養殖專業戶等納入其中,組織不同時間段的養殖培訓工作,確保農戶能夠了解生態養殖的相關內容,轉變傳統的養殖理念和方式,做好科學養殖規劃工作。技術人員需要向農戶積極介紹養殖規范,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統一發放相關藥品、實施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方式,確保一系列養殖工作都能夠按照信息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積極響應政府頒布的減畜禁牧政策,在牧區適當擴展燕麥草的種植面積,既能夠為禽畜提供食物,又能夠有效養護林地、山區資源,實現減畜而不減收的最終目的[4]。
由上可知,實施生態養殖技術能夠充分利用山區林地的自然環境、生態條件,將畜禽與草原、林地等相結合,有利于提升畜禽的肉質水平,實現更為理想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新興的養殖技術,旨在實現人類養殖工作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踐行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需要技術人員對養殖品種、養殖方法、病害防治等工作進一步優化,力求能夠獲得理想的生態養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