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慧宇 張寧驛 顧成林
研學旅行,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組織的一種將研究性學習與旅游文化體驗相結合的學校活動[1]。研學旅行,是指根據近現代以來我國教育方針對中國古代游行文化的更深入的研究發展和創造。它重點面對廣大中小學人群,意在訓練學生的生活技巧,提高團體意志并培養其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輔助課堂教學來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素質。
紅色研學旅行是一種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研學旅行活動[2]。它是傳播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途徑,有非常深厚的教育意義,在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促進了青少年的德育發展和價值觀樹立,使其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統一。
近年來,中小學生逐漸發展集體旅行,集體食宿,從校內課堂走向大自然和社會的研學旅行活動,紅色研學旅行也憑借我國政策的支持鼓勵逐漸成長壯大。但目前紅色研學旅行尚未形成標準體系,并且出現在開展中缺乏設計、活動體驗性匱乏的現象。所以未來還需開發研究,使紅色研學旅行向更規范化方向發展。
佳木斯地處三江平原,位于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南岸,擁有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是典型的農業城市[3]。在我國近代以來的革命戰爭過程中占據了極特殊的地位,有著“北方紅色革命搖籃”美名的城市。它的紅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例如,以“東北小延安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等為代表的紅色資源展現其在革命時期重要戰略地位[4],書寫了中國紅色歷史的壯麗篇章。
當前,佳木斯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東北革命時期的象征,也在我國紅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據統計,佳木斯地區現有省級以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4個,市縣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8個[5]。大批遺址遺跡散亂不均衡分布于佳木斯地區的各個市縣,運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采集編輯功能、查詢與分析功能等將紅色革命遺址遺跡與佳木斯地區所有中小學校,公路線、鐵路線以及周邊醫療、餐飲等服務分布全部綜合于同一地理信息系統中,有利于教育部門及各中小學校教研人員分析并設計出最適合的研學旅行路線。
本項研究主要針對對象是佳木斯地區中小學生,根據數據統計,佳木斯共有小學119所,普通中學128所,因此中小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成為重點問題。將佳木斯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見表1,清晰明了地看出各遺址遺跡等的位置,以便于各學校權衡學生學習預期結果、學生的身心特點、校內教學與校外研學旅行課業及時間安排等開展研學。

表1 佳木斯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表
從目前來看,各地區大多數的研學旅行資源都散落分布,并未經過系統的整合和設計,導致研學旅行在長期發展和活動種類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紅色研學旅行是研學旅行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紅色研學過程中研學路線的開發設計也受到很大局限,大致呈現出路線少,內容老舊等現象。同時也存在研學活動內容為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等,與觀光旅游無實質性差別,缺少針對中小學生研學的教育性和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
隨著教育部等部門文件的出臺,研學旅行在全國各地逐漸開展起來[6]。但由于各種因素,有的研學旅行的形式則出現了套路化。為了教育的實效性,紅色研學旅行的整體設計需要達到教育學生的預期效果[7]。由此固定化、形式化的研學旅行套路失去了地域特色,使紅色研學旅行的教育實效性不足,事倍功半。目前佳木斯地區紅色研學旅行在實施方向、整體設計等都有待加強。由于研學旅行過程中大都是將知識直接灌輸進頭腦,而很少有學生發揮主體性來主動探究,所以也無法體會到紅色文化資源的特殊內涵。
首先,紅色研學旅行選區的地點如展覽館、烈士墓園等地區的物品陳列設計大多數是為領導干部、中老年人等對其感興趣的成年人設計,專門為中小學生研學的場所建設稍顯欠缺。雖然研學旅行過程中講解者可能熟悉旅行地的知識體系,但是他們講授的與學生真正需要的素質教育內容也是相差甚遠的。
其次,根據教育部《意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8]。現階段中小學生學生幾乎為“00后”和“10后”,生長環境安逸和平,他們的父母也大多為“80后”,未經歷過戰爭革命歲月,對紅色文化也僅停留于書本。現今一部分紅色研學旅行的內容設計及總體規劃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發展和年齡特征,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紅色文化學習的熱情。
設計具有佳木斯地區特色的紅色研學旅行路線,可以將地區內各種不同主題的旅游景點結合起來。不同景點之間相互搭配,既可以深化紅色研學的主題,還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發揮利用最大化。根據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教育部建議,以2日左右的研學旅行線路為宜[9]。如表2中的幾條線路包括了佳木斯地區的主要紅色基地,可以堅定中小學生信念,培養公民愛國情懷,堅守高尚情操[10]。

表2 佳木斯中小學紅色研學旅行實施路線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21世紀的紅色研學旅行也要從單純觀賞聆聽轉變成與之更為深層次的互動。所以通過聯絡研學基地和旅行機構來實施紅色研學時,需遵循中小學生學習規律和發展規律,要抓住中小學生其崇尚新奇、追求創意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趨勢來進行設計研學產品。
紅色研學旅行主線為地區化紅色資源,激發學生研學旅行探究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意義。如依靠趙尚志、冷云等抗戰英雄的故事再現當年老區人民抗戰的情景,組織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穿軍裝,拍軍照,扛步槍”等活動。運用地域特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紅色文化印象,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增強研學旅行的體驗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1]。在保證紅色主題不改變下,將紅色研學旅行與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設計活動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比如將紅色研學旅行與自然科學研學等融合起來,讓中小學生在研學中既能感嘆祖國山河的壯麗美好,也能感受社會主義的精神面貌。例如,在佳木斯市開展研學旅行中把湯原縣抗聯遺址與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兩個景點結合起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相融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12]。
根據研學旅行目標主題和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注重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培養,從而充分體現出當地紅色精神的內涵,深刻地踐行研學旅行的真正內涵。因而研發出適應各年齡段學生的紅色研學旅行活動很有必要。比如小學生的愛玩鬧,對新鮮事物有強烈好奇心,所以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可專門為他們設計講革命故事、革命人物事跡扮演等方式;但對于中學生來講,中學不僅是學習知識關鍵期,還是三觀養成的重要階段,故對于中學生進行研學旅行時要注重促進中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
紅色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牢記共產黨人光輝業績的有效途徑。隨著全國各地各具特色的研學旅行的開展,佳木斯作為紅色革命地,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研學旅行方案[13],為提升當地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提供有效途徑,更能夠為促進佳木斯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動力支持。根據現有問題,筆者認為佳木斯地區應當積極協調政府、學校、社會等各方力量,充分發掘佳木斯紅色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讓更多中小學生領悟佳木斯紅色精神文化內涵。綜合上述實施策略,發揮紅色研學旅行的深遠意義,實現其創新發展。