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康順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新媒體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戈爾德馬克在其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的報告中,把電子錄像稱為“新媒體”。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前行發展,人們平時接觸的信息傳播渠道不再僅限于傳統的紙質媒介,新媒體的概念也被拓寬。筆者認為,現在討論的新媒體不僅僅是各類傳統媒體的融合性傳播形態,更是包括各類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延伸面。
首先,得益于當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傳播手段的先進性。相較于人們過去接觸的傳播媒介,新媒體出現與發展的時間和人類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基本一致。這一點也正是新媒體傳播手段先進性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新媒體第二個特點為受眾廣泛性。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已超過10億人,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1.6%,居世界前列。這兩項數據表明,當今中國通過互聯網接收信息的人已占總人口的大多數。即可證明,通過新媒體來傳播信息的傳播方式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最后,現今人們接觸的大多數新媒體平臺已逐漸成熟,用戶在使用軟件的同時能夠隨時隨地地發表自身對于使用平臺以及平臺內容的意見或建議。受眾與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發布者,三者處于一個“零距離感”的接觸狀態。所以通過新媒體傳播信息的第三個特點是新媒體平臺的交互便捷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并延續下來的獨特文化形態。經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筆者歸納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個特征:可觀賞性、地域獨特性、依附性、教化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具備可觀賞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種感官手段為載體,將其要表達的內容以特殊手段表達出來。因此,它能作為一門欣賞藝術,從屬于美學范疇。在欣賞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達的內容即可被感知,在大眾面前得到認同并傳播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獨特性指其受到區域自然環境以及當地人文氛圍等因素影響所表現出的獨有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地的民俗風情。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為例,其內容豐富多樣,應用場景主要包括迎賓送客、重大節慶活動等,主要通過歌曲表演的形式,來表達侗族地區人民在不同場合下的心理感情以及侗族文化的生態內涵。通過對這種傳統民歌形式的曲藝欣賞,受眾能感受到侗族地區深厚的人文內涵素養與獨特的民族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或工具來達到傳承的目的,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個特征即為依附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間口耳相傳或典藏筆記等方式得以傳承。在進入數字時代后,這兩種手段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影像、視頻等數字化呈現手段。從這一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總是需要依附于人或其他的記錄手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是通過一些表演手段向受眾呈現出一定的內容。從其所傳達的內容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了一種良好的社會觀念,對于社會發展進程具有一定的良性導向作用。如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媽祖信俗所傳達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現實參考意義。由此可以歸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四大特征即為教化性。
據長樂鎮已出土的相關文物考證研究,早在商周時期,長樂古鎮就已經有了人類定居蹤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資產也逐步趨向富裕。彼時長樂先民認為莊稼收獲得益于神靈庇佑,由此,人們開始在特定時間段組織祭祀。后來這種行為逐漸在長樂地區盛行,每逢年節交替,人們將童男童女以稻草裝扮、將稻草扎成圖騰柱,集合后圍繞城池游行,以這種方式祈神以求得來年豐收。這種具備“娛神”性質的祭祀活動是長樂抬閣故事會的雛形。
汨羅江繞長樂鎮形成獨特的“玉帶環腰”地形格局,東面靠智峰山脈。正是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條件,長樂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魏晉南北朝時,南梁王朝在長樂置岳陽郡。隋唐時,統治者設湘陰縣衙于此。在古代,湖湘人文騷客匯集于此,留下了許多詩篇著作,其中一些老調后來逐漸發展成為汨羅花鼓戲。在此基礎上,人們將民間傳說與花鼓戲相結合,逐步發展成了后來長樂抬閣故事會的一種表演形式——地臺故事。先前祭祀用的圖騰柱逐漸演變成另一種形式,開始由年輕男子踩著高蹺、揮舞著祭祀法器,這就是后來出現的長樂抬閣故事會高蹺表演的來源。到此時,早期“娛神”性質的游行逐步變成“娛人”性質的節日慶賀活動。清代的徽班進京造就了京劇的繁榮發展,京劇也為各地地方戲劇表演增添了一種新的參考樣板。長樂抬閣故事會在結合京劇與地方傳統花鼓戲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傳統的長樂抬閣故事會所具有的獨特的奇險造型與人物裝扮,并由此來展現社會百態與人世間忠孝勇毅的故事傳說。
民國初年,長樂鎮開始組織更大規模的抬閣故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變得更為豐富。基于社會現實,手藝傳承人根據過去中國人民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和現在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抗戰和解放戰爭等歷史事件進行改編,新增了許多表演項目。民間文化和歷史題材的大量涌入,為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增添了生機。“文革”后,長樂抬閣發展成為上、下市街斗故事的表演形制。按長樂街南北走向,鎮北邊段分為上市街,鎮南邊靠汨羅江段分為下市街。每逢抬閣故事會籌備階段,兩邊陣容分頭準備并互相“拼”故事,看哪邊能力壓另一邊。這種兩邊陣容的表演形式和“斗”的屬性奠定了現代長樂抬閣故事會的組織架構并保留至今。
進入現代社會,受益于當今科技的發展與政府部門的支持,這一佳節盛會近年呈現出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表演一年比一年刺激奇險的發展特征。長樂抬閣故事會這一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之下,長樂抬閣故事會的發展取得了以往任何時期都不可比擬的長足進步。同時,人們對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也在提高。基于此,長樂抬閣故事會建立了主題民俗博物館。近年傳統的表演形式并未有大改變。在角色動態造型上,仍保留精、險、奇、巧的顯著特征。角色塑造方面,面部油彩由原來的一團顏色逐漸精致化,服裝、道具也逐年更新,20世紀流傳下來的服裝、道具存入民俗博物館。
雖然各界對于長樂抬閣故事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一直很重視,但是長樂抬閣故事會仍擺脫不了失傳的窘境。多數年輕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仍然重視度不高,關注時段僅局限于元宵節表演期間。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長樂抬閣故事會仍未擺脫地域傳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則在于其創新發展的力度不夠深入。盡管長樂抬閣故事會已經結合當地特色開展了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以及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體驗館等相關文創基礎設施,但一些活動形式仍然缺乏新意,難以從同類項目中脫穎而出。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進步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大眾媒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民俗活動的開展造就了大量的機遇,加速了民俗文化傳播的總體節奏感,其影響力覆蓋面也得以逐步擴大。殊不知,在傳統的推廣方式下難以避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如良莠不齊信息的忽然涌進,很有可能會對公眾的認知造成一定的誤導。為了避免諸如此類情況的出現,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始思考是否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結合新媒體來進行協同發展。筆者就此論述新媒體發展將對長樂抬閣故事會的傳承與保護帶來的機遇以及應對措施。
3.1.1 表演形式落后
在形式上,長樂抬閣故事會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娛樂生活方式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限制。娛樂形式的多樣給一些傳統民俗活動帶來了沖擊,也就意味著長樂抬閣故事會不再是人們娛樂生活的首要選擇,人們可能會逐漸減少對于諸如長樂抬閣故事會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這也就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下有進一步的創新,以求在表演形式和內容上能夠有與當今時代發展相匹配的體現。
3.1.2 社會生態受損
原有社會生態受到破壞也使長樂抬閣故事會傳承陷入窘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如自然界植物生長一樣需要有特定的環境條件。由于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物質的追求也在不斷發展,在長樂鎮最為顯著的體現即為大部分的年輕人外出闖蕩,留在當地的青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學習也缺乏一定的熱情。這兩種現象是造成長樂抬閣故事會面臨失傳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媒介的信息傳播質量并不能統一,古鎮一些人的傳統思維方式也受到了來自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如從前重視,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保持自信心與自豪感。上述兩種情況給長樂抬閣故事會所依附的原有生態社會環境造成了破壞。
3.1.3 價值難以挖掘
新時代層面下自身文化價值仍尚待開發。現在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文化價值難以被發掘,或是文化價值有待深入開發。讓觀眾在觀看完表演之后可以有感而發,才可稱得上是有意義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而這也是長樂抬閣故事會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所欠缺的,這一缺陷在短視頻時代顯得尤為明顯,受眾接受信息的時間較過去而言變得更短,這就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煉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文化價值并加以呈現。
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應從辯證的視角出發。一方面,新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保護帶來挑戰;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同時也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煥然新生”增添不少助力因素。筆者認為,在當今時代的政策背景下,若能夠在搭上鄉村振興的快車同時,將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協同發展,這不失為一條民間民俗文化的復興之路。
3.2.1 差異化個性定制
針對不同年齡人群對長樂抬閣故事會關注度減少的現象,應考慮受眾的年齡差異性并為其量身定制解決辦法。首先,組建好一支方案設計團隊極其重要,可通過公開招募志愿者的形式或邀請周邊高校師生實地考察等方式,組建好調研與方案設計隊伍。其次,針對長樂鎮及周邊地區居民展開調查研究,找出長樂抬閣故事會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痛點。最后,針對不同年齡段接受調查的人群推導出兼具合理化與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如針對幼初小少年兒童,項目可在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基礎之上繼續深入,開設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實踐課程,如踩高蹺、臉譜繪制等活動,而不僅僅局限于學習長樂抬閣故事會文化歷史。針對年輕人,項目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特點,開設多平臺端賬號,通過目前大多數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公眾號等途徑來達到傳承目的。講好民俗故事、傳承文化內涵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賬號建設方向具有指導意義。針對中老年人,可由地方政府牽頭完善長樂抬閣故事會文旅品牌的周邊基礎設施,讓旅游人群來到長樂不僅僅是觀賞抬閣故事,同時也能去周邊游玩欣賞。可以此為契機,依托湘北地區豐富的文旅資源,如岳陽樓區“萬家燈火”洞庭漁歌傳承體驗基地、岳陽縣張谷英古建筑群、汨羅屈子文化園、汨羅任弼時故居等打造一條與周邊其他旅游項目協同發展的旅游主題線路。
3.2.2 數字媒體技術注入
近年來,通過AR、VR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和再現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一個重點導向,且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如果想要更好地吸引年輕人,應當結合AR、VR相關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加以呈現與表達。以筆者之見,長樂抬閣故事會可以通過數字媒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相關的技術手段,搭建好線上虛擬博物館,同時在線下的民俗博物館可以設立VR體驗區。通過VR體驗的方式讓受眾仿佛身臨其境般體驗長樂抬閣故事會的各個流程,如高蹺故事、地故事等多個抬閣故事會項目,甚至能夠與虛擬構建的人物進行交流和互動。以這種新穎、獨特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樂于接受和體驗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讓長樂抬閣故事在技術與藝術相交叉的維度下煥發出獨特的耀眼光芒。在業界內借助這類形式來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的形式已成熱潮。2019年2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發布消息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首部VR紀錄片《昆曲涅槃》上線VR頻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VR形式重現,可以使其再創作的形式多元化,如音頻、視頻、游戲、沉浸式體驗等,能夠滿足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同時,VR技術以其特有的互動性提高了大眾參與度,在互動過程中,能較好地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濃厚的興趣。
3.2.3 文化品牌再造
構建文化自信、重塑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主體是人民群眾,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推動力的作用源泉。但從政府部門的角度而言,需要將長樂抬閣故事會的傳承與保護提上工作議程。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合法權益等方式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幫助長樂抬閣故事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切實落實好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并對在長樂抬閣故事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和解決。同時,維護好長樂古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特色稱號,打造好“長樂故事小鎮”的特色品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樂抬閣故事會作為湘北地區民俗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在表演形式與文化內涵上均具備一定的審美藝術價值與文化研究價值。在鄉村振興時代大背景之下,如何以新媒體為發展契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樂抬閣故事會賦予新生能量這一課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是筆者對于新媒體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路徑的思考,試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一條有效的道路,并以此喚起全社會對于提高長樂抬閣故事會文化藝術價值的認知水平,讓社會各界參與到對于長樂抬閣故事會的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為后世留下無盡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