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木工區活動是鍛煉幼兒能力、培養幼兒素養的重要教育活動之一。在幼兒園木工區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幼兒觀察奇妙的木工作品、了解木工操作方法,引導他們參與木工實踐并創作個人作品,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其掌握相關技巧,增強動手實踐能力。本文分析了幼兒園木工區活動的實踐價值,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法,以供參考。
第一,木工區活動能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在木工區活動中,幼兒能探索木制藝術品的魅力,了解自然中的重要資源——木材。

第二,木工區活動能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創作木制作品,并進行展示,以營造良好的環境,使幼兒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第三,木工區活動能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木工區活動中,教師要向幼兒詳細講述木質藝術品的創作技巧,鼓勵幼兒積極嘗試,使其感受參與木工區活動的樂趣,進一步強化動手操作能力。
第四,木工區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專注能力。幼兒的專注時長有限,需要通過系統化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專注習慣。教師可借助木工區活動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發展幼兒的專注力,為幼兒將來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第五,木工區活動能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在木工區活動中,幼兒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獨具特色的作品,這有助于鍛煉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幼兒需要在活動中和同伴進行溝通、交流,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教師可為幼兒展示多種多樣的木工作品,營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主動參與木工區活動。在觀察和欣賞不同的木工作品時,幼兒的興趣會進一步被激發,同時,他們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觀察意識,從而為后續木工區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引領幼兒參與“我是快樂小木匠”主題活動時,教師可邀請幼兒走進班級木工區,鼓勵幼兒觀察不同的木工作品。對于幼兒感興趣的作品,教師可進行詳細地介紹。比如,安安一直盯著木制小猴子欣賞,表現出自己的喜愛,還向教師詢問它的制作過程;曉峰表示自己最喜歡木工區懸掛的小鳥。每一名幼兒都能通過觀察感受到木制藝術的魅力,在教師的介紹下了解木制藝術品的創作過程。在觀察和欣賞完畢后,當教師詢問哪些幼兒想要參與木工區活動時,幼兒爭先恐后地舉手,從而體現了愉快的區域活動參與氛圍。
幼兒對于未知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結合幼兒的這一特征,在木工區教育活動中講解各種工具的應用方法,引導幼兒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教育演示的形式呈現木工藝術品的創作過程,讓幼兒初步了解木工區的各種資源,調動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帶領幼兒參與“小木匠培訓班”活動時,教師可先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為幼兒介紹不同的木工操作工具。首先,教師要對木材進行介紹,闡述不同木材的特點;其次,教師要對木工區的各種工具進行介紹,引導幼兒認識錘子、鋸子、釘子等工具,并通過一邊講解一邊演示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最后,教師要鼓勵幼兒嘗試操作不同的工具,使幼兒在了解工具的基礎上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此外,對于能準確應用工具的幼兒,教師應及時地進行肯定和贊揚,以激發幼兒對木工工具的操作興趣,讓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學會辨認不同的工具,掌握正確的應用方法。
當幼兒對木工區形成初步認知后,教師可組織幼兒進行木工區操作活動,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掌握木制藝術品的創作方法。
例如,在帶領幼兒參與“我是藝術家”木工區活動時,教師可先為幼兒分發木料,并邀請幼兒觀察木料,嘗試思考一些問題,如“看一看自己的木料最像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安安表示自己的木料看起來像一個小房子,小楓表示自己的木料看起來像一只大恐龍,果果表示自己的木料看起來像一個小提琴。接著,教師要對幼兒的想法表示肯定,并鼓勵幼兒在紙上畫出自己的觀察成果,作為設計方向。最后,教師要引導幼兒佩戴好護目鏡并穿好圍裙,將木料放在固定支架上,結合圖紙進行具體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幫助幼兒發現問題、改正不足,使幼兒在愉快的活動氛圍中順利完成木工藝術品的創作,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以及工具應用技巧。
當幼兒基本掌握木工藝術操作技巧后,教師可以設定主題活動內容,組織幼兒圍繞主題發揮想象力,自主創作木工作品。在幼兒自主創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予幼兒有效指導,促使幼兒更加高效地完成木工作品的設計和創作,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我最喜歡的動物”木工區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幼兒結合自己喜歡的動物,選擇合適的木料開展創作活動。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幼兒基本能熟練應用各種工具。經過多次木工區活動的持續開展,幼兒的作品初見雛形,比如安安創作的是一只小狗,果果創作的是一只大老虎,小楓創作的是一只小鳥。在實踐中,教師不應過多干涉幼兒的行為。但是,當幼兒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時,教師要為幼兒講述工具的選用以及木料雕刻的技巧,使幼兒在創作中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感受到參與木工區活動的樂趣。
在幼兒順利完成木工作品的創作之后,教師可以開展語言領域教育活動,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木工實踐成果和操作過程,比如設計理念、難點思考、改進方向等內容。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能勇敢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使欣賞者感受到其作品蘊含的思想和魅力。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幼兒完成“我最喜歡的動物”木工區創作活動之后,教師詢問幼兒:“小朋友們想不想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呢?”一開始,大部分幼兒都較為羞怯,僅有個別幼兒舉手,安安就是其中之一。教師邀請安安站在“舞臺”上,按照設計想法、難點思考、改進方向等內容詳細介紹自己的作品。安安表示自己創作的是一只小狗,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錘子、鉗子、刨子、銼刀等工具。安安表示自己在創作中遇到最難的問題是小狗形狀的設計,并表示會在未來的木工區活動中做得更好,使小狗的形象更加生動。在安安的示范下,越來越多的幼兒主動舉手,先后在班級中介紹自己的木制作品,整個班級充滿了愉快的互動氛圍。幼兒不僅順利完成了作品介紹,也在此過程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為自己成為一名優秀小木匠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綜上所述,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踐能力設計木工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木工區教育活動的作用,引導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活動體驗中感受實踐操作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同時,教師要了解班級幼兒的認知水平,逐步提升活動難度,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體驗中鍛煉認知能力、操作能力等,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