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杰
(重慶市黔江食品藥品檢驗所,重慶 409000)
檢驗檢測機構的良好運作與發展離不開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檢驗檢測機構的具體要求,結合機構的實際情況制定,是檢驗檢測機構有效運行并保證其檢驗檢測活動獨立、公正、科學和誠信的有力保障,是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考核和內部質量管控的重要依據。涉及檢驗檢測機構的各種內外部因素是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一個動態過程,如涉及檢驗檢測機構管理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發生變化以及機構自身人員、職能職責、場所環境等發生變化,需要持續改進管理體系,使管理體系與相關規定要求和工作實際相適應。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可確保檢驗檢測機構的有效運行,并持續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管理水平,確保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核心競爭力有效提升。因此,檢驗檢測機構應重視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持續改進,結合機構自身實際,規范檢驗檢測活動,有針對性地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進而使其檢驗檢測質量不斷提升。本文分析了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必要性,進而探討與研究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措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 214—2017)在“4.5.10糾正措施、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和改進”條款中明確規定:檢驗檢測機構應通過實施質量方針、質量目標,應用審核結果數據分析、糾正措施、管理評審、人員建議、風險評估、能力驗證和客戶反饋等信息持續改進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檢驗檢測機構應考慮與檢驗檢測活動有關的風險和機遇,以利于確保管理體系能夠實現其預期結果,預防或減少檢驗檢測活動中的不利影響和潛在的失敗,實現管理體系改進。
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持續提升檢驗檢測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檢驗檢測機構的業務范圍與運行模式也會隨之變化,而為了有效促進檢驗檢測機構與時代需求的協同發展,需要檢測檢測機構始終保持質量體系的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完善不僅可以優化檢驗檢測機構的管理模式與質量,還可以使其檢驗檢測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隨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環境的不斷發展,檢驗檢測機構的用戶群體也逐漸擴大,其提供的檢驗檢測服務類型與質量也在持續提升。所以,檢驗檢測機構應緊跟時代的發展,持續提升自身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通過持續改進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以更優質的服務滿足用戶的需求,增強機構競爭優勢。
檢驗檢測機構的資源配置是確保檢驗檢測工作能夠有序開展的關鍵,檢驗檢測活動所需的人員、場所環境、設施設備等資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技術運作和支持服務之間的有效協作調配,是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制定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制訂相應的工作流程,各部門才能職責明確、分工協作,檢驗檢測機構內部員工才能明確工作職責與工作范圍,正確、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工作的權限與規范,使機構內部所有的工作人員能夠按照管理體系要求開展檢驗檢測工作。因此,檢驗檢測機構管理人員應持續優化內部管理工作體系,逐步精簡檢驗檢測工作流程,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能力,并結合檢驗檢測機構自身的實際管理與運行情況,合理調配各部門的人力資源,使內部員工都能在最合適的崗位上開展檢驗檢測工作。
任何一個機構的進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優質人才的推動與支持。所以,檢驗檢測機構應持續加強檢驗檢測機構工作人員的綜合培訓工作。與此同時,檢驗檢測機構開展培訓工作的首要前提與核心主旨應始終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融入到培訓的各個環節與內容中,以此提升參培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配合度,挖掘工作人員的工作潛能。其具體的綜合培訓工作內容應結合檢驗檢測機構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客戶需求,同時參照機構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需求,制定部門間差異化的綜合培訓機制,提升綜合培訓工作的針對性,進而有效提升各個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另外,綜合培訓的培訓內容還應涵蓋內部員工的基礎崗位工作培訓,如員工入職培訓、崗前培訓、檢驗檢測工作流程培訓、基礎檢驗檢測方法培訓、檢驗檢測實驗室設備操作培訓、檢驗檢測工作標準與規章制度培訓等,通過完善與落實員工的基礎崗位培訓工作提升員工對機構與檢驗檢測工作的認知,幫助員工快速、順利地開展檢驗檢測工作[1]。
誠信是檢驗檢測機構經營作用的基本原則,檢驗檢測機構應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以及行業道德規范,提供給用戶更為專業、精準、可靠的檢驗檢測報告。因此,檢驗檢測機構應持續加強誠信管理體系的建設,其具體建設應參照《檢驗檢測機構誠信基本要求》進行制定與落實,進而保障檢驗檢測機構工作的獨立、公正、科學以及完整性,進而有效幫助檢驗檢測機構在相應的市場環境中樹立良好的公信力以及品牌影響力,使其核心競爭能力持續提升,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的長遠發展[1]。
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需要持續改進其機構內部的質量管理體系,強化其內部的目標責任制。強化目標責任制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開展與落實。①加強對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工作的重視力度,強化內部所有員工的質量意識,合理安排與部署檢驗檢測工作的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工作理念,以此調動檢驗檢測機構內部所有員工參與持續改進工作的積極性,以獲取更多質量管理體系改進的建議與意見,及時發現現有質量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與運行隱患,方便相關管理人員及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或方案。②強化質量管理體系的目標責任制,通過定期開展調查或抽查的工作形式,對現有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收集,進而通過收集的信息數據整合與分析質量管理體系的不足與缺陷,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質量目標并確定截止時間[2]。
制定科學化的質量監督機制可以進一步確保監管質量管理體系的落實與運行情況。其具體監督機制制定的工作內容應涵蓋檢驗檢測工作的所有環節,對相應的工作人員以及涉及到的實驗室檢驗檢測設備都開展有效的監督,如儀器設備的使用、樣品管理、實驗檢測程序的應用、檢驗檢測的環境條件和檢驗驗證報告的制作等[3]。具體監督方式可以通過現場檢查、抽查以及巡查等多元化的監督方式,同時要對具體的監督情況進行記錄,并保證信息的充分完整和可追溯性,為后續改進提供依據[4]。
檢驗檢測機構通過落實內部審核工作可以快速發現現有質量管理體系是否存在不足與缺陷,對現有的質量管理體系實行全方位的審查。所以,內部審核是推動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關鍵手段,檢驗檢測應正確認識內部審核工作的重要性,持續提高內部審核的工作質量[5]。內部審核工作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持,檢驗檢測機構應積極搭建專業的內審員隊伍,結合機構中質量管理體系的現狀,制定科學的內部審核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內部審核人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量獨立于被審核的活動,不能自己審核自己的工作。檢驗檢測機構在實際開展內部審核工作時,其具體的方案內容應能覆蓋所有的檢驗檢測活動和場所,內部審核的工作應涵蓋檢驗檢測機構中的各個部門,對內審發現的不符合質量要求和潛在的風險等相關的信息數據進行記錄,整合信息數據中所反映出的問題與現象,分析相關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而及時改善或處理問題,以此幫助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6]。
管理評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充分了解檢驗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的合理性、充分性以及相關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通過管理評審工作的有效進行可以更好地控制與實施質量管理。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認真準備管理評審所需要的相關資料,資料應覆蓋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使其資料能夠支持管理體系及其運行的評價,進而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作出詳細的總結與評價,并提出可行性的持續改進策略,制訂完善的持續改進方案,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是檢驗檢測機構得以有效運行的重要保證,不斷完善與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是檢驗檢測機構永恒的主題。檢驗檢測機構應充分重視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工作,結合機構自身的工作實際,不斷完善檢驗檢測機構的資源配置,提升質量管控能力,同時制定科學化的質量監督、質量控制機制與內部審核機制,并不斷完善管理評審工作流程,進而有效地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