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延安路小學 胡大嬋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班主任作為他們成長路上思想和行為的引路人,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展開教育。
方向性原則是學校德育的根本原則,它要求學校德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習層次遠高于一、二年級的簡單模仿,“老師引路,學生走路”,這時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個不錯的時間節點。
小學中年段的學生雖已向少年期過渡,但卻仍然渴望得到關注,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班主任不要凡事一刀切地去批評、指責他們的過錯,可以抽絲剝繭地分析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多,性格迥異,有控制欲強的力量型學生,也有優柔寡斷的平和型學生,還有智慧聰明的“完美”型學生,等等。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個性特征。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展開班級管理工作時,一定要因人施教:對于力量型學生,一定要堅決制止學生的霸道和隨心所欲;對于平和型學生,要多讓其做選擇和拿主意;而對于“完美”型學生,可鼓勵他們發展專長和愛好。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貫徹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鼓勵學生自主管理,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都特別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榮譽感也特別強。針對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筆者在班級打造了一塊“勞模”文化墻。布置之前,筆者先上了一節有關勞動的班會課,用幻燈片展示身邊的勞模風采,他們的事跡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于是,一份特別的家庭作業應運而生:雙休至少參與兩次勞動,用照片記錄下動人的瞬間,精心制作卡紙,并配上簡單的文字介紹。
雙休結束后,學生陸陸續續帶來了自己的作品,雖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畢竟是他們親身經歷、親手制作的,所以他們特別有成就感。勞動委員收上作品后,筆者把作品全部張貼在“勞模”文化墻上。看著自己的作品被貼在班里,同學們別提有多開心了。借此機會,筆者鼓勵他們:“同學們的勞動作品非常精美,相信大家都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老師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質、一種素養!”從那之后,學生的勞動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采取的基本上是強制性手段。比如,要求學生不要做某件事情,否則就要承擔怎樣的后果,或者付出怎樣的代價。這種強制性的管理方式讓很多學生戰戰兢兢,時刻都抱有畏懼、恐慌的心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身心健康難以得到全面發展。要想改善這一局面,班主任必須轉變教育管理方式,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注重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中年段的學生紀律性比較差,班主任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如果上課說話會進行怎樣的處罰,可以試著放手讓學生參與班規制定,讓學生自己管理班級,當有人犯錯時,讓其他同學說說該怎么處理。班主任可以先和學生交流討論,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可做。學生自己制定的獎懲制度,可以很好地約束他們的行為,對提升學生的自律性和班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設置輪流值日制,讓學生輪流擔任值日班長,學生的自律意識會大幅度提升,健康的學習環境也會隨之而來。
班級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斷提升班級凝聚力,讓學生齊心協力、團結合作。這樣不僅可以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還能提升班級管理水平,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班主任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
例如,有些學生喜歡打籃球,班主任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打籃球,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些學生喜歡打羽毛球,班主任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打羽毛球,使學生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深厚。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開展故事會、辯論賽以及十歲成長儀式等形式進行師生互動,提升班級凝聚力。在這樣的班級氛圍中,學生可以健康、自由、快樂地成長。
班集體是一個大家庭,班級管理不應該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人人有責。以往小學班級管理嚴重不到位,與管理職責“一人擔”息息相關。有些班主任認為班級應該由自己說了算,導致管理內容、班級規定等的制定都沒有讓學生參與其中。長此以往,小學生就會缺乏班級榮譽感,對班級管理變得冷漠,不關心其他同學。
新的班級管理方式應該是學生共同參與制定的,班主任要激發每一個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主要成員,應該為班級管理出一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例如,在選擇班干部時,可以組織演講,讓競選者說說競選的理由,并由全班同學進行投票。學生投出這至關重要的一票,就意味著愿意服從“領導”,對班集體今后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又如,班級日常規范的制定、值日小組成員的安排、座位的分配等都可以讓全班學生參與,給學生提供意見表達的渠道,彰顯他們的主人翁精神。
要做好小學中年段學生的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一定離不開家長的幫助。通過家校溝通,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并達到事半功倍的班級管理效果。基于微信群的建立,通過和家長們的溝通,取得他們的支持后,班主任在班里布置了任務:每天做一件家務,并請家長們監督。于是在微信群里,筆者看到的是學生參與勞動時最美的模樣:或掃地、或洗衣、或做飯……家長們也抓住了這一契機,在群內交流一些心得,有很多家長會善意地傳授做某件家務事的竅門,原本以為該活動僅讓學生學習了實用的勞動技巧,卻意外增強了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此舉意義超乎預期。在家長們的監督和鼓勵下,班上同學愛勞動的好習慣漸漸養成。
與傳統的班級管理存在顯著差別,“以生為本”理念下的班級管理更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倡導學生的自由化發展,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所以,在實施評價的時候,班主任應當將學生的“個體性”突顯出來,引導學生感受其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而不是一味地以學生學習成績作為標準去評價學生。
例如,某學生雖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擅長舞蹈,班主任可以鼓勵該生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才藝比賽,或者在班級文藝活動中讓其展示才藝,并予以肯定和表揚。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深化師生之間的情感,更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越來越自信,學習態度也就越來越積極,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以及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又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學習態度非常認真,班主任可以在班會課上以該學生為榜樣,對其學習態度進行表揚和肯定,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諸如此類,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他們進行個性化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
小學中年段的學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這對班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應該善于找到班級管理的切入點,以生為本,創設良好班級氛圍和環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建設優秀班集體,助力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