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鳳,黃 山,唐文軍,姜 玲,李小紅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大豆是廣泛種植的豆科油料作物,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大豆的產業鏈條長、相關產業多,不僅是人類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也是發展畜牧業、養殖業、食品業、醫藥業、輕工業等的重要保障。大豆產業的發展關系到人民健康、市場穩定和民生等重大問題[1-2]。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是最早馴化和種植大豆的國家,栽培歷史至少已有5 000 a[3]。我國的大豆品種資源極其豐富,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大豆的種皮顏色豐富多樣,包括黃、綠、褐、黑、雙色等,其中褐皮大豆又可分為茶色、淡褐色、褐色、深褐色、紫紅色等[3]。大豆種皮的顏色主要是由對人體有保健功能的花色苷類物質的積累所形成。花色苷是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之一,具有抗氧化作用,可直接清除細胞內產生的活性氧。花色苷在人體抗衰老、抗氧化、免疫調節及抑制腫瘤等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4-6]。不同顏色的大豆其花色苷含量差異十分顯著,特別是顏色較深的黑皮大豆和褐皮大豆品種較黃皮大豆等淺色品種的花色苷含量高很多。因此,黑皮和褐皮大豆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7-8]。目前生產上應用的褐皮大豆品種主要為地方品種,其產量低、抗逆性較差。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種質資源,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地方黑皮大豆品種黑363 與黃皮大豆品種鄂豆4 號雜交選育出了集高產、優質、抗病于一體的褐皮大豆新品種湘春褐豆32,并于2021 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母本黑363 為黑皮春大豆地方品種,屬極早熟品種。父本鄂豆4 號由仙桃市九合烷原種場選育,該品種為橢圓葉,白花、灰毛;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種臍淡褐色,百粒重20 g 左右;外觀品質優良,粗蛋白含量47.00%,粗脂肪含量16.50%,屬于高蛋白大豆品種。
2008 年春,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試驗基地以黑363 為母本、鄂豆4 號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2008 年秋,種植該雜交組合F1代,單株收獲F2代種子;2009 年春,F2代分單株種植,并篩選不同熟期、籽粒大小、臍色的優良單株;2009 年秋,分單株種植優良F3代單株,并篩選目標性狀優良的單株;2010—2013 年分春秋兩季進行F4~F8代優良單株的篩選;2014 年春季,選擇優良定型株系進行株系鑒定;2015—2016 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1 個高產、抗病、綜合性狀優良的穩定株系,并定名為湘春褐豆32。湘春褐豆32 參加了湖南省2017—2018 年2 a 5 個點的春大豆聯合品比試驗和2019—2020 年2 a 5 個點的區域試驗,同時參加了湖南省2020 年5 個點的生產試驗,于2021 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湘審豆20210003。
湘春褐豆32 在湖南省春大豆聯合品比試驗中表現突出。2019—2020 年湖南省春大豆品種區域試驗在慈利、長沙、邵陽、衡陽和永州進行,以湘春豆24 為對照(CK),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3 次重復。湘春褐豆32 在2019 年區試中,田間表現無明顯花葉病毒病,5 個點中有4 個點增產,其平均產量為2 862.33 kg/hm2,較CK 增產6.08%;在2020 年區試中,田間表現也無明顯花葉病毒病,5 個點中也有4 個點增產,其平均產量為2 809.80 kg/hm2,較CK 增產8.10%;2 a 平均產量為2 836.07 kg/hm2,較CK 增產7.07%(見表1)。

表1 2019—2020 年湘春褐豆32 區域試驗結果
2020 年湖南省生產試驗同樣在慈利、長沙、邵陽、衡陽和永州進行。湘春褐豆32 在5 個生產試驗點均表現增產,且田間無明顯花葉病毒病,其平均產量為2 809.50 kg/hm2,較對照湘春豆24 增產13.54%(見表2)。

表2 2020 年湘春褐豆32 生產試驗結果
2019 年和2020 年對湘春褐豆32 抽樣進行品質檢測的結果表明:湘春褐豆32 的蛋白質含量2 a 平均為41.71 %,脂肪含量2 a 平均為21.71%,蛋白質+脂肪總含量2 a 平均為63.42 %。因此,湘春褐豆32為蛋白質和脂肪雙高的大豆品種。
在2019—2020 年的湖南省區試和生產試驗中,湘春褐豆32 田間表現均無明顯花葉病毒病癥狀,表明其對花葉病毒病有較好的抗性。2019 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防蟲網室進行大豆花葉病毒人工接種鑒定的結果表明:湘春褐豆32 抗大豆花葉病毒株系SC3(病情指數14)、中抗大豆花葉病毒株系SC7(病情指數33)。同時,湘春褐豆32 對霜霉病、細菌性斑點病等主要病害具有較好的抗性,其籽粒的蟲食粒率、褐斑粒率和紫斑粒率均較低。
湘春褐豆32 為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白花灰毛,成熟莢黃色,籽粒橢圓形,種皮褐色,子葉黃色,臍褐色;全生育期103 d,比湘春豆24 晚熟1 d,屬于中熟型春大豆品種;株高45.7 cm,底莢高度9.9 cm,主莖節數11.6 個,有效分枝數2.4 個,單株有效莢數30.7 個,單株粒數61.4 粒,單株粒重11.7 g,百粒重19.6 g;豐產穩產性和抗逆性好,平均產量2 836 kg/hm2。蛋白質含量41.71%, 脂肪含量21.71 %,蛋白質和脂肪總含量63.42%,為蛋白質和脂肪雙高的褐皮特殊類型大豆品種,適宜在湖南省各地及南方類似地區推廣種植。
應選擇土層深厚,中等以上肥力的壤土或砂壤土種植。同時,應適當輪作,避免重茬,預防大豆疫霉根腐病等南方地區常見的土傳病害。
湘春褐豆32 的適宜播期為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湘南地區可根據天氣適當早播,播種量為60~90 kg/hm2。南方地區春季雨水豐沛,為便于排水,宜采用開廂起壟種植,一般廂面寬2~3 m,溝寬0.4 cm。播種方式一般為條播或穴播,建議株行距為40 cm×15~20 cm。種植密度25 萬~30 萬株/hm2[9-10]。
根據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如果土壤肥力較好可不施或少施肥料,一般施復合肥225~300 kg/hm2作基肥,還可適當施用農家肥或有機肥。南方地區的紅黃壤磷元素比較缺乏,播種前要施入鈣鎂磷肥600~750 kg/hm2,可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播種后出苗前用精異丙甲草胺進行封閉除草,苗后除草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在大豆封行前人工定向噴施除草劑精喹禾靈3%+滅草松27%乳油進行除草,后期人工拔除田間大草。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結莢鼓粒期遇到持續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溉。
對于病蟲害的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物理或生物措施進行防治,必要時采用化學防治。播種前1~2 d 采用藥物拌種能有效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地下害蟲和減輕鳥害等,出苗后要注意防治地老虎、蝸牛和蚜蟲;開花至結莢鼓粒期重點防治大豆夜蛾、卷葉螟、豆莢螟和大豆食心蟲等蟲害[11-13]。
人工采收在黃熟末期至完熟期進行,收后視天氣情況攤曬或掛曬,然后及時脫粒。機械采收則在完熟期或手搖植株有響聲時進行,采用大豆專用收割機或聯合收割機收割時要關注割茬高度,太低容易造成大豆“泥花臉”而影響商品性;割臺太高則容易掉枝而造成損耗太大。大豆晾曬干后應及時貯藏在陰涼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