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梅,李衛東,黃國林,肖曉玲,張 力,劉 洋,周雨霞,符紅艷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研究中心,園林花卉種質創新與綜合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125)
我國是聞名世界的農業大國,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悠久的農耕文明。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以及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正經歷著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面轉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問題不斷凸顯。人們更渴望回歸自然,擁抱自然。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使人們有更多的金錢和時間寄情于大自然的秀麗山水。基于此,包含傳統的農業種養、果蔬栽培、觀光垂釣、休閑度假、餐飲住宿等功能,融合旅游資源和現代農業產業的景觀農業應運而生。景觀農業能有效推進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產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附加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9—2022 年連續4 a 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這為景觀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因此,該研究從景觀農業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品體系建立以及農村經濟效益提升等維度出發,重構了景觀農業的內涵和實現路徑,提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景觀農業的發展策略。
景觀農業是農業景觀的延續和拓展,景觀農業迅速發展以來,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外景觀農業形式出現得較早,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對景觀農業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觀點并且積累了大量學術資料。著作《國外鄉村設計》主要包括農業景觀植物栽植、鄉村規劃設計和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提出了景觀環境之美,倡導將參與體驗活動加入到景觀農業項目中來。俄羅斯生態學家謝爾巴科夫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解讀了景觀農業的內涵,他認為景觀農業是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結構體系,能夠進行內部物質和能量的調配,形成的良性系統能保持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平衡,能提高農村土地的肥力和農作物的產量[1]。美國芝加哥的Prairie Crossing 案例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采用生態理念進行鄉村景觀規劃,在實踐中采用鄉土植物進行植物配置,對土地資源進行生態開發,并實施保護耕地的理念,形成具有美觀性、功能性、生態性的鄉村景觀。荷蘭的Vries非常注重生態網絡系統的營建,采用不同的植物種植方式,保護鄉村景觀的異質性,對自然和生態價值高的鄉村景觀要素進行恢復和利用,并將鄉村休閑融入鄉村植物景觀營造、鄉村生活生態場景建設中[2]。
我國學者主要在景觀農業的發展歷程、定義、特質、模式和規劃設計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和探索。在景觀農業的內涵方面,有學者認為景觀農業是景觀生態學實際應用的一個新方向,是一種新型農業類型,具有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融合的特點,能維持傳統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協調之間的平衡[3-5]。還有學者提出景觀農業是以農作物的生產與搭配為基礎,融合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通過策劃、規劃和設計,形成的觀賞性強、具有可再生性的農業形式[6-7]。也有學者認為景觀農業是一種資源,具有重要的休閑、觀光和服務的特性,是農村從單純提供農產品的第一產業向提供農產品加工、旅游服務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8-9]。通過歸納、總結和分析,筆者認為景觀農業是農業的高級形態,能通過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實現高穩定性和物質能量交流平衡,具有休閑、旅游和娛樂等功能,是農業景觀建設與生態旅游的有機結合體,是農業高產、高效、持續且穩定發展的一條解決思路,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品體系建立以及農村經濟效益提升。
全球人口的增加導致對食物的需求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在不斷擴大,耕地面積的擴增使大量自然物種滅亡或瀕臨滅亡。同時,工業的快速發展造成大氣、地下水污染,農業等其他產業產生的人工干擾造成大量棲息地的破壞,導致物種生存環境惡劣、生物多樣性降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全球各國的關注,保護生物多樣性勢在必行。景觀農業在發展休閑旅游的同時,重點考慮了景觀生態的保護和利用,關注植物品種選擇、種植栽培技術、生態格局營造等方面,尊重生物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將綠色生產技術作為吸引消費者的內容之一。因此,景觀農業的理論為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思路,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景觀農業是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人居生態系統的融合,對農村生態環境具有改善作用,其從生態景觀的尺度上對農村資源進行配置,更科學地利用農村土地和山水環境等資源。景觀農業優先考慮農業景觀配置,充分進行鄉村土地的配比優化和環境容量的測算,為當地的農業生物群落創建能量守恒的環境,在生產實踐中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壤的污染,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發掘鄉村生態資源和民俗旅游資源,將生態觀光農業與農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更有利于鄉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農業一般是指利用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依靠人工培育和手工勞動等方式為人們提供糧食、果蔬、畜禽蛋等物質產品,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且傳統農業具有季節性、地域性、周期性等特點,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景觀農業既能為人類提供動植物產品,還能產出人文景觀成果,農業的種植方式、作物景觀、植物文化等都是區域人文景觀的重要體現。景觀農業環境對人們具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對游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景觀農業通過與旅游業的融合,能促進農業供給側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景觀農業的范疇除了傳統的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形式,還包括食品、工藝等加工業以及以旅游業為代表的服務行業。景觀農業注重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產品購銷與產業化經營,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專業化是其重要特征。景觀農業能明顯提高農業產業運行效率,對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發展景觀農業對塑造美麗鄉村、提升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景觀農業能通過利用鄉村景觀資源發展農業產業及休閑旅游服務業,形成農業新業態,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還能通過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游客提供舒適、怡人的旅游環境。在景觀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和改善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更新,農村人居環境品質不斷提升。
不同的鄉村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鄉村地區大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俗[10]。景觀農業依托當地的自然風貌、鄉土人情,挖掘鄉村地域文化,形成具有濃厚鄉土人文氣息的景觀環境。文化需要參與者、傳承者和聽眾,通過發展景觀農業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活動,能更好地傳承鄉土文化。在發展景觀農業的過程中,既應采用現代的規劃和建設理念,也應將鄉村文化的保護和開發統一起來,對有開發價值的古村古寨,在賦予其旅游價值的同時要加大保護力度,打造有歷史印記、民俗特征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景觀目的地。
景觀農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發展景觀農業可以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動能。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可以通過打造田園種植景觀、健康養殖景觀、循環農業景觀、農業工程景觀、農業節慶景觀、特色餐飲景觀、農業產品景觀、農業文化景觀、鄉村民宿景觀等途徑來實現景觀農業的多重價值。
田園種植景觀是一種以農作物為基底的景觀形式,通過種植果樹、蔬菜、花卉、大田作物和藥材等農作物,形成可為游客提供休閑服務的景觀環境。田園種植景觀通過利用農作物資源、農作物資源生長的鄉村土地、農作物生產方式、農作物文化及其他觀賞植物文化,開發鄉村的山水資源,形成綠色瓜果園、名優花卉區、蔬菜種植區、大地景觀區等各具特色的田園景區,打造具有采摘、觀賞、健身、旅游等功能的彰顯農耕文化、展示鄉土風情的田園景點。
健康養殖主要指在養殖對象的養殖過程中尊重養殖對象的生長規律,按照生態學、營養學等理論進行飼養,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飲食需求。健康養殖景觀包括養殖對象特色、健康養殖場所、健康養殖生產過程、健康養殖動物文化以及養殖對象加工、銷售過程等內容。健康養殖景觀能提高畜禽生產品質,保障動物食品安全,提高養殖對象經濟價值,改變養殖業生產方式。健康養殖景觀與園藝康養、田園養生、綠色生產等內容相結合,不僅能形成健康養殖產品,還能起到改善人居環境和保障生態系統健康的作用。
循環農業是農業與生態高度融合的景觀綜合體,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產生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循環農業景觀是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利用農業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農業內部生態和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將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的循環中來,實現鄉村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景觀包括“豬-沼-果”“稻田養鴨”和“稻蛙共生”等農業循環模式,能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農業工程景觀指的是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的基本建設與工程設施以及其所處區域范圍內的環境給人的視覺感官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和視覺效果,包括農村能源景觀、人工控制環境下的栽培與飼養(設施農業)景觀、農產品保鮮及貯運加工景觀,自動化、計算機、信息、智能高新技術以及運籌學、系統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等工程設施景觀。農業工程景觀將應用到鄉村產業發展中的現代化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業技術和服務的集成應用等作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素材和吸引物,以景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提升農業工程環境的視覺效果,營造適宜城鄉居民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鄉村景觀環境。
農業節慶景觀是鄉村文化、藝術與旅游景觀資源的融合體,其是以鄉村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為節慶的主要內容,依托鄉村的自然環境、農作物、畜禽產品、古村鎮、古村落或名勝古跡等資源,舉辦各種主題節慶活動,極大地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農業節慶景觀能促進鄉村旅游從傳統的“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將農村粗放的生產方式轉向精細高效的生產方式,通過舉辦鄉村藝術節、攝影節、美食節、豐收節等活動,結合農耕旅游、親子旅游、鄉村研學等形式,產生了很多突出鄉村生態、農業科技、歷史文化等的精品旅游目的地,真正地促進了鄉村農旅產業的融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節慶景觀的發展能有效推動農業全面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旅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真正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特色餐飲景觀包括鄉村特色果蔬基地生產的綠色食材、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或菜肴制作方法以及具有農家風情和鄉村文化特征的餐飲環境等能激發游客消費熱情或者可當做休閑活動參與的資源。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應充分利用當地的食材資源,創作出更多鄉村特色菜肴,整體提升烹飪和餐飲服務水平,使鄉村特色餐飲成為推動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農業產品景觀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畜牧業等產業生產過程中產出的直接產品,從原料加工到銷售的過程,以及所蘊含的產品文化等形成的景觀。農業產品景觀往往具有自己的功能特征、視覺特性、內涵特性等,是景觀農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應緊緊圍繞農業產品景觀提升品牌農業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經營,助推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農業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農業文化景觀不僅包括有形的作物品種、勞動工具、勞作場所、生態景觀、農業相關建筑等,還包括無形的勞動生產方式、與農業相關的歷史遺存、傳說故事和民俗活動等內容,對承載鄉村鄉愁記憶、傳承民俗文化、展示農耕文明、打造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業文化景觀不僅僅是一種景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對于鄉村歷史文化的見證;利用農業文化景觀發展景觀農業,可對農村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鄉村民宿是指利用鄉村民居或閑置建筑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生態資源的具有接待功能的小型住宿設施。鄉村民宿景觀既包括接待建筑內部的景觀,也包括民宿周邊的環境景觀。鄉村民宿景觀一般體現著當地的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同時,地域、區位、文化等的不同也導致民宿具有不同的風格。根據所處位置、自然資源和主體風格特色,可將鄉村民宿景觀分為3 種類型:傳統民俗文化型民宿景觀、經濟適用型民宿景觀和生態園藝型民宿景觀。民宿景觀是現代旅游業發展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種新型旅游內容,既反映了游客需求的新變化,也反映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新訴求,滿足了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建設、鼓勵中小型投資、創新創業等諸多訴求。
景觀農業是農業的新模式,節能環保、資源再生是景觀農業建設的根本原則。國內外鄉村建設的成功都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在鄉村產業開發過程中違背了生態系統發展的客觀規律,將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重大的損失。景觀農業是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規劃設計的一種農業形式,在鄉村開發過程中應該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首要目標,將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使鄉村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保障農業景觀資源的再生產能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維持自然環境保護、傳統農業生產以及鄉村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走生態保護與開發運營協同之路。
景觀農業是鄉村景觀資源和現代農業產業相融合的產物,是一二三產業相融合而成的產業形式,涉及面廣且分支較多,有著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景觀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將農業景觀的生產性、審美性同可持續性結合起來,改善優化鄉村景觀的資源結構,賦予其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度假產業等旅游休閑功能,提高鄉村地區對城市客源市場的吸引力,提升農村產品的附加值,使得景觀農業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使得鄉村經濟實現綠色化、活力化和可持續化[11]。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振興是基礎,文化振興是靈魂。景觀農業更需要立足特色資源,發現自身優勢,挖掘特色產業和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離不開鄉村文化,鄉村文化景觀包括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建筑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一個地域的景觀一定是建立在這個地域的文化之上的,倘若一個景觀脫離了當地文化,這個景觀就顯得很突兀,與當地的整個文化氛圍格格不入,那么這個景觀一定是失敗的。因此,發展景觀農業需要將農業產業與文創資源融合起來,打造有地域特色、歷史記憶、民族特點的景觀,充分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凸顯鄉村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景觀農業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景觀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生態發展、文化開發、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賦予農產品和農業生產過程以觀賞價值、生態內涵和文化特質。因此,景觀農業所側重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本身,更強調產業和文化所帶來的附加值,以及為未來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