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俊宏(昆明理工大學)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進”。
工科院校助力鄉村振興有一定優勢,包括以研究為先導匯聚科研力量精準施策;引導鄉建適用技術應用;多學科交叉綜合決策咨詢,從實踐中提升理論再指導實踐,持續跟進在地化服務[1]。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理工院校應自覺擔負起使命與責任,幫助學生剖析社會、認識國情、發奮圖強、堅定信念,促進學生腳踏實地服務人民、貢獻社會。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代表的實踐育人建構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是產學研深度融合下的科技強國建設新業態的重要牽引,更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
在新的時代、面對新的發展要求,高校需要進一步充分認識到助力鄉村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入思考如何構建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的育人實現路徑。
為全面了解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筆者組織開展了“三下鄉”社會實踐問卷調研活動,發放調研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高達92%。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參與者涉及昆明理工大學不同學院、年級、性別、專業的大學生,分析樣本覆蓋面廣、代表性強。有75.4%的大學生認為,通過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身的意志品格和思想觀念有了較為深刻的改變;有77.3%的大學生表示通過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的認知有了較為顯著的改變;有65.68%的大學生認為,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首要意義是有助于自身深入社會,展現積極有為的價值取向,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與所有專業聯系不夠緊密,另外大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未清晰明確自身職業發展定位。

圖1 實踐服務隊五年來實踐案例
根據調研結果得知,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自身思想得到提升,讓學生對社會現實有更深切直觀的感受。尤其部分學生對于專業認同度、自我定位明確程度、職業生涯規劃清晰程度、對專業相關職業及其行業的認識程度、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實際意愿還存在不夠準確的問題。
高校實踐形式與專業契合度低、學生專業和能力發展受限,應清醒地看到實踐育人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大學生與社會需求契合度偏低等不良趨勢仍未有效扭轉[2]。學生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影響學生參與實踐環節的熱情與獲得感。
通過梳理新時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現狀問題,本文結合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實踐育人的實踐案例,以培養“社會需求視野下土建類人才工程”為目標,提出導向下的育人品牌,實踐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發展、志愿公益、創新創業等載體有機融合,強化思政引領與實際問題結合,凝聚共識提精神;深化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夯實基礎專成效;加強思維訓練與創新創業結合,提升能力樹品牌;培養專業技能與志愿服務結合,知行統一暖人心;注重科學實效與考核評估結合,壓實責任鼓干勁,明確實踐育人工作目標,協同開發實踐育人資源,豐富實踐育人工作內容,創新實踐育人工作形式。
學院以黨政領導、團學、教學負責人、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實踐指導教師與本碩博學生共同組成鄉村振興實踐團,形成工作合力,打造思政實踐教研室和公開課,以實踐思政為引領,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落實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育人理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立足崗位為鄉村作貢獻、為人民謀幸福,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綜合能力。
加強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的銜接,學院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社會實踐教學大綱》和《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社會實踐培養方案》,建設《鄉村振興中的青春實踐》社會實踐課程,破解思政課學生主體缺位和缺乏實效性難題,實踐團講好實踐故事,在參與鄉村建設中研究實踐、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科技攻關前沿問題、創新成果等系列課程宣講與教學,確保社會實踐規范化專業化運行與培訓。
以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為契機,組建研究型師生隊伍,探索“專業技能競賽+實踐”模式,打造“1-4-5-50”實踐項目庫,1條項目生產線,4個方面注重,注重頂層設計、氛圍營造、長效機制、資源整合,5個依托,以全國和云南省大賽為牽引,通過開展學院“知行大講堂”、技能競賽、創新創業論壇等,以構建校內外促優體系為探索,以品牌塑造推廣持續為依托,以志愿實踐氛圍營造為目標,以實踐成果宣傳平臺為展示,孵化50個項目,在項目推進、實踐專題、課題申報等方面與行業協會組織合作交流,發揮本科研究生群體智庫優勢,成為學校特色育人品牌。

圖2 省級、國家級榮譽證書
學校構建志愿服務實踐學堂,專業性、創新性、特色性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學堂以志愿實踐習慣的養成和實踐能力的精英教育為首要理念,以志愿實踐學堂特訓班、志愿實踐課題公開課為學堂載體,以專業課程培養、志愿項目孵化、實踐基地訓練為培養模式,組成一批專業領域專家教授、項目孵化青年教授、實踐公益組織成員導師庫,形成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青年志愿者項目,孵化一批服務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志愿實踐項目,以鄉村和城市基層社區為重點,涌現出“最美”“最佳”志愿服務實踐典型,引導學生自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培育感恩奉獻意識,履行高校學子的社會使命與擔當。
建立實踐育人效果評估“評價—反饋意見—改進提高—再評價”的循環體系。衡量實踐活動是否做到“與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相結合、與專業理論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祖國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落實“三個認知”的目的,教育引導學生認知國情、民情、社情的目的;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實踐單位、高校管理部門等,通過人才培養核心目標優化整改與總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實踐育人過程。
首先,構建“高校—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產學結合育人實踐模式。實踐育人的參與主體包括高校各培養單位、相關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家庭、學生個體等,實踐育人工作需要各參與主體統一協調[3],加強各方合作,打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路徑,推進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協調校外資源,通過舉辦校友會、邀請校友返校系列講座、聘任校友業界導師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其次,與企事業單位簽訂協議,對接需求促進雙贏,成立實踐育人基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和運用知識,提高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以麗江海螺村、祿勸火本村、宣威普瓦村為實踐基地,與云南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麗江團市委、麗江市消防部門、云南抗震技術研究院簽署長效合作協議;最后,搭建校與校合作平臺,我院先后與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組成社會實踐團隊促進教學合作及協同發展,2021年學院掛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產業鏈研究院”,2021年12月與富民縣紅印基地建立“鄉村振興學院實訓研發基地”。
依托“創新創業”提升改革創新精神,開展創業論壇,引導學生、專業老師、業界導師同時發力做好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學生申報課外學術創新創業課題、挑戰杯、互聯網+等全國創新創業賽事。在共青團中央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黑科技”專項賽中榮獲“行星”“衛星”榮譽稱號。在云南省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賽中榮獲一等獎;在昆明理工大學第十七屆“挑戰杯”中榮獲特等獎、“最具人氣科技創新作品獎”以及“最佳優秀指導教師”;團隊設計的“微型消防站”在昆明理工大學第六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獲競賽中獲二等獎;在云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銀獎。
總體謀劃“課堂、校園、社會”,塑造“多渠道、全方位、厚基礎”的質量人才,實現人才培養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
學院連續五年在全國大中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榮獲24項國家級榮譽。2021年團隊入選團中央大學生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重點項目。被《中國青年報》《云南日報》《云南信息報》、云南團省委、麗江團市委、麗江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按照產學研協同育人的總體思路,通過科研反哺教學,推薦課程內容更新,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科研能力,2021年,實踐團隊研究建立木結構建筑群火災評估風險策略,模擬多種火災場景的防災方法,探索新型木結構建筑材料技術,生產、教學、研究一體化。
團隊撰寫《傳統村落消防安全勘查評估報告》等報告近十余萬字,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幫助村民修建消防水池和在社區服務中心建立微型消防站,建設空氣循環生態廁所,為當地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為高質量發展的建設工程行業添磚加瓦。
新時代青年群體思想活躍,傳統形式的實踐教育難以滿足其需求,實效性不強,昆明理工大學創新實踐育人品牌項目建設,使實踐育人工作品牌明確工作目標,協同開發教育資源,豐富內容,創新實踐載體,在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管理服務上已形成全局性、穩定性和規范性的科學制度,深入推進“五個協同”,德育與智育協同、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協同、學科與專業協同、科研與教學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
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向著“項目化、體系化、持續化”精品特色實踐品牌建設邁進,助力大學生成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