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 胡全會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減量、增效、提質”。作為一種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作業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雙減”不是不要作業,更不是取消作業,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作業的多向育人功能,消除作業的短視化、功利性,讓作業真正成為學生的“作”業,讓作業回歸育人初心,促進學生數學生命的和諧發展。
傳統的數學作業,往往形式單一、內容重復、缺少分層等,由此讓學生不堪重負的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其一是作業數量多,由于教師信奉“熟能生巧”理念,因而往往將“題海戰術”“刷題”等作為一種手段,作業由此異化為一種操練工具,從而導致大量的機械重復的作業;其二是作業難度不適,一些重復性的基礎題讓學優生望而生厭,一些較有思維含量的提高題又會讓學困生望而卻步,作業不能有效地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作業設計研發的最大問題;其三是作業的內容、形式等的窄化,往往以教材知識為主甚至為唯一,以紙筆作業形式為主甚至為唯一,調查性、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作業等的缺失,讓作業逐漸走向學生的“對立面”,成為異化學生的“異己性力量”。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不僅注重鞏固知識,更注重啟迪學生思考、催生學生探究等。同時,作業還應當具有濡染學生心靈、潤澤學生生命的作用,這就是作業的“素養育人”功能和作用。比如,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之后,筆者設計了多層次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與探究:
【作業1】審美性作業。出示相關的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內在之美。
【作業2】思維性作業。出示混合有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以及不對稱圖形的題組,引導學生判斷,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內涵、特征等,將軸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圖形區分開來。
【作業3】建構性作業。引導學生自行設計軸對稱圖形。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再局限于知識的鞏固,而是將作業的功能、作用等向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延伸。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是一個外在于作業的異化者,而是一個內在于作業的自由發展的人。
作業理念從“知識鞏固”走向“素養育人”,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在作業的設計研發過程中,教師可以自覺地融入相關的數學史、數學美學等方面的內容,讓作業內容更豐富、作業形式更多樣,提升作業品質,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數學作業應當是對學生數學學習在更高層面的一種“再提高”,而不應當成為數學知識的重復演練。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紙筆作業,更要精心設計實踐活動作業;不僅要精心研發短程性的作業,更要精心研發長程性作業;不僅要精心研發純粹的數學作業,更要精心研發跨學科作業、跨界作業。概而言之,要讓學生的作業過程從傳統的“單調劃一”走向“多元開放”,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
多元開放性的作業設計,不僅能讓學生溫故知新,而且能促進學生個體素養的發展;不僅能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因材施教,而且能讓學生知行合一。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要對相關的數學知識追根溯源,更要對相關的數學知識合縱連橫。綜合性作業不僅體現數學學習的要求,而且往往突破時空限制,關注學生數學素養。在綜合性作業中,教師可以將閱讀、游戲、實踐、調查、表演、制作等融入其中,從而改變傳統的作業屬性,賦予作業更多、更深、更具個性化的內涵。比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部分內容之后,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設計了開放性、多元化的作業:第一項作業是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面積單位”(包括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去測量物體表面的大小;第二項作業是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搜索有關平方千米、公頃等單位知識;第三項作業是根據學校的平面圖紙以及標注的圖上距離和比例尺,計算校園的面積。應該說,第一項作業是基礎性作業,第二項作業是發展性作業,第三項作業是拓展、延伸性作業。學生在完成第一項作業時,能深化對面積、面積單位等的認知;在完成第二項作業時,會拓展認知,進一步認識相關的面積單位,并進而能深刻認識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在完成第三項作業時,不僅會計算,還會思考校園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并會提出相關的合理化建議或意見。在開放性、多元化的作業中,學生能自主地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開放性、多元化的作業研發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展示自我的個性、發掘自我的潛質,要讓作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啟發性、引導性,從而以作業的“精”代替盲目的“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融入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涵養學生的數學精神。
“增值”是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一個新視角。增值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增值評價關注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數學作業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過去,還應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作為教師,要眼中有作業、心中有學生;要立足于“學生立場”,從“學生視角”出發,將“面批”“及時批”“全面批”等作為評價的根本性原則。
“雙減”背景下,作業評價不應當是傳統的、簡單的講解,而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比如展示式、欣賞式、積分式、表述式等。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的反饋評價功能,加強作業的“私人訂制性”,讓作業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為此,教師在實踐中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新技術”“新媒體”等手段,深化作業的設計研發、管理評價等。只有這樣,作業評價才能從傳統的“簡單講解”“簡單判斷”中跳出來,走向“持續增值”,從而對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多向保溫”。比如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星級墻”,即在教室后面的墻壁貼上一張“星級圖”,分別以“組”為單位、以“學生個體”為單位,將學生的作業(包括課堂作業、課外作業等)從正確性、創新性、清晰性等幾個維度展開評價。這樣的星級評價,充分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發掘了學生作業的創造性。比如,在教學《圓》這一單元相關內容時,我們就從認知(對概念的清晰把握、對相關問題的計算等)、操作(對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推導等)、創新(解決問題時的創新思路)、清晰(主要是指解決問題的思路簡潔、作業工整)等方面展開評價。筆者不僅每天都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以單元為載體,展開單元整體性的作業星級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評價重點是為學生的作業賦能、增值。這樣的評價,充分發揮了作業的育人功能,優化了作業的育人品質。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將作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基于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作業,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規劃、決策、選擇之中。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作業的設計研發,更要對作業管理做到精細化、精準化,要把握好作業的制度關、思想關、過程關,讓作業成為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成為驅動學生數學創新的動力引擎。
作業是優化學生學習品質的“杠桿”,理應“挑起”優化學生學習的“大梁”。從某種意義上說,“作業”就是教學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突破口”。只有抓住“作業”這個“牛鼻子”,從作業內容、形式、過程、樣態等方面對作業進行系統性、全方位、整體化、全局性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雙減”的政策是十分及時的,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