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有起
(南寧市市民卡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2020年春,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運行都帶了極大的影響,各國政府面對疫情,積極施策。疫情的擴散速度快,潛伏期長,時刻考驗著全人類的衛生健康體系,也嚴重沖擊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我國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全國各地對疫情防控工作一刻不松懈,尤其對人群集中、來源分散、流動性大的公共場所,例如醫院、窗口服務單位、學校、公共交通場所等,在第一時間就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但風險無時無處不在,如果需要做到有效的疫情防控,又要全面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發展,那就得在常規管控檢測重點場所和人群密集地的同時,提高管控的準確性、安全性和效率。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檢查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人與人、人與物的接觸,精減流程、節約人力物力,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為了解決該問題,全國各地陸續研發了健康碼,采用線上登記及非接觸式檢測,實現無感測溫,減少交叉感染,對人員流動數據進行自動記錄,通過科技數字賦能,個人在網上如實填報數據,經快速校驗后形成自己的健康碼。健康碼是以真實的數據為基礎,基于手機定位和身份證號碼下的使用記錄、行程信息以及掃描場景位置記錄等手段,結合疫情進行大數據分析后的展示結果,作為個人在當地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即健康碼[1]。健康碼是一次申報,本區域通用,可以及時掌握持碼人的具體情況,對疫情防控工作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健康碼是通過信息系統平臺,集成智能身份識別硬件設備,自動識別采集身份信息、匹配健康狀態、校驗行程記錄為一體的電子二維碼。健康碼采用統一的基礎數據、標準以及身份認證,實現開放機制,通過渠道生態及用戶體驗,結合 “數據+生態”的建設模式,進行多維數據融合及分析,接入掃碼抗疫情小程序應用,夯實了健康碼多場景及多功能的拓展基礎,有效減少人與人、人與物間的接觸,降低了疫情交叉感染的風險,為政府的科學防控、數字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健康碼共分為綠色、紅色、黃色3種顏色,持綠碼人員亮碼查驗體溫可通行;持紅碼人員則需隔離14天,通過連續申報健康打卡14天正常后轉為綠碼方可解除隔離;持黃碼人員須集中或居家隔離7天,并連續申報健康打卡7天正常后轉為綠碼方可解除隔離。健康碼的出現,為有關部門線上遠程掌握城市疫情及科學有效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據,同時也為各區域現場防疫檢查點降低感染風險,提高管理效率。
健康碼基于社交應用與二維碼機制的智慧通行服務生態體系,依托實名認證,保障上報數據的真實性,依托于防控政策,以防控指揮部的規范文件和法律依據為抓手,保障數據真實,可溯源。通過健康數據分析,結合現有抗疫方式,提供不同顏色掃碼通行方式,鑒別流動人員的基本信息,讓人員的出行便捷透明。病患可以第一時間得到發現和救治,根據軌跡數據快速定位接觸人群,幫助檢查員檢查接觸人員情況,及時切斷疑似人員交叉傳播的可能性,并對疑似人員進行隔離。通過健康碼可以簡化車站、碼頭、機場、商場、小區、單位及隔離點收集隔離人員的健康信息,為各個收集點提供線上的數據上報通道,讓健康防控數據實時傳送共享。健康碼可以提供便民式一掃現碼、多場景互通互認、無接觸數據采集,實現亮碼通行管理,在同一地區可以進行數據互通、信息互認、聯防聯控,促進區域政府對疫情的管控,提高通行效率。目前,全國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碼種類繁多,但都極大地降低了各地人員交叉傳播的風險。可見這一技術應時而生,既體現了我國政府在應對重大突發社會性事件時的科技力量,也在此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數據應用經驗,有效促進了智慧城市的高速發展[2]。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各地在疫情防控方面均采用了互聯網思維和數據思維模式,陸續實施了健康碼方案,而且健康碼已經在常態化防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健康碼可以在支付寶、微信等很多App軟件應用中申領及使用。在健康碼應用方面,各地健康碼在研發中充分考慮了各種出行場景的需求,應對市民在不同場景中遇到的健康碼檢查。健康碼通過市民的主動錄入信息數據,聯動個人在電信運營商、公安系統身份信息、衛生醫療部門等多個不同領域數據的交叉融合,實現人員流動信息的實時監測、匯總及共享,呈現疫情防控需要的結果。其最大的價值在于使用大數據進行智慧化社會治理和數字化城市建設。健康碼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政治指揮科技的高效型社會治理模式的效果,實現了數據的跨界融合,發揮了科技引領的更大價值。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健康碼已是公眾生產生活的必備工具。依托大數據能夠有效掌握市民的健康信息以及個人行程,避免出差者被重復隔離,同時也簡化管理流程,極大地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可以有效解決跨區安全性流動問題,能夠在保證疫情不向外擴散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的人員流動和經濟流動,同時也為網格化治理提供了抓手,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健康碼目前的活躍度非常高,且積累的數據也最豐富,車站碼頭、機場港口、園區商場等,每次健康碼的使用都會產生數據,也正是通過每次使用產生的數據,為疫情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全面復工復產、復蘇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數據產業是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在推進疫情防控方面,健康碼數據應用已成為政府數字化防疫的抓手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通過數據識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以此次健康碼的推廣,加速了數據化城市的建設[3]。
健康碼是各地運用大數據加強各地區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的產物。目前,健康碼為各地區獨立的健康碼,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各地區間的健康碼數據尚未打通,不僅使用及管理不方便,且還不能發揮其更大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要求各地區間按照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提供內容,匯聚區域防疫健康信息數據到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最終實現國家和各地基礎數據庫的互認共享,將各地區的健康碼數據打通,形成全國統一的健康碼,推動更大范圍的共享互認,實現互聯互通、精準治理,在衛生健康、城市治理、交通出行和文旅娛樂等領域發揮作用,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
健康碼的快速推出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民眾的大力支持,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和互聯網企業的快速響應,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全面快速覆蓋普及。健康碼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數據,以疫情防控為切入口,在宏觀層面、技術層面、制度層面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對健康碼進行全面升級,充分挖掘其數據價值,不斷拓展生態應用場景,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延伸,使其成為常態化、智能化數據產品。積極推動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圍繞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動數字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推進數據跨領域、跨層級、跨區域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立足民生,依托科技,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使健康碼所承載的數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一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