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彩蓉
陶行知教育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他主張挖掘“內在資源”,在教育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幼兒正處于身心發育的萌芽期,認知能力、行為能力不足,需要教師正確而細致的引導。幼兒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尊重幼兒的群體特點,樹立鮮明的“幼本資源開發”和“日常載體運用”的意識,以“寓教于常”和“發動幼兒”為思路設計并執行具體的管理策略,從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本文依托文獻查閱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得出了一些結論,旨在為幼兒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提供參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便是對幼兒能動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因此,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更多地依靠幼兒自身來執行一些自我管理乃至團隊管理的任務。在這一模式的綜合影響下,幼兒將獲得更多的機會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思考、處理自己和其他伙伴之間的關系,同時采取更加適合自己的方法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這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資源的開發。
除此之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班級管理還能營造出更為輕松、民主的班級氛圍,消除幼兒對教師的心理距離感,讓幼兒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并通過一定的形式付諸實踐,進而在實踐的“加持”下,以更有質感的形式完成對自身思維資源的深度開發。
培養幼兒的社會意識,即對幼兒人文情感、良好交際習慣和自我意識進行培養,是幼兒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同時也是幼兒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達成的主要目標。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大主題便是對“生活資源”價值的正視和有效開發。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幼兒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將表現出更濃厚的生活色彩,促使幼兒在這個過程中與生活中的人、事、物近距離接觸并產生深度感知,從而幫助幼兒形成社會意識。
此外,陶行知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和幼兒之間關系的優化利用,因此教師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完善對幼兒社會意識和具體社會行為能力體系、社會情懷的全方位塑造。
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獨特的應用價值,他倡導“尊重幼兒”和“生活發展”的理念。在依托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班級管理中,幼兒教師能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幫助幼兒以更具個性化的方式實現自身的智力開發、行為規范、情懷體系建設和人文素養形成,引導幼兒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更高的行為素質和道德水準。
此外,幼兒的這種轉變也符合家長對子女的成長期望,這一成果的取得會讓家長切實感受到幼兒教師在教育、管理幼兒時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顯著成效,從而進一步優化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推進家園和諧關系的有機形成和不斷強化。
1.注重對生活元素的引入和利用。雖然幼兒還不具備真正的社會意識,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生活圈”有一定的感知和體會。幼兒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歷、認知水平以及具體的管理目標、內容,引導幼兒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一切能夠體現美好品質或引起情感共鳴的“正能量”,從而進一步強化班級管理的作用效力。
例如,在教導幼兒要遵守幼兒園秩序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在家里要遵循哪些家庭法則,如吃飯時不能邊看電視邊吃、玩完玩具后要把玩具歸置好、遇到來做客的叔叔阿姨要主動問好,等等。接著,教師便可以說:“幼兒園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家,大家在這里也要像在家里一樣遵守規矩,做一個讓老師和伙伴們都喜歡的乖孩子、好孩子!”

2.注重對藝術資源的引入和利用。藝術是極具情緒感染力的一種文化形式,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良好認知感受。幼兒的理解能力相對薄弱,然而他們常常有著想象力豐富、思維新奇的優勢條件,更易于感受藝術元素中的情感內涵。因此,幼兒教師應當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作用。
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唱一唱《好朋友過架橋》《勾勾手,做朋友》等以“友誼”為主題的兒歌,并帶領幼兒伴隨兒歌的歌詞做出諸如手挽手、握手、勾手指、擁抱等動作,讓幼兒切實體會歌曲中所表現出的對友誼的珍視和贊美,繼而培養幼兒尊重朋友、禮貌待人的行為品質。
1.設計、組織趣味游戲。幼兒是天生的“游戲家”,他們能夠在游戲中形成認知、發展自我。幼兒教師通過游戲開展對幼兒行為、意識的引導工作時,首先要表現出對集體性游戲的側重,讓幼兒能在合作中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其次,要體現出游戲活動的競爭性,利用幼兒的表現欲和好勝心來激發他們自主成長的潛能;最后,教師要參與幼兒的游戲,為幼兒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幫助,拉近師幼之間的心理距離。
比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鋪有軟墊的活動區,組織他們玩“兩人三足”的游戲:將幼兒分成若干個二人小組,每組成員用軟繩綁住彼此的一條腿;教師發令后,各組按順序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到終點并折返;跑完全程用時最短且中途停頓次數最少的一組即為獲勝方。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團結合作的意義,培養幼兒的集體主義精神。
2.設計、組織實踐活動。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種教育活動的成果都不能依靠“紙上談兵”,最終都要落實到實踐中。根據這一科學認識,幼兒教師要重視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促使幼兒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意識。這些活動的設計同樣要遵循“發展幼兒”“迎合幼兒”的準則,以達到更好的執行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園內的花圃或綠化帶附近,讓幼兒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閉上眼睛聞一聞周圍的花香、聽一聽樹梢的鳥鳴,再讓幼兒找一找、認一認自己知道的植物和昆蟲,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和諧,增強幼兒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1.結合幼兒日常活動開展班級管理。幼兒教育主張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培養幼兒的基礎素養,對此,教師要切實利用日常活動,讓幼兒在園中的每時每刻都能做到了解自我、踐行規矩、弘揚道德。
比如,教師可以在幼兒每次吃完飯后,要求他們將桌子上掉落的飯菜收拾起來并丟到指定的垃圾桶;也可以鼓勵幼兒在打飯時向為自己盛菜、盛飯的叔叔阿姨說一聲“謝謝”或“您辛苦啦”;當幼兒午休結束時,教師要叮囑幼兒疊好自己的被褥,并主動幫助同伴做好這項工作,等等。
2.結合日常環境開展班級管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幼兒教師在完善幼兒自我管理素質時,要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在幼兒經常活動的環境場所融入一些體現正能量、符合幼兒審美情趣和認知能力的綜合發展元素,讓幼兒每時每刻都處于這些元素的熏陶之下,為他們良好行為意識和品質的形成提供助力。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墻壁上貼上一些貼紙,如“見到朋友要打招呼”“遇到老師要鞠躬”“幫爸爸媽媽做家務”等;在戶外的墻壁上畫上講述“聞雞起舞”“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等傳統美德故事的彩繪畫;在花園里種上君子蘭、斑竹、梅花等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的植物,等等。
準確地了解幼兒是幫助他們實現品行正向發展的先決條件。雖然幼兒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中度過的,但是家長無疑是更加熟悉幼兒的人。因此,幼兒教師要和幼兒家長保持常態溝通,從家長口中了解每名幼兒的日常行為習慣、性格以及最近的居家表現,從中發現有利于完善班級管理工作的素材,使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家園溝通群,定期通過群聊或私聊的方式向家長了解哪些幼兒存在“使小性”的小毛病,哪些幼兒經常和小區里的小朋友發生口角,哪些幼兒在索取物品時表現得比較任性等,并將這些幼兒作為后續開展品行矯正工作的主要目標。
綜上所述,管理并不是一味地限制和壓制,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引導,是讓幼兒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規范的過程。幼兒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工作中樹立鮮明的“幼本資源開發”和“常態教育”意識,依托陶行知教育思想,重視對幼兒良好品行、社會意識的培養,圍繞多元主題制定、實施系統性的策略,幫助幼兒從根本上規范自我行為、踐行良好道德,促使幼兒從小樹立與人為善、自立自強、和諧友愛、尊親孝親等正確的行為準則,從而為幼兒將來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